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婉雯
2016年頒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在國民教育領域系統規劃和科學安排了法治教育的目標定位、原則要求和實施路徑,提出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憲法教育為核心,以權利義務教育為本位;以貼近青少年實際、提高教育效果為目的;以構建系統完整的法治教育體系為途徑的明確要求,為開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引。
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是初中學段的法治教育專冊,是加強憲法教育、培養法治精神的基礎。本冊教材圍繞公民與國家的關系,以憲法精神為主線,以憲法教育為主要內容,對學生進行公民意識與國家意識教育,因而又被稱為憲法專冊。作為弘揚憲法精神的重要載體,初中法治教育專冊難度較大、抽象枯燥、難以把握。第一單元“堅持憲法至上”作為憲法專冊的緒論部分,涉及的憲法概念、原理和法條較多,學理性較強,對教與學雙方來說都有一定難度。本文從一線教師角度,就憲法專冊第一單元的教學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理清教材脈絡,建構知識體系
第一單元“堅持憲法至上”,總體性介紹憲法,不僅建構全冊教材的邏輯起點,而且搭建起全冊教材內容體系的邏輯框架。在教學中,我運用《阿來說憲法》《憲法的前世今生》《憲法伴我一生》《憲法宣誓》等視頻幫助學生理解相關憲法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我布置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既要關注每一個具體知識點,厘清人民與公民、權力與權利、國家機關和國家機構、憲法實施和憲法監督等相關概念間的區別與聯系,又要理清思路,根據概念和原理等核心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建構知識體系,學會從整體上把握內容。此外,還要引導學生領會隱藏在憲法文本和具體概念背后的原則和精神,體認憲法價值,從而增強憲法意識,樹立憲法信仰,并能以實際行動維護憲法權威,達成教學目標。
二、深入挖掘教材,開發課程資源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本是學生接觸法律的重要途徑之一。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讓學生通過有趣的方法理解并且掌握抽象的法律條例尤其重要。教材中的資源是非常寶貴的,教師在課程中應當好好利用這一資源。例如,在《維護憲法權威》這一課當中,出現了比較難以理解的問題,如“我國的國體是什么”“人民是如何行使自己的權利的”等。我結合“2019全國兩會”“2019中山市十五屆人大六次會議的召開”的實際情況,讓學生思考,最終得出結論:我國是一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廣大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這是我國憲法的基本原則。教學過程中,我一方面將教材中所講述的理論性知識講解清楚,在講解過程中適當加入一些視頻素材;另一方面,對教材中典型的事例我會組織學生進行分析,讓他們能夠結合理論知識做出自己的判斷。同時,我每堂課都抽出5分鐘,利用“學習強國”中的資源,如《2019全國兩會召開》《堅定信心打贏脫貧攻堅戰》等,與學生一同關心國家大事,從而培養學生承擔社會責任、民族復興的使命感。
三、創新活動形式,調整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一味說教只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所以,我在課堂中,會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模式,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形式來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趣味性的學習方法有很多,除了上述所講的通過生活中的案例和時事新聞來講解外,我還開展了憲法宣誓模擬活動,讓全體同學跟誦誓詞,加強對誓詞的理解,思考宣誓制度的意義。在講授組織國家機構時,我還特意邀請了市人大代表、我校的鄧小斐主任親臨課堂,為同學們解疑答惑。同學們紛紛抓住機會提問,場面熱烈,堪比兩會通道。此外,我還利用任務教學法,鼓勵學生將自己在課堂中學到的憲法知識分享給身邊的人,做一個憲法的宣傳者。接下來,我們備課組計劃組織學生參加一次庭審旁聽活動,讓同學們進一步感受憲法的權威,增強憲法意識,樹立憲法信仰。
憲法教育實際上就是一種意識教育,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們熟知憲法知識,將憲法知識內化于心,將憲法信仰形成于意,將憲法要求外化于行。我相信,在開展憲法教育時,準確把握學科特點,結合學生的學習現狀及自身特點,充分開發教學資源,運用多種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定會更具針對性、更加飽滿有力。
責任編輯?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