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元華
【摘要】語感的培養需要長期訓練,也需要建立在充分的學習興趣基礎上。要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多讀、多看、多聽、多說、多寫,要帶領學生深入感知語言文學中的技巧、美感和魅力。持續地開展語感教學,幫助學生夯實漢語言學科的基本功,這將對學生自身的成長發揮重要的作用。教育工作者要多做有益探索,爭取讓每個學生都形成良好的語感。
【關鍵詞】語文;語感;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485(2020)20-0162-02
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語感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有良好的語感,學生才能對漢語言的用法技巧以及語言文學素養有一個良好的認知。在語感的培養方面,傳統的教育模式很難見到成效。深入把握語言學習的規律,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進行教學,這樣才更容易形成語感。
一、在朗讀中融入情感,感知語言的情緒表達
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我們先要明白,對語言的感知應該是多種多樣的。聽、說、讀、寫,每一個語言應用的情景、形式都可以是我們感知語言的機會和路徑。基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我們更提倡基于課文內容以及課堂教學活動進行語感的培養。
在朗讀中融入情感,這是因為很多文章、詩歌的創作都是融入了真情實感的,帶著感情去朗讀,更容易體現語言中飽滿的情緒,更容易受到語言的熏陶。比如臧克家在作品中寫到“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做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在這里面,作者表達的情緒是深沉的,還是憤怒的?如果我們在語氣停頓和音調上進行不同的朗讀嘗試,其情緒波動是否會有改變?
我們把朗讀作為一個培養語感的路徑,同時又不拘泥于形式,而是靈活變通,研究細節。這樣的教學讓學生的感情更加真摯,也更加貼合詩歌作品的思想主題,是培養語感的有效途徑。
二、在寫作中進行訓練,讓學生感受語言組織的妙處
語感的訓練,還可以通過寫作來進行。我們知道,寫作在形式上就是語言的書面化,就是語言文字的組織與編排。不同的文字組合在一起,配合標點符號的使用和段落的分布,就可以產生多變的效果。在寫作中培養語感,這要求教師在組織寫作活動的時候注意做好細節的調度,讓學生從細微的變化中感受語言的魅力,感知語言的特征和規律。比如在對窗戶這個事物的描寫中,有的學生寫道:窗戶可以讓空氣流通,可以調整室內光線,是房屋建筑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顯然是從窗戶的功能著眼進行的說明文式的寫作;還有的學生寫道:我喜歡看窗外的世界,也很想去外面旅行,增長見識。這樣的寫作是一種情感的抒發,情緒表達要比說明文式的寫法更強烈。教師以學生的寫作內容為樣本,帶領大家分析不同作品中表現出的情感、情緒、主題思想,感知寫作中語言的編排帶來的閱讀體會和精神享受。這種教學活動的好處在于,學生寫的每一個字都是自己的親身體驗,都是一次語感的鍛煉。學生之間圍繞寫作進行的交流互動,更是會起到取長補短、相互借鑒的效果。圍繞同樣的事物和主題進行寫作,獲得的感受卻不同,這讓學生更好地熟悉了語言的特征和規律,也擁有了更強烈和敏銳的語感。
三、聽演講、看話劇,在多種藝術形式中形成語感
語言不是死的,不是靠著死記硬背學科基礎知識或者常識就能夠達到好的語感。在語感教學中,我們更會接觸藝術感染力比較強的、語言技巧運用比較精妙的形式,從中獲得語感的升華。比如我們利用互聯網搜集了適合少年兒童的情景劇、舞臺劇視頻給大家看,讓大家在背景音樂、舞臺道具和演員的表演中感受語言的應用,感知語言在情緒情感表達中的作用;或者我們搜集一些少年兒童的詩朗誦、演講視頻給大家看,讓學生學習借鑒同齡人在語言表達方面的經驗、技巧。我們還會讓學生去模擬這種舞臺表演模式,模擬其中的神態、語言、動作,或者去分析各個角色的表演,分析人物的形象、性格,培養學生的語言審美和評價能力。詩歌、兒歌、情景劇、廣播劇、話劇表演、相聲、說唱、戲曲、脫口秀等各種各樣的語言藝術形式,讓學生的思維、眼界、體會更加豐富多樣起來。
四、組織交際對話,融入真實情景,體會語言的運用
在口語表達中進行語感的培養,這也是小學語感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在交際對話方面,教師主要圍繞課本內容展開。比如在口語交際活動《父母之愛》的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獨自去模擬父母日常生活中講話的語氣語態、動作神態,借此鍛煉學生對人物的語言表達特征的感知能力。每個人說話的語氣、節奏都有所不同,都有他的特點,學生通過回憶、演示,將會強化這種語感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對話,并設定餐桌上的場景、生病時候的場景、接送孩子上下學時候的情景作為主題。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既可以回憶自己的親身體驗、見聞感受,又可以結合自己的想法進行藝術的加工,自由組織語言,自由控制語氣語調。
參考文獻:
[1]謝忠鳳.小議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教師語言素養提高的途徑[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5).
[2]滕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語感培養的策略探析[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2).
(責編 翁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