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
摘要:歷史文獻紀錄片《容閎》結合情景再現模式與采訪研究容閎的權威歷史學家等方式,幫助觀眾了解這位出生于鴉片戰爭之前,終生力圖復興中華民族的愛國人士,并充分闡述他影響社會、影響后人的政治思想與社會實踐。文章從電視紀錄片的時代感構造技巧出發,探討紀錄片的創新意識與發展前景。
關鍵詞:紀錄片敘事 人物塑造 時代感 改革創新
《容閎》的創作立意
由珠海廣播電視臺策劃錄制的歷史文獻紀錄片《容閎》對中國首位留學生——珠海香洲人容閎的人生作了深切的解剖。該紀錄片將容閎的一生分為“耶魯驕子”“中國尋夢”“幼童留美”“赤子之心”四個章節,闡述容閎的人生歷程,以歷史敘事的方式,反映容閎欲以教育興國,卻歷經波折的人生道路,并以小見大,透視一百多年前中國的國情民情。容閎極具前瞻性的深刻思想和身先天下、勵精圖治的生命軌跡,為百年中國夢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該片由影響容閎一生的母校——美國耶魯大學拉開帷幕,用倒敘的手法展開,講述少年容閎在故土萌生了解西方富強之根源的渴望,其后跨越中西求學耶魯,立下一生志向。
容閎孩提時候,國門被堅船利炮打開,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史徐徐展開。清道光八年(1828年)11月,容閎出生于廣東省香山縣(現珠海市南屏鎮)的一戶貧困農家。此時,隔海相望的澳門已被葡萄牙殖民者盤踞近三百年,積貧積弱的惡果正在整個中國悄然發酵。1835年,容閎隨父親前往澳門,就讀于馬禮遜紀念學校。容閎十八歲時,馬禮遜紀念學校勃朗校長夫婦因病返美,臨行前攜數名留學生赴美留學,容閎就在此列。在中國遭受西方列國侵略的時候,已經入籍美國的容閎沒有選擇和平的生活,毅然決然地投身到祖國建設中去。
容閎的一生是舊民主主義革命不斷演變的一個縮影,他早年以超脫于同學的堅毅成為耶魯大學首名中國學生,后終生為中國的命運奔走呼號。容閎曾向洪仁玕提出組織良好軍隊、設立武備學校和海軍學校、建立有效能的政府、頒定教育制度等七項建議,爾后又受曾國藩委托,參與創建中國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機器廠——上海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并組織第一批官費赴美留學幼童等。容閎的貢獻貫穿于中國近代西學東漸、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之中,他參與政治又超脫于政治,最終將自己的一生獻給教育興國事業。其好友杜吉爾牧師曾對他作出這樣的評價:“他所做的一切,飽含對祖國最真摯最強烈的愛——因為他是一個愛國者,他從頭到腳,每一根纖維都是愛國的。他熱愛中國,確信它有遠大輝煌的前程,配得上它那高貴壯麗的山河和它那偉大悠久的歷史。”
《容閎》敘事分析
紀錄片作為一種獨立的影視類型,以歷史敘事見長,自誕生伊始,便沖擊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紀錄片取材于真實生活,拍攝者須盡量避免介入其紀錄的事件,將客觀內容展現到觀眾眼中,把廣闊的思考空間留給觀眾,創造跨時代的心靈共振。無加修飾的真實呈現、縱觀大局的歷史視角是眾多紀錄片的典型特點。紀錄片令觀眾能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感受畫面當中早已逝去的人物和事件,由衷感嘆世道滄桑,體會到其中的教育意義。
豐富的鏡頭語言是紀錄片《容閎》的一大亮點。恰當地運用鏡頭語言使得《容閎》將現代中國的美好生活與當年落后蒙蔽的舊社會聯系起來,形成“昔與今”“果與因”“誤與正”的強烈對比,意圖將觀眾的思維背景轉移至一百多年前那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時移世易,現在的觀眾很難想象鴉片戰爭后絕大部分國民仍固守眼前的個人利益,視科舉考試為唯一上升通道,對國外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和其中包含的深刻危機一無所知,即便那些身居高層的實力派人物也對國家發展戰略缺乏前瞻性的思考和布局。種種植根于“天朝上國”思維的錯誤行為,造成了曠日持久的苦難。
為構建身臨其境的敘述意境,《容閎》攝制組前期進行了巨量的文獻資料翻閱、3000多張歷史圖片的搜集,前往北京、上海、武漢、廣東諸市、香港、澳門、美國等地取景采訪。片中大量使用當年留存下來的文書、報紙、照片、人像畫冊、插畫、現存文物、舊址現狀等,將其嵌入復古相框的圖片,在古樸斑駁光影游移的古建筑里運用電動滑軌進行延時拍攝,拍攝出來的畫面充滿時空穿梭的厚重與美感。
片中有限度地運用電視劇作品中的情景還原鏡頭,巧用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雷頤、中山大學歷史系主任吳義雄和容閎曾孫容志堅的訪談,為觀眾串聯起一幕幕舊時代的鮮活面貌,也令人感嘆封建舊勢力之頑固,以及容閎等希望祖國強大的志士在推動舊中國“睜眼看世界”時是何等艱難。由此,紀錄片《容閎》還從一個側面控訴了舊中國不思進取、腐敗守舊的官僚體制,以及民智未開、渾渾噩噩的社會狀態。觀眾既能從敘事意境和采訪解說當中了解到當年中國的種種深刻弊端,又能從容閎等進步知識分子堅韌不拔的意志中看到中國富強文明的曙光。
《容閎》人物塑造分析
容閎在耶魯大學就讀二年級時即入籍美國,后在好友杜吉爾牧師夫婦的撮合下,于1875年與美國姑娘Mary Kellogg結為連理,其持雙重國籍、擇異國扎根的特殊身份為紀錄片的人物塑造帶來了特殊的矛盾,需要仔細斟酌。對此,攝制組以容閎親身參與過的晚清諸重大事件為突破口,梳理出脈絡,凸顯容閎為中國而奔走奉獻的一面。
容閎首先是提倡“西學東漸”的教育家。紀錄片《容閎》以其個人經歷為明線,又從宏觀角度顯露晚清中國國勢之漸衰,改革之必然以及路途之艱難。容閎留學回國后,不為廣州美國公使館、上海海關等部門開出的高薪厚祿所動,一心堅持推行現代教育事業,并給友人留下這樣的書信:“一旦遇有機會,能多用我一分學問,即多獲一分效果。此豈為一人利益計,實為欲謀全中國之幸福也”。然而,直至1872年8月11日,容閎從耶魯大學畢業18年后,其推動的首批中國留學生計劃方案才成行。這一艱難歷程既是容閎一心為國、砥礪前行的反映,也是清朝封建保守思想作祟的明證。
容閎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容閎親身經歷清末民初之大變局,痛于當時中國閉目塞聽、妄自尊大之景象,切身體會到辱國之恥。容閎以教育家、外交家、社會活動家的身份帶著遠遠高于時代的先知先覺,試圖拯救中華民族于國難之際,集中體現了一代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繼謀劃建立江南機器制造總局、規劃促成中國留美幼童工作后,容閎也曾任清政府駐美公使副手,極力保障中國人國外的合法權益,且在為中國獲取各國情報和改良軍事裝備方面頗有建樹。正是在容閎的推動之下,清政府于1875年決定向美國、古巴和秘魯派駐外交公使,并為中國逐步建立對等正式外交關系奠定基礎。
容閎是影響深遠的愛國社會活動家。在紀錄片《容閎》中,觀眾可以直觀感受到容閎人生最為得意的時期是洋務運動時期,其后雖經磨難,但始終未改變其赤誠的愛國之心。容閎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愛國壯志難酬,尤其是留洋學生被封建頑固勢力召回對他造成了長期的心理折磨,但他并沒有放棄努力,自始至終試圖動員各方力量扭轉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他既求見過太平天國的洪仁玕,也曾常年為清政府效力,是維新派的核心人物之一,至20世紀初又得到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尊重。容閎的志向始終是愛國奉獻,而非為某個特定集團服務。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是容閎一生寫照。曾國藩曾經給過容閎施展拳腳的機會。1863年,曾國藩為容閎的宏大視野所觸動,同意容閎“以中國原料之廉,人工之賤,將來自造之機器,必較購之歐美者價廉多矣”的觀點,決定建造機器母廠,由容閎負責采購與建立事宜,即人們熟知的江南機器制造總局。但相較而論,容閎同期倡議的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計劃則姍姍來遲。從這一先后緩急之舉可以看出,洋務運動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指導思想,本質上未改變中國不重視現代教育與科學技術體系的事實,清政府更不希望改變其落后腐朽的統治結構,也給“選派幼童赴美肄業”計劃的夭折埋下伏筆。
1870年,李鴻章、曾國藩《選派幼童赴美肄業酌議章程折》提及留學目標為:“學習軍政、船政、計算、制造諸學,約計十余年,業成而歸,使西人擅長之計,中國皆能諳悉,然后可以漸國自強”。容閎被任命為留美學生副監督。第一批公派留學生當中,窮苦人家子弟是公派留學生的絕對主力,而八旗子弟則無人愿意參與。留學招生人數不足,容閎四處奔走無果,遂回鄉親自選拔聰穎幼童。3批共計120名留學幼童中,來自容閎故鄉的就有40名。至20世紀初,這些留美學生成為中國外交、海關、郵政、鐵路、電報、國防和高等教育事業的頂梁柱。然而時至1881年,吳子登請求清廷將幼童們全部撤回,清政府迅速批準。除少數人抗拒不歸外,首批留美幼童分3批啟程回國。這一事件標志著容閎依賴清政府實現愛國志向的愿望破滅。
留美幼童被召回,容閎深受清政府排擠,加之夫人病重,至甲午海戰、洋務運動失敗后方才重回中國,后又因戊戌變法失敗而被通緝。至1901年,容閎公開支持孫中山,并在美國為革命派籌集資金計劃訓練武裝力量,支援中國革命。至1912年,容閎生命中最后的一年,孫中山還去信邀請容閎歸國擔任要職。紀錄片《容閎》對容閎一生時間線的梳理是建立在舊中國各方仁人志士為祖國尋求出路的大背景下,容閎一生的“屢敗屢戰”是中國人民矢志不渝地尋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的一個縮影。
愛國主義貫穿紀錄片《容閎》始終。《容閎》撰稿人深入解讀容閎生平,力圖改變容閎“留學生之父”的單調形象。文稿全景展現容閎一生,挖掘容閎在那個年代跨越器物及制度層面的思想胸襟,展現出一個在大時代中身先天下、立體豐滿的容閎。文稿史實準確、敘述得體、評價到位、邏輯清晰、厚重大氣,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在中華民族謀求偉大復興的今天,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的共識。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廣東期間指出:“中國人民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正以改革的精神解決難題,以開放的境界促進發展。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容閎的一生正是以改革的精神、解放的思想力圖改造中國的一生,愛國主義和改革創新也正是紀錄片《容閎》的中心思想。
《容閎》留給我們對紀錄片創作的思索
以個人經歷透視國家社會變遷。容閎是珠海市歷史上最為知名的人物之一,他在84年的人生中親身參與一個時代的變遷和中華民族的覺醒。本紀錄片通過還原容閎在中國近代史的地位,進而還原珠海在中國近代史的地位。《容閎》強調紀錄片的文獻呈現,攝制組從紙質媒介和電子媒介中搜集大量珍貴翔實的歷史圖片資料,其中還包括鮮為人知的珍貴文獻,極大豐富了該紀錄片的內涵。
把握時代脈搏呼應時代主題。愛國主義與改革創新是時代的主旋律。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仍面臨執政、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外部環境“四大考驗”,面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四大危險”。紀錄片《容閎》把握時代脈搏,通過講述近代中國愛國人士先進代表的奮斗經歷,強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號召受眾不忘初心,牢記“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奮斗”之使命,呼應當今時代主題。
聯系時世變遷 講好中國故事。容閎雖未能親眼目睹中國再次崛起的高光時刻,但中國最終迎來了容閎所期盼的富強文明的今天。紀錄片《容閎》既是一部人物傳記,也是一部將中國的奮發圖強史與世界發展史聯系起來的歷史文獻紀錄片。該片經中央電視臺精編播出后,在海內外引發強烈反響。通過觀看該片,人們發現雖然世界在這一百多年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中國人勤奮好學、立志報國、堅韌不拔的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在紀錄片《容閎》問世后,珠海廣播電視臺再接再厲,于2017年底啟動紀錄片短片《西學東漸·根與魂 三代后人話容閎》的制作,通過容閎后人祖孫三代的講述,表達容閎家族“為國家服務,對社會做貢獻”的精神傳承以及后人從事教育的理念,也為百多年來的中外教育、文化、政治經濟交流史做出見證。該作品被評為2018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廣東日”南派紀錄片好作品。至今,與容閎相關的愛國主義活動仍在珠海市廣受歡迎,容閎的教育興國故事仍在繼續。(作者單位:珠海傳媒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