倪珍 黃道玉
摘 要:宇文所安《中國文學選集》從跨文化的視角用重墨對杜甫的生平和詩歌作品進行客觀介紹,特點鮮明,令英語世界的讀者接受到真實的中國偉大詩人杜甫及其文學成就,對杜甫在海外的傳播起到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宇文所安;《中國文學選集》;杜甫;介紹
基金項目:本文是江蘇省大學生創新省級重點項目“宇文所安杜甫詩歌翻譯研究”(項目編號:201710324014Z)階段性成果。
在中國文學史中,杜甫一直作為中國最為重要的詩人之一被重點刻畫,冠以多重榮耀,具有鮮明的形象特征。但是在英語世界里,杜甫的形象經歷了復雜的變化過程,在英語世界里杜甫的形象經歷了哪些變化,是以何種方式進入到英語讀者的世界等,解答這些問題有助于了解西方讀者的關注點和思維方式,為更多更好的文學交流和傳播提供借鑒。集譯者和研究者為一體的哈佛大學宇文所安教授歷經四十余年的努力在多個文學選集和研究中介紹杜甫,影響深遠。本文以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編譯的《中國文學選集從初始階段至1911 年》(以下簡稱《中國文學選集》)[1]為個案,探索宇文所安向西方讀者介紹杜甫的途徑、方法以及特色。
1 以政治文化背景為切入點
《中國文學選集》堪稱中國古典文學英譯選集的里程碑,系統全面地收錄并翻譯了中國從先秦至 20世紀初的文學作品,涵蓋了中國三千年文學傳統中很多重要的作家和詩人,介紹了中國古典文學主要的文學類別和特征。該選集被權威的出版機構諾頓公司認可而列入諾頓文選系列,中國文學得以與其他諾頓西方文學經典比肩而立。最重要的是,這本選集是標準的教材,凡是美國在校大學生,只要學習中國文學,都要閱讀。宇文所安本人認為“它的影響面,遠遠超過我的其他任何一本書。”[2]因此,研究此選集對于杜甫的介紹意義重大。
西方對文學的研究一直重視政治文化背景對于文學創作的影響,而且中國的文學創作向來是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因此宇文所安在介紹杜甫之前對唐朝的社會文化做了一個專門的介紹,占六頁之多,包括唐朝的政權更替、科舉和選官制度改革、邊疆和戰爭、宗教信仰、文學創作、女性地位等等。在對唐詩的介紹中,作者介紹了唐詩的類型、唐詩的人稱、體裁等,并分別舉例說明。在詠物詩類別中,宇文所安引用了杜甫的《孤雁》詩。宇文所安認為杜甫的《孤雁》描寫了一個具體的情景,融入了個人情感,用孤雁來影射自己的孤單,第二聯和第三聯模棱兩可,既可以理解為孤雁的失群,也可以理解為詩人自己的迷失。
宇文所安將唐朝文學分為盛唐和中晚唐兩個部分,主要介紹的盛唐詩人是王維、孟浩然和李白,中晚唐詩人是孟郊、韓愈、李賀、白居易、杜牧、魚玄機和李商隱,而杜甫被單獨列入一章,這無疑是對杜甫在中國文學中地位的高度肯定,這在中國文學史的編寫中也曾多次出現,比如黃人[3]把杜甫單獨列為一章,鄭振鐸還專門命名了一個“杜甫時代”。選集中的原話是:“杜甫值得單獨考察(Du Fu deserves separate consideration)。在這本選集中,杜甫被選錄的詩歌數量也居首位,足見杜甫的分量之重。”[4]
2 以“詩史地位”和“詩史性質”為主的介紹路徑
宇文所安充分肯定杜甫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自從公元九世紀杜甫的詩歌開始受到關注以來,多個時期的不同讀者都認為杜甫是中國詩歌傳統中最偉大的一位。”繼洪業之后,宇文所安再一次鮮明地告訴世界杜甫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而且指出“杜甫之所以取得這樣大的成就,主要是因為杜甫詩歌的多樣性,堪比莎士比亞。”而且,宇文所安也突出介紹了杜甫詩歌的詩史地位。“宋代以來的評論家評論杜甫的詩歌為詩史,如果讀者對安史之亂感興趣的話,一定能從杜詩中讀到細節的描寫,同時,杜甫也是自己人生的記錄者。因此,杜甫的詩歌很早就按照年代編寫成冊,讀者也習慣于根據杜甫人生的階段讀杜詩。”
關于杜甫詩歌的詩史性質,宇文所安認為杜甫記錄的不僅是社會的變遷還有詩人自己的人生的改變。“除了陶淵明之外,從來沒有人像杜甫這樣對自己的人生進行如此詳盡的記載。”通過《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杜甫成功地把進行自我分析和政治評議結合起來,展現了群體和個人的悲劇。“杜甫既是盛唐最通俗的詩人,也是最博學的詩人。”作者認為杜甫詩歌的藝術魅力在于其對文學語言、細節和語境的把握,詩中有大量的典故和文化聯想,是理解的難點,也是最難翻譯的部分。在杜甫對社會變化的記載方面,作者舉出《春望》的例子,表現都城的衰落,用《悲青阪》《悲陳陶》表現詩人對戰爭的記載。作者還介紹了另一首《獨立》詩。杜甫的詩歌說明了他很享受成都時期的生活,成都時期的詩歌表現了一種隨心所欲的情感,詩人曾經居住過的草堂現在也成了一個著名的景點。此時期的詩歌有《水漲》《江村》《春夜喜雨》等。作者以《畫鷹》《畫鶻行》為例專門關注了當時流行的題畫詩,認為《丹青引贈曹將軍霸》大概是杜甫最有名的藝術詩。夔州時期是杜甫創作的旺盛期,雖然此時的詩歌沒有成都時的輕松,但是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秋興八首》被譽為漢詩里最有名的組詩,包含了杜甫對長安和夔州的交替回憶和想象。此外《絕句.江碧鳥逾白》《江漢》《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五首其三》《中宵》《返照》也放在最后的時期介紹。在杜甫專題之后關于唐朝邊塞詩的專題中,杜甫的《兵車行》和《前出塞九首》也作為典型例子列出。
3 宇文所安《中國文學選集》的特色
宇文所安《中國文學選集》對杜甫的介紹有其鮮明的特色。
首先,由于杜甫詩歌的“詩史”性質和不同時期的創作特征,宇文所安對杜甫人生經歷的介紹結合了杜甫本人的詩歌內容,把杜甫的人生按照不同時期所居住的地理位置進行分期,其中忽略了杜甫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介紹,大概認為杜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多是在中年之后。
其次,宇文所安選譯的杜甫詩單純根據詩歌的藝術形式和內容,比較客觀地反映了杜甫在不同時期個人的情感和成就,并沒有大多數中國學者先入為主的代入感,也沒有拔高杜甫詩歌的家國情懷和忠君愛國思想,符合外國人看待杜甫的視角。再次,就代表詩歌的選擇方面,共有30題46首詩歌,和中國的學者相比宇文所安并沒有選擇中國的杜詩研究者最為推崇的《望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詩歌,而是選擇最能夠代表杜甫不同時期特征的作品。而且,宇文所安對杜甫地位的肯定并沒有用自己的判斷,而是引用中國歷代讀者對杜甫的評價,是本著客觀的態度進行描述,并沒有加入過多的主觀個人情感。最后,把杜甫和莎士比亞進行比較,引入“哥特式”藝術類型,也體現了作者跨文化的比較態度以及以英語讀者為中心的介紹特征。
宇文所安《中國文學選集》反映了在跨文化的視域下,中英的讀者對于杜甫詩歌認識的差異性。中國學者大多信奉“文以載道”的理念,因此在介紹杜甫的過程中常常把其突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愛國憂民的情懷強加給讀者,引起跨文化讀者的不適。而宇文所安《中國文學選集》對杜甫的介紹客觀而且有可靠依據,注重對杜甫個人情感的發展和詩歌藝術的特征,符合西方人對于中國詩歌文學的認知態度,對杜甫英語世界的形象塑造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Stephen Owen.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s To 1911,Norton Company[M]. New york & London.
[2]張宏生.“對傳統加以再創造,同時又不讓它失真”——訪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斯蒂芬·歐文教授[J].文學遺產,1998(01):114.
[3]黃人.中國文學史[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5:256.
[4]鄭振鐸.中國文學史:上冊[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276.
作者簡介
倪珍(1995-),女,漢,江蘇泰州,鹽城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本科在讀,主要從事文學翻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