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華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經過一年多“現代高效閱讀教程一階訓練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實證研究”的課題研究,我們體會到小學生唯有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明確閱讀的目標方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增大課外閱讀的量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1 現狀調查
新課標要求高年級的孩子閱讀量達到10萬字。而現在的孩子課業負擔重,又要為小升初上各種沖刺班,沒有充足的讀書時間,閱讀興趣越來越淡薄。為了更好的完成課標的要求,我們課題組的老師,對本校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和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對任課教師進行了訪談。首先對小學五年級的271名在校學生發放調查問卷,收回問卷270份。其中85%的同學有讀書計劃但是沒有實施,每天花去0.5小時讀書的同學只有21%,從來不和同學交流課外書的同學占27%。其次通過對六年級三個班的165名家長發放調查問卷,收回問卷151份。76%的家長認為孩子讀書是虎頭蛇尾型的,一開始還興趣很高,但是后來就扔在一邊。26%的家長對孩子的閱讀時間、閱讀方向的安排很盲目。30%的家長不尊重孩子的閱讀興趣,課外書的選擇和家長自己的喜好有關。最后在對老師的訪談中了解到,學生基本運用傳統的閱讀方法,相當一部分學生還參加各種興趣班,作業輔導班、小升初沖刺班,加上沒有充足的讀書時間,閱讀興趣越來越淡薄。
2 現狀分析
通過調查問卷的統計和教師座談,發現小學生課業負擔重,閱讀數度慢,閱讀質量令人擔憂。造成閱讀速度慢的主要原因是錯誤的閱讀方式、不良的閱讀習慣、缺乏正確的閱讀指導。
首先是閱讀方法不對:從調查看結果看,大致瀏覽讀書,還有跳著讀的分別為108人占40%和73人占27%,兩項相加達181人,占67%。做到細讀的同學僅 90人,占33%。其次是閱讀質量差:讀過即算數不加思考的同學有206人占76%,做讀書筆記或者卡片的同學64人占24%。使閱讀流于形式,而收獲甚微。還有一方面是閱讀數量不足、調查結果顯示,小學高年級學生,學期中讀了10本的僅13人,占5%,讀5-9本的占20%;讀3-4本的占30%;讀1-2本45%,占到差不到一半。同時,從閱讀書目調查結果看,小說閱讀是現在小學高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的主流,喜歡小說的學生有162人,占了60%。座談時了解,這些喜歡小說的同學,絕大部喜歡的是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玄幻之類的作品。而家喻戶曉的四大名著讀者甚微,閱讀過《紅樓夢》的同學39人,占年級總比的14%。《西游記》的讀者只有2人,大部分同學都從電視劇里認識了唐僧師徒四人。對于傳統文化的閱讀僅僅只限于教材里編排的文章。這真是鳳毛麟角,這樣的閱讀量讓人擔憂。
3 結論與策略
3.1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課外閱讀就是以課本外的讀物為學習材料而進行的讀書活動,這是提高語文學習能力的課外功夫,常言道“最是書香能致遠,讀書之樂樂無窮。”。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少年學生除了教科書以外什么都不閱讀,那他就連教科書也讀不好。”可見課外閱讀對于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性。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生課外閱讀亦逐漸受到重視。專家認為:語文水平好的學生,均得益于課外閱讀,課外閱讀對語文教學來說絕不是可有可無的。素質教育給了學生更大的閱讀空間。其中,進行廣泛的閱讀成了學生的必修課,對于小學生來說閱讀是獲取信息的最基本途徑和最簡便的方法。我們在對學生閱讀興趣,以及家長對課外閱讀的支持情況調查中發現,支持課外閱讀的人占 91%,十分喜歡閱讀的人占 28%。從調查的這一組數字中,大致上反映了小學生絕大多數是喜歡課外閱讀的,對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有充分認知,并能得到老師與家長的支持。家長們大多數的心里還是在乎考試的結果,而且語文現在的考分比列越來越大,曾經有這樣一種說法:“得語文者得天下”。而語文的學習離不開閱讀。當然,語文的閱讀并不是為了應付各種考試,它對于提高個人文化素養,思想內涵都是密不可分的。有了正確的認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需要我們語文老師從孩子的閱讀興趣的培養抓起,帶領孩子們去知識的海洋遨游。
3.2課外閱讀的隨意性
從調查中發現,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必要的指導,閱讀的隨意性反映的是閱讀目的的模糊和不明確,這恰恰與缺乏閱讀指導有關,必須引起足夠重視。語文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我們在閱讀過程中要針對不同的閱讀目的,或者讀物的深淺、難易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閱讀方式。從學生讀書只看輪廓,跳著讀,不加思考、不做筆記,往往粗枝大葉,掛一漏萬的習慣看,也是缺乏指導的結果。需要大致了解的部分,用瀏覽;需要深刻理解的部分,用精讀;需要深刻記憶的部分,邊讀邊做筆記。根據閱讀目的和讀物的不同,分別采用不同的閱讀方式,才能有更多的收獲。而且好的閱讀方法還是要有目的、有計劃的實施。如果能有計劃地讀一批好書,在班里進行推廣,并且經常組織讀書交流會,給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肯定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認真完成閱讀計劃任務,使他們受益匪淺。
3.3課外閱讀的習慣性
英國的普德曼說過:“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獲一個習
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良好的閱讀習慣只有在大量的長期的閱讀過程中才能養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的意義,在于提升自己的素質,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根據個人愛好和性格的不同,可以留白,給他們更多的閱讀空間,在學校里我抓住二個時間段。
首先是每天早讀:為了保證學生的閱讀量,每天利用早自習時間,開展20分鐘的閱讀活動。這個時間段安排的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有計劃的推行。我從一年級的入學時推進的是《三字經》,由于大部分孩子學前已經有所介入,所以難度不大。只要求熟讀,并簡單的講解。一年級的下學期我開始推進《小學生必背古詩120首》,由于唐詩也是家長們喜愛的讀物,部分孩子早已耳濡目染。120首故事中至少有30首左右,大部分孩子都已經會背了。我們安排孩子們一天一首,家庭作業背誦,并抽查完成的情況。每天早上我們熟讀家庭作業布置的古詩,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熟讀小學生必背古詩120首、論語章節、教材中編排的優秀詩文。天長日久不但養成了早讀的習慣,還增加了閱讀量。而且是整個班級孩子閱讀水平同步提高,也為任課教師的教學工作做好了鋪墊。這學期我執教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古詩《望廬山瀑布》,在作者簡介時,從一首古詩拓展到了李白的生平以及創作,我們談到了李白的詩集,真讓人眼前一亮。同學們爭先恐后的展示了,李白的《蜀道難》、《將進酒》、《行路難》,背誦的滾瓜爛熟。給課堂注入了活力,也使這位唐朝偉大詩人的形象,在孩子們心中更加飽滿。對古詩的學習不只是停留在一首詩上,而是對作者所生活的年代,創作背景、創作風格,以及后人為什么說:“唐詩、宋詞、元曲”,都有了簡單的認識。孩子們的閱讀積累真實讓人欣喜。其次是課間閱讀:每天早上和下午都有一個大課間,作為學生的專用時間。每名同學都自由的閱讀自己喜歡的課外讀物,這是他們最開心的時候。因為每位同學都早已準備好了自己的最愛,這樣的閱讀安排,也給同學們提供了交流的平臺。激發了閱讀興趣,拓寬了閱讀視野。教師的任務就是指導學生閱讀,通過不斷的完善課間閱讀,同學們的閱讀熱情極其高漲,使人驚喜。通過長期的閱讀,逐漸培養了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并使他們受益匪淺。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有效的閱讀方法,是一個人進步的拐杖;明確的閱讀目標,是一個人進步的航向;良好的閱讀習慣,是一個人終身的財富。以上是我們課題組成員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一年多的課題研究,總結提煉的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策略。通過這些方法策略的運用,我們的閱讀教學效率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水平提高了。但要想進一步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我們繼續潛心地研究。葉圣陶先生說:“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語文素質的提升歸根到底還是取決于學生自己的勤奮閱讀和領悟。
(作者單位:銀川市西夏區第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