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摘 要:學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是一個理論性、實踐性極強的課題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教育、文化等諸多內容,在高校教育管理活動中落實以生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各項權利。本文基于此分析了以生為本理念的內涵,探討高校以生為本的教育管理實踐策略。
關鍵詞:高校;以生為本;教育管理
培育復合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務,對于高校而言,學生教育管理是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高校教育水平的標準之一,在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發展上具有重要意義。在知識經濟時代下,高等教育事業迅速發展,傳統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基于學生的發展需求,需要在高校中推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
一、以生為本理念的內涵分析
以生為本是依靠學生、為學生提供服務的一種教育和管理活動,以生為本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發展,充分滿足了他們的利益,將其置于自主管理環境,從而挖掘學生潛能,釋放其天性,讓學生在學校中得到應有收益。關于以生為本在高校中的滲透落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第一,以生為本要求根據大學生的群體特征,了解不同學生在接收教育時期的各種合理需求;第二,挖掘各個大學生群體的特點,以此著手,培養共性、釋放個性;第三,提高大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通過有效渠道提升其參與學習、活動的主觀能動性;第四,尊重學生本性,傾聽他們的心聲,為大學生營造出和諧、舒適的學習、生活氛圍,做到理解、信任、寬容學生;第五,在滿足大學生的基本生存、發展需求后,鍛煉其創新能力與開拓精神。
二、高校以生為本教育管理模式的推行意義
(一)均衡高校內部管理
在傳統行政管理模式的影響下,大學生在高校中處于弱勢地位,應有的權益往往得不到保障,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需要構建科學的管理制度,基于學生的利益出發,推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權,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同時,應用以生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讓教師能夠傾聽學生心聲,減少師生之間的沖突、矛盾,增強團隊凝聚力,讓高校師生更好的凝聚起來,從而均衡高校內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二)滿足學生角色變遷需求
在傳統的高校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在知識經濟時代下,這一管理模式的弊端也逐步暴露,如今的高等教育要求高校擔任好學生的服務者角色,強化學生的維權意識、主體意識,讓學生可以主動參與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事物。而當前高校推行的是行政權力模式,若繼續采用該種模式,很難做到以生為本,也無法滿足學生的利益訴求,因此,從滿足學生角色變遷的需求來看,也需要大力推廣以生為本的管理模式。
(三)維護學生正常權益的保障
與其他群體相比,大學生知識儲備完善、受教育程度高、心智成熟,有自己獨特的思維與想法,對于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事物,參與意識非常強,也有強烈的表現欲望,希望能夠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各項管理活動。推行以生為本的模式,可以保障學生的監督權、知情權、評價權,對此,要根據學生需求構建與之相符的管理制度,充分落實學生的各項權力,以此來調動其創造性與積極性。
三、高校以生為本的教育管理實踐
(一)樹立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導教育實踐的關鍵元素。正確的認知,能夠對實踐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以生為本管理理念的落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作為教育工作者,需要在科學、正確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才能確保教育管理活動的正常運行。
1.以學生為本來明確決策目標
以生為本,要求在教育管理活動中以學生作為主人翁,將其全面發展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在各項決策目標的制定上,也要以這一理念作為指引,將決策目標立足于學生的培育與發展上。
2.關注學生的自主選擇權
以生為本要求在教育、管理活動中關愛學生,尊重學生的各項權利,為他們創設出自由發展的空間,當然,自由也要有規章制度的限制,并非讓學生隨心所欲,而是在制度限制下追求自我,成為理想中的人。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對學生進行了太多的控制,將其作為馴化對象,實際上,個體的成長是一個復雜、長期的過程,因此,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介入、啟迪、促進,而非干預、外加、強制。在大學校園中,應為學生營造出愉悅的學習氛圍、生活空間,給予他們更多的自主選擇權,予以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
3.尊重學生客觀發展規律
在中小學中,學生長期處于繁重的學業壓力下,犧牲了寶貴的鍛煉、娛樂和休息時間,他們的好奇心、興趣、愛好被應試教育扼殺。而學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階段性,不同年齡段,身心發展水平也各有差異。在教育管理活動中,要用發展、動態的眼光來看待問題,針對大學階段的學生予以區別對待,從他們的實際和身心發展水平出發,合理安排管理計劃,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打造高水平工作隊伍
要真正將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落實到實處,關鍵在于教師隊伍,其中的重點就在于學生管理人員,在選聘標準上,要做到業務精通、作風正派、政治堅定、紀律嚴明、樂于奉獻、德才兼備。在日常工作上,要有較強的鑒別力,嚴于律己,愛養敬業;具備良好的管理能力,有扎實的溝通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具備扎實的綜合知識素質,熟悉關于管理學、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善于學習,可以積極適應新形勢發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在高校學生管理人員隊伍的建設上,要遵循專業化、職業化原則,在為其提供專業教育、培訓的同時,讓學生干部隊伍積累工作經驗,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成為學生管理工作的行家,能夠贏得更多學生的認可。構建一支綜合素質過硬、具備風險精神的管理隊伍,既為高校教育管理事業的開展打下了基礎,也能夠營造出一個安全、和諧、穩定的高校校園。
(三)以生為本構建管理制度
從現代管理學理論來看,制度是確保各項組織工作真正獲取成效的保障之一。在高等教育的發展下,大學校園之間的阻隔越來越少,學生與學生、學生與高校的關系也變得日趨復雜,對此,需要從制度方面來進行約束。以生為本的教育管理活動要克服各類人為因素的影響,避免出現標準與口徑不同的問題。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做到立足實際,根據高校的培育目標、辦學方針來制定,做到完整、規范、科學,確保制度的權威性和連續性,將行為規定、獎勵細則、公寓管理、勤工助學、社團組織等都納入管理制度中,用條款的方式來明確具體權利、義務,實現則、權、利之間的分明,對大學生在校園期間的各項行為進行科學管理。在管理活動中,應用心理咨詢、情感滲透、說理教育等方式來豐富管理手段,以多管齊下的方式來提高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