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喆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作為黨組織的一項經常性、基礎性工作,出發點在于提高人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具有政治性、文化性、創新性、群眾性等特點。在新媒體時代環境下,思想政治工作出現了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新形勢,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等積極優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創造性和時代性,發揮新媒體的技術保障作用,讓思想政治工作更加鮮活有力,是當前思想政治工作亟待解決的一項重要課題。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工作;創新
一、當前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現狀
(一)在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工作主體更加多元化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利用網絡信息和數字技術,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傳播速度更快、教學內容更豐富、群眾互動性更強,拓寬了人們獲取信息資源的渠道和選擇。新媒體的興起,擴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參與受眾范圍,無論是企業黨組織、職工個人或是在校大學生、農民工等社會各類群體,只要新媒體覆蓋下的人群都能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禮,都有機會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傳播者、參與者和受眾者。在“互聯網+思想政治宣傳”“互聯網+黨建”的新媒體教育環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更加多元化,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新聞發言人”。借助新的工作媒介,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深入群眾,更好服務群眾,全面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整體水平。
(二)在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工作載體更加多樣化
在電視電話、報刊雜志、廣播電臺等傳統媒體時代,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采用說理教育、談心談話、走訪調研、主題實踐等工作方式,宣傳教育手段單一、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以多媒體課件和視頻教學為代表的現代遠程教育突破了地域、時間、職業的限制,教學資源更豐富,學習形式更靈活,極大地豐富了思想政治工作載體。但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創新也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主要表現為青年群體社會閱歷淺、辨別能力差,各種信息報道不經加工整合就發布在互聯網上,容易給青年人造成思想困惑和不良影響。因此,在新媒體飛速發展的環境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融合新媒體的積極因素,發揮互聯網傳播信息高效快捷的優勢,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強勁有力的載體支持,構建全員參與、互聯互動、深入基層的宣傳輿論新陣地,開辟符合時代需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平臺。
(三)在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傳播方式更加多層級
信息化的到來,新媒體的發展推動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傳播方式和傳播格局方面發生深刻變革,給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極大影響。一方面,通過互聯網、計算機、無線通信、手機等新興媒介,拓寬了人們的視野和信息渠道,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信息共享和休閑娛樂的傳播形式和媒體形態,更好地滿足了新形勢下人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需要。另一方面,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主體復雜多樣,信息傳播范圍廣速度快,各種思想和觀念交匯碰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滲透到種類紛繁、數量龐大的新媒體信息中,主流思想在新媒體的傳播中很可能面臨邊緣化,不能占據主導地位,給思想政治工作在正面宣傳和引導監督方面增加了難度和挑戰。因此,面對思想政治傳播方式多層級的新情況,思政人員必須拿出解決問題的新舉措,搶占網絡新媒體空間,牢牢把控新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動權。
二、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問題和困境
(一)傳播信息失真,影響輿情環境
在“人人都是自媒體”時代,對于民生領域的社會熱點話題,公眾敏感性強、參與度高。通過微信、微博、播客、QQ、論壇等自媒體平臺,借助昵稱、網名、代號、匿名等隱秘性的溝通方式,暢通了公眾表達意愿和看法的渠道。言論空間的開放與自由,信息傳播源的多元化與碎片化,給當前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難度。個別媒體為了吸引公眾注意力,賺取閱讀點擊量,對未被求證、與事實不符的信息進行報道,不真實、不準確、不權威的信息言論,經過社交媒體的大肆渲染,傳播發酵擴散快,沖擊著道德和法律邊界,容易形成輿情危機。
(二)傳播內容混雜,沖擊主流思想
在新媒體網絡環境下,信息源參差不齊,學術信息、經濟信息、娛樂信息、社會信息等大容量、大口徑信息混雜,各種小道消息、虛假新聞泛濫,增加了信息的復雜性和辨別度。大數據社交媒體的異軍突起,信息傳播由以往的“標準化”向現在的“個性化”轉變,網絡的開放性也造成了信息傳播環境更加錯綜復雜。形式多樣的失真虛假信息傳播到網上,不僅在技術和法律層面增加了信息審查和監管的難度,還會誘導公眾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嚴重擾亂正常的思想政治工作秩序,影響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地位。
(三)外來文化滲透,挑戰傳統文化
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文化傳播手段擴大了文化交流的范圍,各種文化相互滲透,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外來文化崇尚極端個人主義、霸權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沖擊著我國的傳統文化,青年群體盲目崇拜西方發展模式,追求文化的新鮮感,缺乏理性對待和辯證眼光。另一方面,群眾逐漸接受以電視和網絡視頻為代表的娛樂化、空心化的傳播媒介,社會上逐漸呈現教育分散化、西方化的現象,教育信息的傳播質量大打折扣,教育市場的影響力和公信力降低,傳統教育的嚴肅性和明確性面臨著一定程度的退化。
三、新媒體時代下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本領的創新對策
(一)堅持以人為本,構建矩陣化建設,增強思想政治工作新媒體凝聚力
新時代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原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找準宣傳的坐標定位,應對輿情危機。不斷修正、豐富和發展,借鑒西方文化的精髓,有選擇性的“拿來主義”,構建符合我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的社會主義文化。二要堅持用“好人文化”激發正能量。各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重點關注青年群體,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引導當代青年樹立遠大理想信念,在勤學奮斗中升華,在創新創造中健康成長,勇于擔當這個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刻苦磨煉,閃光發彩,做維護核心、捍衛核心、忠誠擔當的新時代青年。三要堅持用主流思想引導多元文化。政務網站、主流媒體、專業論壇、社會組織共同發力,適時推出微直播、可視新聞、定制新聞等融媒體產品,維護主流文化的主體地位,形成“表達共同體”,在全社會大力唱響主旋律,鞏固主流思想輿論,共同畫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心圓”。
(二)堅持分類指導,推動大眾化參與,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新媒體吸引力
首先,各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引導在校大學生、白領等青年群體養成良好的網絡文明素養,積極主動發出健康正面的“好聲音”,規范不當言論,抵制謠言、低俗、暴力等違法違規信息,為弘揚時代主旋律發聲亮劍。其次,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帶頭引領人民群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重大原則問題和大是大非面前,必須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嚴格規范政治言論和政治行為,經得住各種風浪考驗,落實好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新媒體時代下,尤其要堅持新聞媒體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常態化、制度化,履行好新聞工作者工作職責,增強新聞媒介社會責任感,在尊重事實、尊重科學、尊重客觀的前提下發布新聞稿件,提高網絡宣傳信息內容的質量。各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堅持分類指導,推動各個領域人民群眾共同營造綠色、健康、有序的思想政治工作網絡環境,讓網絡新媒體成為傳播正能量、弘揚風清正氣的輿論陣地。
(三)堅持創新引領,加強科學化管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新媒體融合力
首先,各級宣傳思想工作者要擔當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不斷增強創新意識和能力。借助新媒體的技術和平臺優勢,順應時代發展的新趨勢和新變化,練就過硬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真正成為宣傳思想工作的行家里手。其次,構建新媒體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庫,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人員的網絡傳播安全防護技能。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受眾對象的年齡、學歷、職業,選擇不同的新媒體教學方式,如手機報、微電影、微黨課、黨建網、思想教育網絡論壇等,滿足不同人群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實現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最優化。最后,增強新聞輿論的感染力,用積極正面、主流權威、真實準確的聲音彌漫網絡宣傳平臺。拉近思想理論與群眾的距離,實現線上宣傳與線下互動相互結合,構建情感表達和價值觀溝通的新媒介,打通優質信息傳播的“最后一公里”,努力構筑思想文化引領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