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胡鏗
在人工智能教育中,筆者認為教師要更著重培養學生兩中思維:一是計算思維的,計算思維主要提出的是人如何用機器優化自己的工作,學會去分解自己的生活、工作等的問題,讓問題解決的步驟都變得可計算,讓機器代替人類去做,這與人工智能的想法是完全一致的。二是跨學科學習的思維。人工智能所表達的就是讓機器人像我們人一樣。所以,人工智能涉及的學科其實是相當多的,也一定是跨學科的,包括心理學、神經學、科學、數學、邏輯學、計算機科學等。
當前,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少兒編程教學均采用圖形化編程軟件(scratch或kitten)作為幼兒和小學階段學生的編程學習工具。筆者在“趣味編程與疫情防控”專題課程中,不僅讓學生學習了相關的編程知識,亦引導學生主動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學習新冠肺炎病毒的有關防疫知識。
如圖可以看到,學生作品在設計中,以小圓點模擬人,其中綠色代表健康,黃色代表受到感染后處于潛伏期,紅色代表已經確診。同時,也模擬了四種場景,來代表人們對疫情采取的不同措施:①無采取防護措施(受到病毒感染概率極大);②采取戴口罩等防護措施(受到病毒感染概率較小);③外出采取戴口罩等防護措施,同時減少外出(外出受到病毒感染概率較小,不外出則不會受到感染);④積極采取各類防護措施,同時對確診以及疑似病人進行隔離收治。
在程序運行中,可以明顯地看到,采取了不同措施的人群,受到病毒的感染的情況是不同的。(程序中人群感染概率為模擬,并無確切醫學根據)。
在這段程序的設計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要調整人群受感染的概率,采用了生成隨機數的形式。設置變量A為1~10的隨機數字,變量A小于等于9的概率為90%,小于等于8的概率為80%,設置變量B為受到感染的概率(在該程序中,采取防疫措施時,變量B為3,未采取防疫措施時,B為8),由此,可以通過設置新變量B并與變量A進行比較,即可通過判斷結果調整事件發生的概率。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建立模型來貼合實際生活,不僅讓學生生動地了解到,在疫情防控期間,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戴口罩,勤洗手,減少外出)等疫情防控相關知識,更讓學生初步接觸了數學建模概以及概率論的概念,體現了跨學科融合教學的思維。
在程序界面中,“人”角色由綠(健康),黃(潛伏期),紅(發病確診)三個造型,其中,我們了解到,人們感染新冠肺炎后的潛伏期為1-14天,因此,在“潛伏期”到“發病確診”造型切換判斷中,也采用了隨機數進行判斷。這個步驟中,學生了解到,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之后,有一段時間的潛伏期。在潛伏期中,沒有發病的癥狀,但依舊具有感染性。所以,黃色圓點(潛伏期的人)行動不受限制,依舊可以在人群中活動,但是可以將病毒感染給其他人(綠色圓點)。處理不同顏色小圓點(“人”這個角色)的運動軌跡,亦需要學生掌握數形結合的思想,并了解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相關知識,才能順利完成這個程序功能。
人工智能教育的到來,身為教師,我們需要積累各方面的知識,明確“跨學科教學”的解決路徑,即培育新型學習方式、倡導“以學習為中心”的創新教學模式、搭建跨學科共同資源平臺。
責任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