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峻
本文從問卷調查入手,以本校2018級學生為對象,調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的教學現狀及學生厭學原因。同時結合高等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提出通過轉化教學、提高教師能力、擴展教學模式、創新考核方式等渠道提升“概論”課的教學效果。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座談會上,對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堅定社會主義道路、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學校思政課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如何使學生愿學、樂學“概論”課,必須加以深入的研究。因此,為深入了解高職院校“概論”課的教學現狀,學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課題組設制了問卷,針對2018級在校生開展調查。
1 問卷調查部分
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收集整理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1.1學生對“概論”課態度的調查
既不厭煩也無興趣,而是按照學校規定按部就班的學習。因此在回答“上概論課的頻率”時,93.8%的同學是每次都去,但在回答“你的學習態度”時,60.2%的同學認為“能夠勉強完成學業,但學習比較被動”。
1.2對“概論”教材的教學體系調查
“概論”課使用的全國統編教材,學生層次的差異性就需要高校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教學內容的不切實際常常是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厭學的原因之一。問卷調查結果也顯示,41.1%的學生認為“概論”課理論性太強,教師照本宣科使他們不易懂,進而不愿學。
1.3對老師授課情況的滿意度調查
在問及對老師授課情況滿意度時,54.7%的同學選擇非常滿意,36%的同學選擇比較滿意,90%以上的學生對老師的授課是認可的,這也說明“概論”課教師在教學方面是下了功夫的。但從各班調查結果來看,情況又大相徑庭。在回答“概論課上大部分時間在干嗎”時,不同班級間的差異性就比較大了,情況比較好的班88.8%的同學會聽講,而其他班級幾乎都會出現30%以上的學生在課堂聊天、玩手機、發呆等現象。兩組數據也說明了教師的講授對教學效果有著重要影響。多數學生比較喜歡聽知識面廣、語言幽默、思想觀點與時俱進老師的課。
1.4對學習方式的調差
學生在回答“希望什么樣的上課形式”時,喜歡“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學生占28.1%,喜歡“課堂上分小組討論、發言”的同學占35.3%,喜歡“開展專題座談”的同學占29%,喜歡“課堂上通過影視資料學習”的同學占74.2%,喜歡“進行自主學習”的同學占到33.1%。由此可認為,“概論”課必須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而以上的方式恰恰是“概論”課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環節中最容易缺失的實踐教學部分。
1.5對考核方式的調查
考核方式單一,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也難以真實客觀檢驗教學效果。以四川西南航空職業學院為例,“概論”課采用平時成績(30%)與期末考試成績(70%)相結合,這樣一種考核方式并不能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檢測和考核,最終的期末考試也會參雜水分和僥幸。鑒于此,在“概論”課的考核程序中增加考核項目,并稀釋原考核項目所占比值,以期能達到較為客觀公正的評價。經過一個學期的實驗,此種考核模式確實也得到了比較好的效果,77.5的同學對此也是認可的。當然,“概論”課的考核方式還有待完善。
2 對策與建議
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我們認為,解決“概論”課上學生厭學問題、提升教學效果,需要從教學內容、教師能力、教學方式、考核手段等方面進一步改進,以期達到學生愿學、樂學“概論”課。
第一,從學生實際出發,轉化教學內容
教育心理學認為“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學習的內在動力”,教師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選擇適合學生水平的教學內容。“概論”課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全國所有高等院校所使用的也是同一本統編教材,而高職生和本科生對理論知識的接受度和掌握能力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就應在教材內容的主體框架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做到有舍有取、先易后難,突出內容的可讀性、實用性和吸引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第二,不斷提升教師綜合能力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對廣大教師寄予的殷切期望。教師是課堂活動的制定者、實施者和參與者,教師的能力對教學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不少學生對老師的授課并不滿意,不同教師授課滿意度差異較大。“概論”課教師不但需要深厚的理論功底、廣闊的視野、與時俱進的思維,還需要具備將知識轉化為學生能力品質的教學知識。這就要求“概論”課教師不斷延申專業知識和提高教學能力。主要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一是觀摩學習優秀教師課堂教學活動,二是學校提供財力、物力,以供“概論課教師接受教學培訓,開展微格教學訓練等。
第三,教學方式多樣化,防御學生厭學情緒滋長
調查顯示傳統的灌輸式向學生傳遞大量知識的教學方式是引起學生厭學的主因之一。“學生個人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相符的活動更易激發學習動機”,“概論”課理論性強、內容枯燥,運用傳統教學方式最易使學生反感這課。如何提升學生對“概論”課的興趣,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比如:創設教學意境,營造符合教學內容的特定歷史場景,牢牢抓住學生的心;利用現實案例,使學生在思考解決現實問題中提升學習興趣;設置合理目標,激發學習動機。
第四,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效果進行檢測的重要環節。“概論”課的教學時間為兩學期,戰線較長,傳統的“一考定勝負”的評價方式弊端頗多。行為主義心理學研究表明,“及時評價比不及時評價效果要好”,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教學效果。因此,在“概論”課現行的評價體系中,增加過程性考核,將過程性考核貫穿于各知識點、各章節的教學工程中,并要提高其在總成績中所占比值。
3 總結
綜上所述,本次問卷調查問題設置全面、合理,較為全面地反應出目前高職院校“概論”課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針對問題提出的對策對高職院校“概論”課程的教學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單位:四川西南航空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