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成為阻礙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障礙。因此針對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客觀事實,需要結合具體污染情況、污染類型以及特點,抓住農村生態環境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理清不同污染來源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從而合理制定必要的污染治理對策,因此本文圍繞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常見的污染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部分具有參考價值的治理對策。
關鍵詞:生態文明;環境治理;治理對策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是城市發展建設中重要的內容,同樣也是農村地區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前提條件。新時期以來,我國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其中生態文明建設是重要的組成內容之一,對于我國社會經濟建設事業的發展是一項關鍵指標。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情況,決定了地方農業的未來發展走勢,因此有關部門必須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與農村經濟建設工作一視同仁。
1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環境污染問題處理的價值
1)保障我國現代農業的穩定發展。在我國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不斷發現潛在的環境問題,是對未來現代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環境,環境的品質決定了農業種植、農業養殖、以及農業產業鏈的成果。唯有環境實現了穩定,污染問題能夠得到及時處理,才能夠促進農業保持不斷攀升的發展態勢。在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發展中,我國農業的生態環境不斷得到改善,糧食產量總體平穩上升,都離不開地方環境的治理。而加大力度處理污染問題,不僅僅為了保障綠色生態環境,同時也是為了保障未來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能夠得到有效提升。
2)提升我國農業資源的應用水平。農業生產是一項以實踐為主要過程的產業,強調通過合理的資源配置得到最大化的收益。污染問題與農業發展緊密聯系,農業現代化發展不僅會帶來糧食產量的提升,同時也會帶來化學肥料、化學藥劑的殘留與污染問題。因此切實有效地加強我國基層農村的環境問題治理工作,對于提升我國農業資源的科學化應用具有巨大的幫助[1]。在此基礎上,結合國家相關耕地保護政策,可加強對基層農村的耕地資源的保護力度,同時不斷優化其他資源利用的結構,提高我國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組織結構水平。
2 農業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常見的環境污染問題
1)生活污染問題。農村環境污染問題除去常見農業生產問題外,還包括生活污染問題,這是極其容易被忽視一點。農村生活污染主要是指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以及人畜糞便等污染物造成的污染。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地方農村基礎設施以及監管的缺失導致的污染問題。部分農村仍然存在垃圾亂扔、廢水亂倒的情況,嚴重影響農村自然環境的綠色健康[2]。在2019年我國農村生產的垃圾約為12.3億噸,生活廢水達到130億噸,由此可見隨著生活質量的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垃圾與生活污水產量也日趨增長。而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豐富日化用品的功能與類型的同時,也使得生活污染物成分更加復雜。除此之外,絕大部分偏遠農村缺乏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因此無法及時清除生活垃圾。長期下來,不僅影響農村自然環境,也破壞了高質量農業生產需要的基礎土壤條件。
2)農業生產污染嚴重。我國農業正處于向農業現代化的過渡階段,農業技術的體系還不夠完善。在科學種植、科學養殖等方面,無法做到有效的技術普及。而這樣開放式的農業生產方式,擴大了農業勞動力,也進一步擴大了農藥、化肥的使用量。例如農業薄膜的使用已經成為引起環境污染的一個重要成因[3]。隨著農用薄膜成為一種常見的農業技術,其也存在著兩面性。一方面,農業薄膜能夠積極地為農作物的生長提高合適的生長條件。但另一方面,由于薄膜的回收缺乏有力的措施,從而導致了薄膜殘留在農田的土壤中。不易降解的薄膜將長期存在于土壤中,改變土壤的結構,阻礙植被水分、養分的吸收。而薄膜本身含有一定的化學重金屬物質,長此以往將造成新的污染。除了農業薄膜以外,燃燒桔梗、不規范的柴油、機油使用都將導致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問題。
3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環境污染問題的治理對策
1)提高農民環境保護意識。生物污染問題的出現,主要還是由于農民的環保意識不足引起的。廣大農民群眾是建設新農村的主要力量。引導農民意識到農村污染問題的嚴重性,關聯性,實際上是有利于提高農民自身生計可持續性的一種有效手段。在方式的選取上,主要通過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來幫助農民意識到環境污染問題與自身的農業發展、收入息息相關[4]。在開展宣傳活動的同時,要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并尊重農民的各項權利,及時聽取來自群眾的意見與建議。從而為后期技能培訓以及知識宣傳工作做好必要的調查準備工作。進而使得農民對于生活垃圾、農業垃圾對環境和農業發展的危害,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生產習慣,從而將環保意識逐漸宣揚成為一種主流的意識形態。
2)大力發展環保型農業。上文中提到,傳統的開放型農業生產方式以高投入的方式進行各項農業生產活動。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資源的浪費以及環境的污染問題,并影響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政策上,國家要客觀對待粗放型農業的優缺點。應當在綜合其優點的同時,逐步建立完備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在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實現科學種植、科學養殖的基礎上,加快農業現代化的建設,打造環保型的農業發展道路。在理念上,要以可循環農業經濟為主,圍繞多種不同的產業調整并優化產業結構,從而發展綠色農業。在要求上,要嚴格按照高效、優質、綠色、環保的生產要求把握農業生產。具體到實際,則需要推廣環保型的施肥與堆肥技術,減少過量施肥以及化肥浪費的現象,從源頭上遏制環境污染問題的發生。在化肥問題上,可選擇有機無機的混合肥,充分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化肥的特性來提高肥料的可普及程度。
3)完善農村生態法治體系建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如此重要,應當將生態文明的思想體現在我國的法律中,以解決農業發展與生態問題的特殊性。在制定法律法規的同時,需要協調好農村人口、資源、社會、經濟的關系。首先,在國家立法方面,需要制定基本的環境保護法。從而使生態文明成為立法中的指導思想,并繼續加強自然生態保護方面的內容,從而進一步彌補現在環境保護法中欠缺的內容。其次,需要將法律與地方發展的要求結合起來制定具體的相關政策。并不斷進行動態調整和細節完善,以此增加政策的時效性以及可操作性。最終,地方政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當制定針對性的環境保護條例。以此構建起完備的農村生態法治體系。
4 結束語
我國作為世界農業大國,在農業生產發展上不僅要牢抓成果,同時也要預測未來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影響。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事關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成敗,要避免重蹈“先發展,后治理”的覆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需要加大力度防治農村環境污染,以推進農村生態文明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潘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環境污染問題與治理對策[J].鄉村科技,2018,000(003):108-109.
[2]陶小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環境污染問題與治理對策[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000(018):4860.
[3]張曉.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農村環境污染現狀與保護治理[J].安徽農學通報,2018,024(017):5-7.
[4]韓景云,周衛英.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及對策[J].吉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0(01):98-101.
作者簡介
趙曉慶(1984-),女,漢,山西運城永濟,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