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依恒
摘要: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的國家標準,分析14年版的湖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改進、優化,進行2020年新的課程改革,以完全達到國家標準,并改善本校課程安排,滿足教師能更全面化、個性化的教學目的;達到學生更樂于學習、主動求學的目的;為國家培養更全面的素質化學生,使學生能更好的服務社會。本文為此而提供建議。
關鍵詞:信息化 課程改革 2020年課改 人才培養方案 音樂學 本科
一、本次課程改革的目標
1.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改革
在教育領域,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落實黨和國家關于人才培養總體要求,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安排教學任務的規范性文件,是實施人才培養和開展質量評價的基本依據。學校可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辦學特色和專業實際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課程改革,是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核心理念是: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2.本校課程改革的目標
湖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的本次課程改革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新時代全國教育工作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適應學校發展新需要,努力構建個性發展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德,滿足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新課程改革將學生發展的自主性,主動性放在突出位置,強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自主參與,完成素質教育使中國的教育更人性化,培育素質人才,更好的服務社會。本校音樂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學科基礎知識、音樂教育基礎理論知識、扎實的專業技能與職業技能,具有較強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較高音樂表演水平、能在各類專業文藝機構和教育機構從事表演、創作、教學、研究工作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二、2014年版本人才培養方案的優點與不足
1.優點
2014年版的人才培養方案符合舊國家標準,注重人才自由培養。強調優秀等于合格加特長,增加課外特長學分項目。
2.不足
由于音樂專業的特殊性,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顯得尤其重要。2014年版的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核心課程的劃分較少、給學生選擇課程機會不多。
三、2020年版本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進嘗試
本教研組認真研究討論,對于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改革,各專任教師意見很多,不一而足。下面僅為本人的粗見。
1.通識教育課程
因湖北師范大學的音樂學為師范類專業,而本校的音樂學為非師范類專業,所以通識公共課程的必修課與選修課稍有調整:
(1)必修課的調整:將大學體育(三)、(四)從公共選修課改為公共必修課;將軍事訓練與國防教育拆分為軍事理論與軍事技能;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大學生就業指導合并為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增加了心理健康、創業指導、大學IT;減少了應用文寫作、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教育學基礎、心理學基礎、音樂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提升、現代教育技術與應用、教師語言。
(2)任選課的調整:減少了大學體育(三)、(四)、英語讀寫、英語等級考試研究、英語翻譯,增加了科學與生命、歷史與文化、公民與社會、藝術與審美、哲學與道德、教育與人生、勞動與公益。
整體來看,通識課程的必修課從24門改為22門,學分從53分改為41.4分;通識課程的任選課從5門改為7門,學分從選修4分改為選修8分。
2.學科專業課程
由于本校音樂學專業需適應國家標準,根據主修課程的不同,大體分為兩個方向:音樂學理論方向、音樂教育方向。其中音樂教育方向分為鋼琴主向、聲樂主項以及器樂主項。這里的音樂教育方向并不歸為師范類專業。
視唱練耳共減少2學分;原本一學期的中國音樂史及作品賞析調整為兩學期;原本一學期的外國音樂史及作品賞析調整為兩學期;和聲基礎增加1分;聲樂初級從專業基礎課程中移除,挪至專業核心課程;新增曲式分析、作曲理論、形體訓練、舞蹈編導基礎、計算機音樂以及多媒體制作。
其中學生若選擇理論方向,則增加中國傳統音樂概論(一)、(二);外國民族音樂(一)、(二)。
若學生選擇教育方向,則增加心理學基礎;教育學基礎;教育心理學;教育法令法規2學分;教學設計;現代教育技術;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音樂教學論;教師語言。
統計新課改方案中,音樂學理論方向的專業基礎課程為47學分;音樂學教育方向的專業基礎課程為54學分。
3.專業核心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根據本校正在發展建設的具體情況,響應領導提高就業率的號召,整理分為兩大模塊:音樂學理論方向和音樂學教育方向。
(1)音樂學理論方向的核心課程滿足了國家人才培養方案的標準,分為三部分:專業技能課、理論課以及作曲基礎課程。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利于面對就業難題,學習在當代社會更容易融入工作崗位的主要課程。理論方向的專業核心課程共20門,40學分。由于與2014年版的人才培養方案相差甚多,在此不一一舉例。
(2)音樂學教育方向為了滿足國家標準以及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愛好與求知欲、與適應社會適應工作的需要,具體分為三個方向:鋼琴方向、聲樂方向以及器樂方向,形成了三個課程模板。鋼琴方向21門、聲樂方向22門、器樂方向19門,各方向的專業核心課程均為33學分。其內容基本與2014年版的一致,但是課程先后順序與規劃學分修改很多,重做了人才培養方案,在此就不一一舉例。
4.專業個性課程
因專業基礎課程比專業核心課程較2014年版而言,增加了40分左右(不用方向的學分不一樣),于是調整了專業個性課程的“至少選修學分”。考慮到終點強調專業技能課與專業理論課,并且針對不同學生對專業的求知與愛好,在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中,主張將因選擇主項而失去的課程在選修課中補充。總的來說,將原來的41門任選課增至59門,將原本至少需要選修的17學分調整至至少需要選修3學分。如此一來,既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也充實了個性課程的種類。
5.綜合實踐課程
根據學校性質和學生性格特點的不同,將2014年版的集中實踐環節做了一下調整:必修課程中畢業論文原7學分改至6學分;必修課程中畢業見習原3學分改至5學分;必修課程中公益勞動1學分改至義務勞動2學分;必修課程中音樂表演綜合實踐1學分改至表演活動4學分;必修課程中田野作業2學分改至田野作業與報告2學分;必修課程中創新創業實踐7學分改至任選課程的創新創業實踐4學分;刪除了必修課程中的學年論文1學分、學術講座2學分;刪除了原任選的課程,增加了畢業音樂會4學分。整體來看,將原本的37學分調整至36學分。
四、總結
通過以上的調整后安排,通識教育課程的總學分為49.5,其中必修41.5、任選8;學科專業課程的總學分為94,其中必修91、任選3;綜合實踐課程的總學分為36,其中必修32、任選4。音樂學(本科)畢業所需學分為179.5,其中通識教育課程占總學分的27.5%、學科專業課程占總學分的52.4%、綜合實踐課程占總學分的20%。經過四年的教與學,學生可以機動選擇四個專攻方向,同樣滿足畢業總學分的情況下,教師可以放開手腳,因材施教,學生可以按圖索驥,獲得更多的專業訓練。
參考文獻
[1]高鴿.我國高等院校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過程.[J].吉林:考試周刊,2012.
[2]邸芬平.淺談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J].河北:教育實踐與研究,2012.
[3]張利紅.淺談初中語文課堂課改體會.[J].河南:快樂學習報,2013.
[4]易嬌艷.高職《商品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山西:品牌研究,2019.
[5]李方.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張奠宙.宋乃慶.數學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