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民
摘 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閱讀教學是通過一系列問題的展開,讓學生深入文本,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隨著義務教育的實施,素質教育的廣泛推行,基礎教育受到了更加廣泛的關注,有效教學越來越成為當今課程改革的重點。當前我國小學課堂教學活動普遍存在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教學方式和手段單一、教學模式陳舊等現象,嚴重束縛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因此,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顯得格外重要,它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戰場,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主要方向。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學生參與
1 學生參與課堂的重要性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方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教育者始終努力的目標。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則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整個過程教學活動都要對所有學生的參與情況進行研究。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始終保持著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功能的雙向互動。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參與的實現,與學生主體地位的感性體驗獲得情況密切相關。學生越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就越是能感受到主體地位的實現,學生的學習主體的意識得到了強化,理性認識也會隨之發展。反過來也必將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的課堂也將使得學生的參與變得有效。有效參與即學生有明確的學習動機,參與的活動有交際性,通過活動收到明顯的學習效果。
2 制約小學生有效參與課堂的因素分析
2.1 對有效參與的認識不足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的教學是學生有效參與課堂得W實現的關鍵因素。這其中包括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課堂教學行為、組織課堂的能力和語文教學經驗等等。一個注重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教師,他一定會認真做好備課工作,并會對學情有著充分的了解,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創設出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他也必定對關注每一位學生,努力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創建出和諧的師生關系。在課后,認真反思教學,不斷進步。在教師關于有效參與理論的調查問卷中,結果從總體上來說還是不錯的。但我們也能從中發現問題,有23%的教師不知道有效參與的理論。沒有充足的理論作支撐,教師就很難讓學生有效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因此,要實現學生的有效參與,教師一定要加強自身理論知識的學習。
2.2 語文課程與日常生活缺乏聯系
語文課程是一口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因此,語文課程必須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可是,在上述調查中,僅有36%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到語文課程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聯系。傳統的教育觀念,講求通過教師的精講和學生扎實的識記,來完成語文知識的傳遞。送樣的教學,使得學生的語文學習與他們的日常生活失去了聯系,學生的精神世界與日常生活也失去了聯系。學生對周圍事物失去了興趣,進而變得漠不關也,也就失去了用必感悟世界的能力。現代教育思想應運而生,它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且在課堂教學活動要抓住學生和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化及牲會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對于學生的影響。
2.3 學生參與意識不強
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的積極參與是教學活動得以實施的基礎。許多學生認為課堂與自己無關,只要把該掌握的知識了解清楚就可以了,老師很少會提問到自己。這樣的學生不在少數,這種錯誤和饒幸的也理導致學生不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這也使得教師的一切準備工作都將無效,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變成低效甚至是無效。只有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才能有師生良好的對話活動,教師也才能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參與課堂。在調查問卷中,近50%的學生課堂參與意識不強,課堂上的表現不夠積極。這樣很容易導致學生謀堂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發生,嚴重影響了學生參與課堂的效果。
3 提高小學生有效參與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3.1 強化教師對學生參與課堂重要性的客觀認識
眾所周知,實踐需要理論的指導,豐富的理論可以讓實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是實現學生有效參與課堂的主導和關鍵因素,教師對于學生參與課堂重要性的認識和理解,對于學生參與課堂的實現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教師首先要理解學生有效參與課堂的概念,然后在課堂教學行為中,融入自己對于概念的理解,用理論指導課堂。因此,學校應加強教師對于學生有效參與課堂理解和認識,經常組織教師之間互相交流經驗。這樣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校內,也可以與其他學校合作,共同學習,探討如何通過加強教師的認識,來提高學生有效參與課堂這一問題。通過各級各類活動,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增加自己的理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有效性。
3.2 讓生活與課堂緊密相連
語文是一口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因此,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必須與生活緊密結合,使得學生的語文學習不脫離生活實際。例如,在課文《釣魚的啟示》中,課文所講述的內容就發生在學生的身邊個關于釣魚的故事。在釣到魚之后,是選擇留魚還是放魚。運就需要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和經驗談感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得到了激發。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進而點明文章的中也,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人。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現學生參與到課堂的目標。將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情感體驗與理論、實踐相結合,逐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3.3 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
正是因為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才能使得學生有效地參與課堂教學之中。課堂教學的“填鴨式”主要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缺乏足夠的認識的思想根源,教師總不能將課堂放手還給學生,結果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也理,學習上缺乏主動性,課堂參與不積極,久而久之學習能力退化的現象就發生在學生身上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漁”,教師要重視對于學生學習方法的傳授。只有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今后無論面對什么樣的教材,都可以運用已掌握的學習方法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的自信也會大大増強,學習的積極性也會有很大的提高,也必然會積極參與到課堂之中。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類型主要分為兩種:顯性參與和隱性參與。顯性參與和隱性參與的主要區別在于,學生參與課堂的行為是否可以直接觀察到#當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主動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有較高的熱情投入之中時,我們可以認為學生此時參與課堂的行為為亟性參與。隱性參與則為更深層次的參與,是一種創造性參與,是指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地思考、努力地探索并用也思考的參與形式。兩種類型的參與方式,對于學生發展的領域有所側重。顯性參與強調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而曝性參與則強調學生知識能力的發展。除此之外,兩種類型的參與在不同年齡的學生方面,也有所側重。顯性參與更多的側重與小學生和初中生,而隱性參與則更多地體現在髙中生以上的學生身上。因此,在小學階段,在學生思維的教學中,應多關注學生的顯式參與。這兩種參與方式截然不同,但又不是互不聯系。顯性參與要以隱性參與為基礎,而隱性參與的結果又必須通過顯性參與體現出來。
參考文獻
[1]朱艷敏.高中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實踐探討[J].語文建設,2016(12).
[2]徐金河.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