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旗琳
摘要::國防教育是建設和鞏固國防的基礎,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途徑。國家通過《國防教育法》、《全民國防教育大綱》立法來實現我國的國防教育,規定包括小學在內所有學校對學生必須進行國防教育,賦予了小學國防教育重大的意義。近年來,國防教育漸漸走入小學課堂,但是在信息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照本宣科、缺乏互動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同時,現有的課程教材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國防教育的本質要求,國防教育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應該是一種創新的體驗式教育,最終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筆者所在研究團隊在中小學設計思維教育領域的實踐研究中,通過大量的實踐和經驗總結,發現設計思維課程有其特有的授課方法,可以作為經驗,提供給小學國防教育作為創新授課方式的參考,并基于現有國防教育的現狀與設計思維課程的授課特點進行分析,以此來探討將二者結合的可能性,探索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模式,達到國防教育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國防教育;設計思維;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9-0200-01
一、小學國防教育的實施現狀
(一)教學形式較為單一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在小學校園開展的國防教育形式較為單一,學校較少使用特定的國防教育教材或開設專門的國防教育課,多數以普通教學課堂為依托,采用滲透式教育將國防知識隱性融入于其他課程之中,主要集中在語文和體育課程中。國防知識在語文課程中主要體現在課文內容部分,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中都會體現不同程度的國防內容,很少提及軍事科技、裝備等相關術語,對國防知識的講解不夠全面和系統。此外,學校會在體育課上通過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國防軍事素質的拓展,通常采用軍訓的方式。目的是通過開展軍事訓練快速提高學生軍事素養,增強軍事技能。小學階段的兒童正處于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的年紀,開展國防教育課程可以與其它學科融合,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和體驗感。
(二)教材內容難度偏高
對于目前已經出版的國防教育教材來說,教材雖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小學、初中國防教育綱要》為指導進行編寫,但是內容偏向國防知識點的羅列,教材編寫方式也較為成人化。例如小學3年級國防教育讀本中描述坦克的部分,全文只搭配一張坦克的圖片,其它都是大段文字性的描述。其中使用到的專業術語,例如反作用裝甲,火控系統,發動機功率等,明顯超出3年級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由此可見,現有教材的表達方式并不符合兒童認知、生理和心理特點,趣味性和實踐性也明顯不足。教材內容需要符合低齡兒童的認知特點,教育目標不應以獲取知識為主,而應將重點放在初步的國防觀念認知和對國家的感情認知上,教材難度不應過高。
(三)教師的國防知識水平較低
依據國防教育教材進行授課的教師普遍為非軍事專業,缺少對國防知識的了解,教學時只能依據教材照本宣科,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主動性不足。因此教師在開展國防主題授課前,需要加大培訓力度,加強自身對國防教育的認識,提高對現代國防科技和軍事理論的學習,有效開展國防教育工作。
二、設計思維課程的特點和原則
筆者所在研究團隊在設計思維領域的實踐活動中做過許多嘗試,積累了大量經驗。設計思維教育的目標是實現素質教育追求的跨學科、實踐性學習的需求,有其特有的授課方式和特點。
(一)趣味教學
設計思維課程通常由一個主題出發,以這個主題為線索進行多學科的知識融合,將設計思維中的各維度能力進行拆分,同時通過團隊的分工合作,結合每個小項目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課程中獲得多種技能的培養。課程主題明確,難度符合各階段兒童的認知水平,如1到3年級的學生,因為各方面發育尚不成熟,需選擇更具趣味和直觀性的內容。而4到6年級的學生在智力和體力上發展到了新的階段,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增強,可以通過模擬真實的場景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二)空間特色
設計思維課程打破傳統教育對教學空間的限制,開展形式多樣。不用對空間做過多改造,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即可進行授課。教學準備時只需在本班教室按照分組擺放桌椅,學生即可按照分組開展課程活動。
(三)師資要求
教師在課程中主要承擔了引導者與觀察者的角色,不對學生的表現做過多干涉,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思考和安全問題上。授課前教師經過課程培訓,即可掌握課程目標和教學方法,從而降低了課程內容對教師的專業要求和教學壓力。
三、可能性探討
通過分析當下小學國防教育的實施現狀,并將其與設計思維課程的特點進行對照,可以得出結論,小學國防教育可以將設計思維課程的設計方法作為參考,探索新的課程設計方向。設計思維課程不受環境、內容、師資條件等影響的特點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國防教育開展中遇到的系列問題。
參考文獻:
[1]苑士軍.國防教育概論[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
[2]林琳,沈書生,設計思維與學科融合的作用路徑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8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