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等院校音樂專業中的和聲教學面對的教學對象是非作曲專業的學生,一般都是學習聲樂或器樂的學生,他們的學習目的不是自己去從事音樂作品的寫作,而是去更好的分析音樂作品、理解作品,這樣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有針對性、選擇性的去教學。筆者多年從事普通高等院校音樂專業和聲課教學工作,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心得,認為應當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反思,即學、寫、分、練、唱——學習理論法則、寫作和聲習題、分析音樂作品、練習鍵盤和聲、多聲部音樂演唱,進行適合普通高等院校音樂專業學生的教學,這五步要始終貫穿教學中,對學習聲樂、器樂的學生在音樂作品分析與理解上將大有裨益。
關鍵詞:和聲學;和聲教學;音樂分析;鍵盤和聲
中圖分類號:J60-4;G6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4-0236-01
一、前言
普通高等院校音樂專業學生中大多數人對和聲課有“恐懼”或“排斥憾,他們認為和聲理論太“高深”,習題寫作難度太大,看多聲部音樂作品“眼暈”等等存在諸多的不適應,這樣就給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出了“大難題”,我們不能像對作曲專業的學生那樣來對待他們,因為這些學生理論基礎薄弱,實踐寫作能力不強,而他們的學習目的是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去認識音樂作品,所以我們的教學應該適應他們的求學目的,筆者認為在教學上應該從學、寫、分、練、唱這五個方面進行有選擇性的、適應性較強的教學方式方法入手。
二、“學”——學習理論知識
理論知識的講授最重翻深入淺出,直截了當”之法,避免“拐彎抹角,生搬硬套”的照本宣科。比如,和聲的定義是什么?最直接得告訴學生就是“和弦應用的法則”,今后課上講的就是具體的法則,而這些法則也要條例清晰、明明白白、不可含糊不清,然后再去舉例去印證你所講的法則。
再者,講授有些概念的同時要和其他的理論知識結合起來看,比如說,和聲習題為何選擇四個聲部作為基本寫作模式,結合配器法知識來看,西洋樂器聲部組合都是“家族”性的,由高、中、次中、低四個聲部樂器組合而成,比如提琴類樂器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組成,混聲合唱由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相當于次中音)、男低音四個聲部組成,這種混聲合唱聲部形式也是和聲習題寫作所采用的基本模式,如此聯系起來看這個聲部選擇的問題,學生也會豁然開朗的。
三、“寫”——和聲習題寫作
習題寫作是驗證理論知識的第一個環節,要遵循由淺入深,由簡入難循序漸進的法則。首先,教師要示范習題操作,將理論知識的法則與習題結合起來講解。其次,課堂上給留出習題時間并現場糾正其中的錯誤。再次,要有批改學生作業的習慣,并總結其中的優劣然后反饋給學生供其再次寫作時參考。這里要強調的是,允許學生在作業寫作時“犯錯”,先不要講太多的“限制”性法則,等到學生作業上有了這樣那樣的錯誤時,再講解其中的道理,教學效果會更好些。比如,“聲部交叉”、“聲部超越”等問題,不要提前講解,否則反而有束縛其“手腳,的反效果,不如來個“請君入甕”,然后再糾正,效果會更好。
四、“分”——分析音樂作品
音樂作品分析能力是普通高等院校音樂專業學生學習的核心所在,這些學生求學目的是更好地認識和理解音樂作品,那么,音樂分析能力的高低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從學生實際學習能力及學校相關課程的角度出發,認為《車爾尼599鋼琴練習》是較理想的初級入門分析作品,理由如下:(1)學校的鋼琴輔修多采用此教材(鋼琴學生更是不在話外),其資料的選擇不具有陌生感,實際操作也不容易產生“懼怕感”。(2)車爾尼599的寫作思路是功能和聲的完美印證。作品短小精干,和聲材料甚為理解,當學生度過了學習心理‘恐懼期”,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之后再引入適當難度的音樂作品,幫助他們提升音樂分析能力,也為考研學習中作品分析奠定扎實的基礎。
五、“練”——即興伴奏練習
鍵盤的即興伴奏練習由兩部分內容完成,(1)鍵盤實際操作能力,由鋼琴輔修課解決這一問題。(2)和弦使用的能力,由和聲課來解決。即“手”與“腦”的能力。有的學生未學過和聲課,但其即興伴奏能力也很強,不過,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說,和弦連接法的不順暢、和弦的選擇沒有“章法”等等問題。通過和聲課教學系統地講解和弦應用法則,來解決1.腦”的問題,將大大的促進學生的即興伴奏能力,同時這一練習將來也會轉換成音樂教師的重要工作能力之一。
六、唱”——多聲部音樂演唱
和聲課習題寫作采用的是合唱的四聲部織體配置,分為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四個聲部,這樣的聲部分配與學生實際情況看,將學生分為四個聲部進行多聲部演唱訓練。第一階段的訓練從最基礎的單和弦練習,主、屬(下屬)和弦連接,復式正格進行及正三和弦的轉位入手,培養學生多聲部音樂的音準把控,聲部間的協調配合能力,更主要的是讓學生感知和弦變換帶來的“色彩,&。第二階段引入副三和弦后、強調正三和弦與副三和弦在大、小調中色彩對比感練習。第三階段演唱已有的經典合唱作品,讓學生分析作品和弦使用規律,然后演唱體會其中和聲的“功能”與“色彩”感。
作者簡介:徐俊東(1980-),男,內蒙古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音樂學與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