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娟 范楚慈
一、問題的產生
在實際教學中,對于一些難度較高的教學內容,有的教學設計可能比較“放”,思維的發散性比較大,對于學習程度好的班級來說,最后還能在教師教學設計的軌道上大致到達教學目標。但是,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班級,在教學上可能就會舉步維艱,學生的思維或許打開了,但是沒朝著老師要的方向走,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以《六年級數學廣角——數與形》一課的新授課環節為例,我在進行教學實踐時就深有體會,教學設計的“放”與“收”,教學設計要做到有的放矢,非常考驗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對學生學情的分析。
二、教學設計
引導學生數形結合,相互印證。既可以從數的角度出發,讓學生看看可以怎樣用圖形來表示數的規律,也可以讓學生尋找圖形中所包含的數的規律。通過數與形的對應關系,互相印證結果,感受數的魅力。
第1次教學設計片段
(一)數形結合觀察規律(開放的導入)
1.(出示1個正方形)用數字幾表示?
(再出示3個正方形)現在共有幾個正方形?能用算式表示嗎?
(再出示5個正方形)現在共幾個?怎么表示?
(再出示7個正方形)現在共幾個?怎么表示?
(再出示9個正方形)現在共幾個?怎么表示?
2.1+3+5+7+9怎么計算?
(1)按順序算
(2)湊十法計算
3.這道題能不能借助圖形來解決呢?試著擺一擺,看看這些小正方形能拼成我們學過的哪些圖形?(開放的問題)
預設1:長方形
預設2:正方形
預設3:混合的長方形
4.哪個圖形可以讓我們快速地算出一共有幾個小正方形呢?
5.在這個正方形中你還能找到原來的這些加數嗎?在練習紙的方格上把對應的加數涂出來。
引導學生發現,原來在這個正方形中還藏著這樣一個加法算式。
1+3+5+7+9=52
小結:要求這個算式的和,我們只需要求這個大正方形中共有多少個小正方形就可以了。
教學反思:這個例題的教學設計,以數來引形,思維太發散了,導致學生有點無所適從,竟有種“不知道老師在表達什么、我在學什么”的感覺。通過反思以及學生的反應我整理了以下問題:(1)數形結合問題本身難度就比較高,加上本班的學生學習能力不高,在教學時問題“放”出來之后,應該要設置階梯引導學生一步步“收”回來。可以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發出清晰指令,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作出更詳細的指引,來把學生的思維“收”到教學的正軌上;(2)六年級的學生思維本身就是形象思維還優于抽象思維,以數來引形對于學生就會更加困難。
第2次教學設計片段
(一)數形結合觀察規律
1.課件出示圖1
(1)至少添上幾個小正方形可以讓圖1變成邊長為2個單位的正方形?
圖1?圖2圖3?圖4
(2)至少添上幾個小正方形可以讓圖2變成邊長為3個單位的正方形?
(3)至少添上幾個小正方形可以讓圖3變成邊長為4個單位的正方形?
觀察這組圖形與算式,有什么規律嗎?
預設3:從1開始的,連續幾個奇數相加
2.組織學生有層次的板書得到的規律,并引導學生說一說這些規律所表達的含義。
重點引導學生發現規律:
問:這是什么規律?這里的1、3、5、7分別在圖上的哪里?
3.為什么都是奇數?
在原正方形相鄰的兩邊分別加上一行一列小正方形同樣多的小正方形,例如原正方形的邊長為4,在兩邊分別加上4個小正方形,如圖,但是還缺了一個角,再加上一個,以此類推,后一個正方形總比前一個正方形的個數多它的邊長的2倍加1個,即(2n+1),所以,都是奇數個。
小結:原來在這個正方形中還藏著這樣一個有規律的加法算式。
4.(1)如果按這個規律往下想,1+3+5+7+9這個式子對應的圖形是怎樣的呢?為什么?
(2)如果這個邊長為5的正方形外邊又加了半圈“”的小正方形呢?它對應的算式是怎樣的?
教學反思:第2次教學設計教學例1,我認為問題雖有“放”出來,但是通過設置的階梯,從突出數形結合的理念,去突破數形結合的難點,引導學生的思維“收”到如何突破算式1+3+5+7的規律與圖形的聯系。
三、分析反思
1.教學活動的設計要有清晰指令。開放性的問題如何收回來,就在于教師在教學活動上的指令,設計好階梯,引導學生發散的思維集中在問題的思考以及解決上。
2.教學設計的開放度,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設計要有側重,但是也要有面向全體學生的問題。
3.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循序開展教學。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教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
總之,課堂教學中要把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作為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學設計要做到有“放”能“收”,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下一番功夫,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學有所獲,老師也能在教學設計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穩。
責任編輯?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