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環(huán)環(huán)
閱讀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大量的閱讀可以積累學識。學識的積累對學習語文是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要學好語文,單單靠課堂的四十分鐘閱讀教學是不夠的,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閱讀能力,需要在大量的閱讀中提升。因此在課堂上不僅完成課內(nèi)閱讀教學,還會把閱讀延伸于課外,注重課外知識點的滲入,融會貫通。課前,認真?zhèn)湔n,在上新課之前多渠道地搜集相關(guān)材料,并把所搜集到的材料作為學生的預習任務(wù)。課上,讓學生交流從課外讀物中的所知所悟,為更好地進行課內(nèi)閱讀打下基礎(chǔ)。
1 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
講一篇課文,要想理解其中的意思,就要首先理解課文當中的生字和生詞。因此,在三年級的閱讀課文教學中,第一課時的重點仍是字詞,只有字詞解決妥當,學生才有可能理解課文大意,教師才有可能對學生閱讀、寫作的能力進行訓練。在三年級的閱讀課文學習中,讓學生開口讀是非常重要的,但遇到長篇課文,全篇的指導朗讀又非常耗時,這時,好詞好句的指導朗讀,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剃頭大師》,課文中的好詞好句非常多,我會帶著學生首先通過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找關(guān)鍵字等方式理解“耿耿于懷”、“層層梯田”等四字詞語的意思,再通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理解句子的意思。比如“奪門而逃”一詞,首先讓學生用字典查“奪”字是“沖出”的意思,再理解整個詞是“沖出門逃走”的意思。
2 科學要求學生預習
理解詞義是理解句子的關(guān)鍵,理解句意是體會情感的鑰匙,體會情感是指導朗讀的基石。要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能自如地閱讀,就需要讓學生學習閱讀的方法,并在學習中不斷實踐。從一年級起,就需要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水平。拿到一篇課文,要從預習的方法開始教起。比如在一年級時,我對學生的預習就做了要求。要求一共有三個:通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勾畫出本課的生字詞,多讀幾遍,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做上標記;再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隨著學生年齡和能力的不斷增加,預習的要求會逐漸細化,讓學生帶著要求讀課文,為學習帶著問題讀課文打下基礎(chǔ)。在課堂中,先預習,再理解文中的詞句、段落或者是整篇文意,就會更輕松,學習的過程也是有意思,讓學生自信的。預習帶給了學生諸多的好處:學生能自行理解課文,對課文有自己的初步印象,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預習增加了學生的閱讀時間,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預習讓學生增加詞匯量,為大量的課外閱讀打下基礎(chǔ)。這就是方法的力量,有了方法,有的放矢,學生的學習才有目標,才會讓課堂高效起來。
3 有效指導學生學習
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中,學到無限的閱讀技巧,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教師更應(yīng)該注重“一課一得”。在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時,我就把重點放在這篇文章的結(jié)構(gòu)上去,讓學生學習全文的“總分總”結(jié)構(gòu),體會全文從哪些方面印證了第七自然段“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chǎn)豐富的世界”這個中心句。而在介紹海底的各個方面時,作者又是如何圍繞這段話的中心句,將中心句的意思說清楚的?這時,我就引導學生,作者不光在全文運用了“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在每一段中,還運用了“總分”的結(jié)構(gòu),這些不同的結(jié)構(gòu),能夠幫助作者在不同的情況下,將自己要表達的意思說清楚,說具體。整篇課文,我就抓“結(jié)構(gòu)”二字,讓學生去體會,去品讀。在今后,學生如果遇到類似結(jié)構(gòu)的文章,就能更快速地找到文章的中心句,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和情感了。因《小蝦》一課是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時,我著重引導學生注意本課對蝦外形特點的描寫,以及對蝦的動作描寫,用不同的符號勾畫出來,多讀一讀,體會蝦的可愛,體會文章的有趣。本課的小練筆設(shè)置,一方面讓學生體會文章的趣味,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得到鍛煉,真正做到讀與寫的結(jié)合。學生在閱讀的同時,也能通過仿寫,學到寫作的方法,學以致用。三年級的閱讀課堂中,“一課一得”可以看作是教師能夠做到的教法,也是學生能夠掌握的切合實際的學法,一篇課文學一種方法,把一種方法掌握牢固,吃透它,真正地消化它,那么長期的積累,就一定能形成學生較強的閱讀能力。此外,在語文課堂中,閱讀課文和理解課文是不可分割的,人們不會只注重閱讀課文而不注重理解課文,它們二者密不可分,不可單一來講。所以,課堂上,教師不光要教授學生閱讀的方法,還要讓學生利用學到的方法,理解課文,通曉文意,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相反的,通過本課學到的方法,如果把它運用到別的閱讀中去,那就是最大的收獲。
4 及時指導學生復習
一篇課文讀下來,學生運用了什么方法?這些方法在以后的閱讀中有沒有用?如果有用,那么是否應(yīng)該把這種方法記錄下來?這些問題,在三年級的閱讀課堂上,我問了學生無數(shù)次,他們也回答了無數(shù)次,答案都是肯定的。方法對了,就能學以致用,如何讓學生把學到的方法拿出來用呢?那就需要教師把閱讀的戰(zhàn)場從課內(nèi)轉(zhuǎn)移到課外去了。學習一篇好的課外閱讀文章,就是一次奇妙的“閱讀方法復習之旅”,不僅能讓學生增加閱讀量,利用好方法將閱讀變得簡單,也能大大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他們的視野。雖然,教師在課堂上帶著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機會和時間都很有限,但只要教師用心地篩選出適合學生閱讀的文章,進行有效精讀,學生們來說,就是一次絕佳的復習、鞏固、品新的過程。
5 恰當利用信息技術(shù)
由于小學生年紀尚小,自控能力和認知能力不強,常會表現(xiàn)為課堂注意力不集中、繁瑣閱讀理解吃力、對語文閱讀產(chǎn)生抵觸和厭倦心理等現(xiàn)象,教師應(yīng)借助信息技術(shù)發(fā)揮其引導和解惑作用,幫助學生融入其中滲透閱讀知識,在教學情境中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以《桂林山水》一課為例,教師可制作相關(guān)微視頻,將桂林山水的優(yōu)美景色展現(xiàn)在視頻中,配合音頻效果引導學生進入到情境中,一時之間便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欣賞優(yōu)美景色的同時感嘆“好美的景色!”,接下來教師提出問題,如果現(xiàn)在以觀賞到的桂林山水為題進行描寫,你會怎樣寫?學生們各抒己見,有的說先寫山,再寫水,山是連綿起伏,水是清澈見底;有的說以自己觀賞的角度寫,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等等。接下來教師帶著學生一起走進課文《桂林山水》去感受作者的寫作方法。
6 開展合作學習
教師既要注重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去自主思考和回答,還要提倡合作學習, 使學生能在交流討論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教師應(yīng)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學習。小組內(nèi)部要推選一名組長,負責將學習內(nèi)容分化到個人,每個人分工明確,展開學習。以《滿江紅》這一課為例,教師鼓勵學生在機房通過網(wǎng)絡(luò)下載并瀏覽關(guān)于岳飛的相關(guān)資料和圖片,要求每個小組準備一段關(guān)于岳飛的介紹,學生們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有的負責查閱資料,有的負責規(guī)范語言,有的負責介紹等,在教師的帶動下,學生皆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為后續(xù)的課堂奠定基礎(chǔ)。教師還要注意做好引導和管理,避免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做與學習無關(guān)的事,確保合作學習的質(zhì)量。
總之,閱讀,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于老師而言,能總結(jié)課堂所學,教給學生簡便易懂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在能閱讀的情況下,讀得更“精準”,就是最好的教學。于學生而言,要想文章中那些無聲的語言呈現(xiàn)出它們原本的魅力,需要閱讀,需要細思,需要琢磨。有方法,講趣法,學生的閱讀能力才會逐步提高。
(作者單位:甘肅省夏河縣麻當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