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數千年的浩如煙海的詩文著作將文化內涵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古詩文對于成長期的學生的人格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文章對初中古詩文的實際教學進行了研究分析,認為古詩文的學習可以使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得到提升,可以使學生的情感更豐富,在拓展學生的思維的同時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促進人格的健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也有著重要的作用。文章對初中古詩文教學成效的提升制訂了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健全人格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0)23-0059-02
完美承載漢語言文化的古詩文,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因此,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以此為媒介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修養,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學習文化精髓,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擁有健康的價值導向,并提升審美品位。
一、在古詩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1.古詩文可對學生的成長產生引領作用
人們在青少年時期的生存環境和青少年時期所受到的教育對其人格的影響幾乎是決定性的。雖然人格的形成會受到一定的先天因素的影響,但是在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教育是占主導地位的,因此正處于身心快速成長期的初中生所受到的教育至關重要。在教育事業的發展史上,教師普遍對學生認知力和思維模式的培養高度重視,但卻嚴重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需求,忽略了對學生感情的開發。學生的內心體驗一直被忽視,情感的缺失和表達的缺失,直接導致很多學生有著高智商,擁有超高的學習能力,成績出色,但是在生活中卻是木訥而呆滯的,這兩種情況形成了強烈反差。古詩文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對于激發學生關于美好情感想象有著積極正面的作用。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地認識文化、認識情感,從而達到自我思考的目的,由人及己,進而重新認識自己,進行自我反省,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建立[1]。
2.古詩文可以提高審美品位,凈化心靈
古詩文的語言優美,藝術性極強,學生可仔細體會所學作品中所呈現的諸多美好感情。源于現實的美好又優于現實的寫作,一切情感的表達都如行云流水。《詩經》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達的是年輕的男子對美好女子的思慕,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寤寐思服,輾轉反側”表現了情感里的不確定和憂傷,很容易觸動學生。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貼近生活,使學生知曉無論貧賤富貴,不能輕易改變自己的意志,富貴時要節制,不揮霍、不膨脹,貧賤時不能在金錢和強權的壓迫下改變自己的意志,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間頂天立地不能輕易地屈服于勢力。“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講的是貪圖安逸、貪圖享樂,久而久之會帶來“滅亡”,有憂患意識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要未雨綢繆。這些文字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凈化心靈,培養健全人格。
3.古詩文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
古詩文能夠讓學生站在現在世界的角度去觀看古時的事物以增長見識。例如,明朝文學家魏學洢所創作的說明文《核舟記》,用簡練的語言細致生動地描寫了古時的微雕工藝品——核舟,構思巧妙,描寫形象逼真,讓學生了解到了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精湛卓越,使其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有了全新的認識。另外,古文對學生精神境界的提高有著積極正面的作用。古人也寫下了許多優秀的散文,教師細致完整地解釋傳授可使學生受益匪淺,提升精神品格。例如《愛蓮說》,作者是北宋時期的大學者周敦頤,文章是對蓮花不同流合污品質的高度贊美,對蓮花進行了歌頌的同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也展示了作者本身的潔身自好、高潔落拓的開闊胸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有助于學生提高自身的精神品質,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還有許多體現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優秀品質的文字,學生讀過之后也會深受影響。
二、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策略
1.引起情感的共鳴
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產生感情的共鳴。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在情感上同詩人一起經歷喜怒哀樂,這是最簡單的學習古詩文的方式,跟隨詩人的蹤跡感悟詩人每一句所想表達的情緒,走進作者的內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的大體意思是:你我同時在外為官,宦海沉浮,和你今日離別心中感慨萬千,但是只要還有你這個知己在世界上,縱然是天涯海角也猶如在身邊一樣,并不孤獨。為你送別,請不要悲傷。在這首送別主題的詩中,詩人表達了非一般的豁達情緒,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境界。學生跟隨詩人的筆觸感受深厚的友誼,默默誦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系列或優美壯闊,或慷慨激昂,或情感細膩的文字,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帶動學生加強思想認知,開闊視野,修正道德品行,進一步塑造出健全完整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教師借助于古文,借用古人之手,對初中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在古詩文的教學過程中做深入的研究,以便將作者的情感完整地傳達給學生,以達到幫助學生建立健全人格的目的。只要教師進行正確的引導,學生順著思路思考古人美好的品質,就可以讓學生健康地成長。
2.激發學生的斗志
能夠入選初中教材的古詩文全部都是有正面意義的、充滿情懷的。有的是對壯麗山河的贊嘆,有的是對美好事物的感慨……詩詞歌賦,小說故事,很多都體現了古人對美好的向往與追逐,細細品讀回味無窮,學生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影響。古詩詞中對祖國壯麗山河的描寫贊嘆之篇極多。例如,杜甫在《望岳》中寫了這樣的詩句:“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是一首描寫東岳泰山的傳世經典之作,尤其是其中的最后兩句,膾炙人口,初讀便感覺氣勢磅礴,此詩將泰山的巍峨和秀麗神奇的景色描寫得淋漓盡致,表達了對大好山河的熱愛,同時又顯現出詩人攀登高峰俯瞰一切的雄心壯志,當稱為豪邁,如此豪情壯志可輕易感染讀到此詩的每一個學生。又例如,王維在《使至塞上》中寫道:“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此詩是詩人王維奉命到邊疆的路途中所作,其中后兩句直觀形象地展現了一幅大漠蒼涼的圖卷,畫面壯闊,茫茫沙漠孤獨蒼涼,讀之使人蕩氣回腸。此時的詩人正經歷政治生涯上的坎坷,此詩正好表達了一種落寞、孤寂的氛圍,但是雄渾蒼茫的景色衍生了慷慨豁達的情懷。這首詩不僅是對邊疆景色的贊美,也準確地表達了詩人本人的情懷。在教授如此壯麗美好的詩句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緊跟詩人的腳步,尋找詩人的行跡,往返于綺麗秀美波瀾壯闊的美景之中,初中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由此點燃[2]。
3.引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文大多表達了詩人和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多數詩人正直純善,贊頌祖國大好河山,講述真實經歷或者是抒發志向闡述哲理,更有一些慷慨激昂、壯志凌云的千古名句讓人讀之蕩氣回腸、十分振奮,足以使學生的士氣為之鼓舞。又如《孟子》中講“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上天要委以重任之時,一定會先讓人經受諸多歷練,讓他的身體和內心都承受痛苦,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他的性格變得堅毅沉穩,增加他的才能,然后他才能承擔重任,有所作為,這樣正面堅毅、擲地有聲的句子足以振奮學生的精神,讓學生體會到人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但即使是在逆境中也不能放棄。要想有所作為,先承受痛苦也是一種人生必然,絕不能灰心喪氣。
4.學習古詩文中的精神
《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是中國古代春秋戰國的作者所寫,講述的是平凡的勞動人民不畏懼任何困難而感動天帝最終移走大山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愚公一家移山的行為被人們狠狠地嘲笑,愚公說“吾雖死”,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一份固執中蘊含著讓大多數人仰望的堅定毅力,震撼人心,直擊靈魂。當我們下定決心要做一件看似非常困難的事情的時候,周圍的人往往會嘲笑我們自不量力,但是既然已經決定,我們就無須理會風言風語,只管用盡全力。《觀滄海》是東漢末年的一代梟雄——曹操所作的一首四言詩,其中開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是何等的大氣磅礴,詩人登上碣石山眺望大海,壯麗的景色躍入眼簾,也表達了詩人胸懷天下的精神。《龜雖壽》是曹操的另一首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萬事萬物有其生長發展、消亡的規律,這是不能左右的自然規律,詩人雖年老,但是并沒有消沉,而是與天斗、與命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雖已年邁但是并沒有放棄建功立業的大志向,而是永遠對理想保持著追求的豪情壯志[3]。
結 語
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古人的語言文字所呈現出的精神內核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教師通過正確地引導,深入地釋義,全方位地解讀使學生真正地了解古詩文的文化內核,從而激發學生內心的正面力量,擴大他們的知識面,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喚醒他們的求知欲望。學生在主動探索的前提下進行學習,更能了解和體會古詩文中的深刻含義,并推及己身,潛移默化地健全人格,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教師通過指導,讓學生將課堂之上學習到的內容自然而然地運用到生活中,讓學生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苗志軍.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深根植于學生心中——初中語文教學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9(11):13-15.
[2]馮彩晴.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育探討[J].學周刊,2019(23):112.
[3]徐學豐.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9(25):39-40.
作者簡介:農小燕(1979— ),女,壯族,廣西靖西人,中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