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潔
一、教學目標對比深化,轉變教師教學理念
“學生的發展是課程實施的出發點和歸宿”,也就是說我們的教育適應課程改革需要,隨著課程改革不斷深化,歷史課程的教學目標已由“三維目標”向學科核心素養轉變。原來的教學“三維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在實際教學中,大家實際上更關注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而忽視了另外兩個目標維度的實現。新課標體系下,歷史學科素養實際上是對歷史課程“三維目標”的整體深化,歷史教學過程不再是以傳統的傳授知識為主,而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方式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
然而,在新學業水平考試、新高考方案下,教學任務緊迫,是否有時間讓我們來實行呢?帶著疑問我積極與同事、學生交流,在課堂教學規劃中反復探索,在課堂踐行中逐步轉變理念,總結反思。
二、課堂教學設疑引趣,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精心設疑,引發學生的思考提高學生的邏輯能力,以便更好地接受歷史知識,這是歷史學科素養培養的前提和基礎。創設問題情境是激發并保持學生積極的思維狀態最有效的途徑,可以讓學生親身感受歷史,提高思維能力。
1.新課導入時創設問題情境,引發思維的火花。例如我在講《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一課時,先打出標題《“單膝跪”還是“雙膝跪”》,學生眼前一亮,問:“這是怎么一回事?”我講述英國特使馬戛爾尼訪華請求通商遭拒的故事,提出:統治者的這種態度會給中國的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呢?這樣的導入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陡增,思維的閘門頓開。
2.重、難點處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每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歷史教學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只有在這里引起思考,讓學生思維的焦點與教學的重難點正面撞擊,才能將思維的火花引向高潮。例如《新航路的開辟》一課,該課教學的重、難點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為此,我設計了問題“設想一下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社會各階層的生活都發生了什么變化”,讓學生結合課本知識分組展開討論。學生的討論非常活躍,分別從王公貴族、商人、資本家、地主、工人、教士等多個階層進行思考,從多方面認識新航路開辟給歐洲帶來的影響。
3.在小結處設問,留下懸念,激發思維的余波。在小結時,根據知識的系統,承上啟下地提出新的問題,使新舊知識有緊密關聯,又激發學生新的求知欲,從而激發思維的余波,使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化和發展。例如在學完《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一課后,我布置問題: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面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社會各階層紛紛奮起抗爭,那么具體情況如何,結果又怎樣?這些問題為后面的新課《辛亥革命》《五四愛國運動》等埋下伏筆,使學生的思維發展進入更高層次的循環。
三、補充史料拓展知識,培養學生歷史情懷
補充史料延伸拓展,這一環節是對核心素養的擴展,延伸擴展是對歷史知識的擴展,對史料的補充,這樣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對歷史的情懷。
在學習新課之前,我讓學生提前了解學習內容,在學生自我學習的基礎上再進行指導。例如在《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這一專題中,我首先出示“榮氏家族”的資料,引起學生興趣,并提出“你對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有所了解嗎”這一問題,引起學生思考;進而利用圖文資料、歷史文獻和網絡資源,使學生懂得從國內外背景來了解不同階段民族工業發展狀況,分析不同階段影響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以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當學生了解了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后,進一步提出“哪些因素影響民族工業的發展”,學生與老師討論,開展頭腦風暴活動,介紹他們的想法。最后拓展延伸,結合美國打壓華為事件,進一步提出:“現代發展中國民族工業可從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曲折歷程中獲取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引導學生課后的思考學習,使學生對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總之,歷史課程想要實現培養核心素養的目標,不僅需要教師轉變教學理念,深刻認識歷史核心素養的要求,同時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教學規劃,探索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途徑,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
責任編輯?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