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丕榮
高中歷史的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在時間與空間、理解與解釋、史料實證價值、感悟與反思等方面。高中歷史教學不僅僅指導學生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知識,更應該強調注重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使得學生充分了解歷史的含義所在,形成自己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一、多交流,少手段
網課多媒體歷史課件有明顯的優勢,它圖文并茂,生動有趣,再加上豐富的視頻資料,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很多歷史老師在上課時非常重視多媒體教學,甚至嚴重依賴多媒體,忽視了傳統教學的基本要素,如粉筆、自身的語言、身體姿態等,課堂完全被機器主宰,失去了教師的引導作用,這樣就違背了基本的教學規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通過多媒體技術構建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平臺,發揮老師主導作用,而不是削弱或代替教師的作用,讓學生一味地接受。在這個師生互動的平臺中,教師應抓牢“合作探究”,旗幟鮮明地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提高學生的自主性與創新思維,提高學習的綜合能力。例如,在岳麓版必修1第23課“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臺灣的相關地理、歷史、社會、人文等相關資料,三國時期稱“夷洲”;隋朝至元朝稱“流求”。然后,再設計與臺灣相關的一些問題,以搶答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臺灣問題知識競賽,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理解歷史與解釋歷史的素養。
二、老師的終身學習理念
運用多媒體進行實際教學早已不在是新鮮事,但是人各有所長、有所短,老師也不例外。在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和唯分數論的驅動下,高中的語數英成為重頭,其他學科逐漸變成副科,很多高中副科的老師往往心有余力不足,比如高中歷史老師。雖然高中歷史老師想要提高課堂效率,學生也往往會對這門課程不屑一顧,沒有足夠上心去學習。面對這種情況,老師需要正視是否需要轉變以往的教學手段,注入新鮮血液,更新教學模式。比如可以從多媒體教學入手,在課余時間多與其他優秀老師交流和溝通、進入網上視頻直/錄播教學等方式等提高自身對多媒體技術運用的靈活度,在課堂上做到得心應手,使得學生耳目一新,集中上課注意力,增強課堂效率。
三、避免多媒體與課本教學脫節
多媒體技術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運用,一定要圍繞教學重點和難點來展開,教學設計要能體現重點知識的體系化,讓學生一目了然地了解本課內容的重點、難點知識,要以相關資料來解釋,用簡單易于理解的方式分解它,把復雜問題簡單化,這樣才能提高多媒體技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效。為此,教師在做課件時,必須提前做好設計。無論是某一課內容的課件制作,還是網絡教學的設計,還是某一單元的復習課件,都要精心備課,做好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因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過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養目標都能在一節課中完成的。為此,在上課之前要優化教學設計,把教學目標與實際的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然后再落實到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去。例如,在講解放戰爭時,以往的做法是“看圖旁白”,但在靜止的畫面上學生很難理解想象戰爭場面、戰役場景。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能清晰模擬出動態過程,這樣就化難為易,一堂課很快就輕松完成。既減輕了教師的“教”的負擔,也減輕了學生“學”的負擔,更好地展現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時空觀,發揮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提高教學效率。另外,還要選擇適當的學生活動方式,如投影典型,使其充分發揮其輔助教學的作用。這樣設計的教學目標,使制作出來的教學課件能激發學生的無限遐想和創新思維,從而為學生營造一個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空間。
當然,多媒體技術仍處在教學活動的輔助地位,即使其完成了許多人力不及的任務,也不能完全代替教師的所有工作。因此,要凸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除了要重視多媒體技術,還需要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能夠不斷地積累情感、形成技能、陶冶情操,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最終實現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