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偉勝
摘要:隨著物聯網、云計算、AI等新興信息技術促使大數據技術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這也讓計算機產業中的數據庫開發及應用需求急劇增長,數據庫開發軟件與管理系統更新換代較快,如何高效的采集海量的非結構化數據,對接不同運行環境的各類需求,這也對職業院校《數據庫》課程教學模式革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職業院校《數據庫》課程教學的現狀及面臨的挑戰,提出職業院校《數據庫》課程“做學教合一”模式的教學路徑,以期為職業院校《數據庫》課程建設及“做學教合一”模式踐行提供新方案。
關鍵詞:職業院校 《數據庫》課程 “做學教合一” 教學路徑
一、職業院校《數據庫》課程教學的現狀及面臨的挑戰
(一)《數據庫》課程結構有待優化
《數據庫》課程“既是計算機學科各專業的專業必修課,也是數據庫與軟件工程課程組中的第一門基礎課”。《數據庫》課程的開設與教學在職業院校多個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中已然積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學經驗,但因數據庫編程語言、管理系統更新較快、各類應用需求多元化等因素也讓職業院校課程建設不斷面臨新的挑戰,職業院校在教學過程中開設的相關課程主要圍繞數據庫原理類課程、Visual Basic類、SOL類、Oracle類等等。當前《數據庫》課程更新速度相對較慢,教學內容存在滯后性,專業課建設過程中同質化課程重復建設,忽視了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最初定位,理論類課程內容與實踐類課程內容難以形成有效銜接,特別是在大數據技術廣泛應用的環境下,如何針對行業需求變化實現課程彈性調整成為提升職業院校學生實踐能力的關鍵所在。
(二)系列課程教學改革有效性有待增強
在職業院校《數據庫》課程教學過程中以往“做”、“學”、“教”分割的傳統教學模式正在發生變化,職業教育的實踐性、應用型也賦予《數據庫》課程教學更多育人目標,但傳統教學模式仍然具有較強的慣性。《數據庫》課程教學過程與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管理融合度不足,導致課程教學內容、手段、方法等要素難以得到本質上的轉型,例如,職業院校逐漸重視實踐實訓教學內容,但《數據庫》課程相關實訓項目設計與課時分配比例尚未調整,課程考核方式發生轉變,從卷面考試轉變了上機操作考試,但課程考核體系仍然沿用傳統形式,特別是實踐實訓考核模式有待轉變。
(三)職業院校學生學習訴求發生轉變
《數據庫》課程作為專業基礎核心課程的組成部分之一,職業院校計算機專業學生對該課程具有較高的認同度,在課程學習之初大部分學生表現出較強的學習積極性,根據職業規劃目標來看很多學生選擇未來從事與數據庫有關的崗位工作。學生課程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過度聚焦與知識技能學習與訓練,對數據庫開發的理解有限,而因數據庫設計開發基礎知識掌握不足,導致難以對數據庫設計開發所有流程進行全面把握,也難以將課程中理論知識內容放到具體的應用環境之中,學生也缺乏將《數據庫》課程知識體系放到軟件開發全過程中進行考量,忽視基礎知識一定程度上又制約了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發展的廣度與深度。
二、職業院校《數據庫》課程“做學教合一”的教學路徑
(一)形成線上線下相互補充的翻轉課堂
職業院校應為《數據庫》課程建設提供良好的軟硬件條件,加強校內實訓實驗環境建設,為《數據庫》課程“做學教學合一”提供物質環境,特別是提升校內實訓室數據庫軟件的更新速度,選擇合適學生能力持續發展的運行平臺,積極與本地軟件企業展開合作,利用職業院校交流機會聯合建設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為“做學教合一”提供新平臺與新載體。
“大數據+教育”環境下各類《數據庫》課程的慕課、微課等學習資源為“做學教合一”提供各類教學資源。傳統課堂教學優勢主要集中在師生高互動新與理論學習系統性,線上學習優勢主要集中在便捷的學習效果反饋、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及學習自主性。《數據庫》翻轉課堂教學為“做學教合一”提供新方法,實現傳統課堂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翻轉與互補,將“教”與“學”進行翻轉,提升了傳統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同時,線上線下聯動觸發了職業院校教師教研能力發展,教學模式轉化的關鍵在于“教”,《數據庫》課程的任課教師需要兼具前沿的數據庫技術與扎實的計算機專業素養,從而為“做學教合一”提供較強的整合力。職業院校也要為教師“做”方面能力的發展提供培訓機會,特別是在應用技術方面,職業院校應每年度為教師提供校內外培訓平臺,鼓勵教師到企業去掛職鍛煉,參與企業數據庫研發項目,教師也需要將最新的技術融入教學過程,保證課程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二)分層設計課程內容,深度優化課程結構
《數據庫》課程內容應結合職業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理論課程與實踐實訓課程的全面兼容,從而形成目標明確、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的課程內容,以便“對標職業能力,重新確定課程的學習情境和學習內容”[2]。例如,對于一些已經停止更新并且趨于老化的數據庫課程內容應及時更新換代,結合web3.0時代面向對象的數據模型發展新趨勢調整《數據庫》課程內容。《數據庫》課程主要是通過學生學習數據庫原理及編程語言,從而掌握管理、維護、研發設計數據庫的系列課程。為了滿足職業院校不同類型人才就業、升學需求,《數據庫》課程可分層進行梯度化設計:一是初級階段。圍繞SOL標準關系數據庫語言為主體內容的數據庫原理課程。此階段課程主要引導學生理解數據庫設計開發全過程與基本原理,從而對數據庫設計開發形成正確認知。二是中級階段。圍繞數據庫管理系統設計課程教學內容,Oracle Database未來仍然具有較大的應用空間,具有較強的實用性。三是高級階段。數據庫開發與整體項目開發對接的延展性課程內容。本階段課題主要引導學生把握最新的前沿技術,目前主要是圍繞大數據處理方向數據庫模型、技術等內容。此外,職業院校的“做”不僅具有實踐性并且具有復合型,《數據庫》課程并非孤立存在的,數據庫設計往往成為應用項目的組成部分之一,學生在完成《數據庫》課程學習后在到將其放到軟件工程系統之中,通過一些高級編程語言課程進行有效對接,從而實現《數據庫》課程學習課程在具體項目中的運用路徑。
(三)依托項目開展板塊化實踐教學
《數據庫》課程理論內容具有一定的邏輯抽象性,以往教學主要根據教材分章節的孤立教學,教學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做學教合一”下教師可結合具體的虛擬開發項目開展板塊化教學。例如,在數據庫管理系統課程中,當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數據庫理論與SOL標準關系數據庫語言之后,教師可模擬項目開發的過程,將數據庫創建、數據完整性、存儲過程、觸發器等操作所對應的SOL語言指令形成具體的知識板塊,從而形成具體實訓項目課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具體的實訓內容,軟硬件充沛條件下可設立項目教學研發小組,為學生小組配置相應的軟硬件設備及輔助材料,將實訓環境布置為軟件企業辦公環境,學習過程如同軟件系統研發的真實過程,每個學生都有獨立的工位,實行具體工作考核目標,落實工作匯報制度,讓學生感受到真實的工作氛圍,從而實現“做學教”全面合一。
近些年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的《數據庫》課程考試都逐漸由傳統的紙質閉卷考試轉為上機操作類考試,這也體現了“教”與“學”的終極目標是學生“做”方面能力提升,但考試體系仍有待完善。貫徹落實應用型教學理念,從知識考核轉變為方法掌握,從技能積累轉變為技能應用,促進《數據庫》課程與計算機專業不同課程的全面銜接,具體考核過程中可模擬真實項目設計考題,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完成特定數據庫開發設計來替代以往隨機抽取任務獨立操作的考核形式,從而促進課程考核內容與技術實際應用的有效對接,保證考核結果真實反映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胡海洋,李忠金.“案例分解講演、項目實踐驅動”為核心的數據庫系統原理課程教學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8(12):65.
[2]譚萍.基于“工作過程+項目驅動”的《數據庫應用技術》課程改革與探索[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2018(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