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

【摘要】目的 分析腹外疝患者接受快速康復理念(簡稱FTS)護理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主體為72例腹外疝患者。以護理模式為標準,A組行FTS護理,B組行常規護理,對比護理效果。結果 A組的術后恢復指標優于B組;A組的并發癥率為5.41%,B組為22.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為腹外疝患者行FTS護理可縮短其治療周期,減少并發癥。
【關鍵詞】腹外疝;快速康復理念;并發癥
腹外疝是外科高發病,其中腹股溝疝占比90%以上。手術是其首選療法,但術后感染率較高,需要加用護理干預[1]。FTS護理的理論基礎為康復醫學,注重圍術期的全面性護理,可促進術后康復。本研究選取72例腹外疝患者,以分析FTS護理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主體為2017年2月~2020年2月院治療的72例腹外疝患者。根據護理模式分組后,A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齡22~64歲,平均(38.62±0.49)歲。B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齡23~68歲,平均(38.79±0.34)歲。經假設檢驗并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B組行常規護理:心理干預、飲食指導、用藥監督與出院指導等。A組行FTS護理:①術前護理:術前對患者行病房巡視,評價其心理狀態,給予個體化疏導。并講解手術方法、病理知識和配合要點等,緩解其緊張心理。麻醉前6 h進食固體食物,麻醉前2 h進食流食,做好腸道準備。②術中護理:術中做好保暖護理,手術室溫度調為26℃,將棉床墊鋪于手術床上,消毒皮膚后開始手術。根據手術流程改變體位,術中觀察體征,規避并發癥風險。③術后護理:術后評估疼痛度,給予物理止痛或藥物止痛處理。進行飲食指導,多食高纖維素和高蛋白食物,確保大便通暢。觀察有無會陰水腫等情況,鼓勵患者盡早下床,可進行四肢活動,待體征平穩后,可緩慢行走,恢復胃腸功能。
1.3 觀察指標
觀察下床活動天數與住院天數等術后恢復指標。記錄發熱、感染、腸道損傷、切口血腫和陰囊積液等并發癥。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經由SPSS 21.0軟件完成,計量數據表達是[x±s],經t值對比與檢驗,計數數據表達是[%],經x2值對比與檢驗,假設校驗有意義的標準為P值不足0.05。
2 結 果
2.1 對比術后恢復指標
A組的下床活動天數為(0.91±0.42)d,B組為(3.18±0.51)d(t=20.664,P=0.000);A組的住院天數為(7.18±0.22)d,B組為(10.19±0.42)d(t=38.390,P=0.000)。
2.2 對比并發癥率
A組的并發癥率為5.41%,B組為22.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腹外疝多需要接受手術治療,以修補病灶,消除臨床癥狀。但術后多加用護理干預,其中以FTS護理最為常用[2]。其屬于規范性、全面性護理服務,可于手術全程實施細致化護理,加快疾病康復。術前,護理人員需要進行病房巡視,使患者做好腸道與飲食準備,提高手術耐受度。術中應配合相關操作,提高手術效率,確保各項操作的規范性。術后應進行止痛與飲食等護理服務,鼓勵患者早期運動,逐漸擴大運動范圍,以促進肢體功能恢復。FTS護理要求護理人員充分尊重患者的主觀意愿,執行各項護理操作前應征詢患者意見,將其護理需求納入護理方案中,實現持續性改進。其重點是術后護理,可最大程度上預防并發癥,提高手術療效[3]。
結果中,A組的術后恢復指標優于B組;并發癥率(5.41%)低于B組(22.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FTS護理可促進腹外疝病情康復,縮短下床活動與住院時間,減少并發癥,具有較強的推廣性。
參考文獻
[1] 黃媛媛,徐 敏,劉 敏.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9,13(2):186-188.
[2] 宋美,劉娟.快速康復護理理念在腹腔鏡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9,4(5):174-176.
[3] 呂桂玉.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理念下高齡老年腹外疝患者圍術期管理[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9,19(36):3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