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瓊
【摘 要】 小學德育主題活動在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適應社會能力方面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但目前主題活動普遍存在目標虛而不實、教學設計不當以及學生參與度偏低等問題,影響主題活動質量。對此,本文則基于主題活動問題提出解決對策,望給予教師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 小學德育 ?主題活動 ?問題 ?策略
德育是小學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在于塑造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督促學生規(guī)范自身行為。當前小學德育主題活動還存在較多問題,未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因而需要教師在全新的教育形勢下積極改善主題活動形式,提高德育教育質量。
一、小學德育主題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1. 目標虛而不實。相關研究指出,當前小學德育活動目標普遍存在虛而不實現(xiàn)狀,教師慣性從整體方面概述目標,缺乏詳細表述。部分教師設定主題目標時過于理想化,可行性較差。具體可總結為,在預設活動目標時沒有詳細表述目標內容,常用概括性詞匯進行表述,難以達到預期教學目的。與此同時設置目標時未充分考慮學生形成正確思想觀念和道德行為規(guī)律以及身心發(fā)展特征,設置的目標過多、大且高,甚至超出小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
2. 教學設計不當。當前部分小學德育教師在設計主題活動時缺乏明確目的和有效策略,以致于學生將主題活動當做玩樂途徑,并沒有從中汲取知識。尤其小學生年齡偏小,性格活潑好動,愛玩是此階段學生的天性,是否能享受主題活動中的樂趣才是學生的關注點,至于是否能在主題活動中學到知識并不重要。換言之即學生只沉浸在熱鬧非凡的主題活動中,但很少在活動中認真聆聽、體驗和反思活動中蘊含的哲理。對此,小學德育教師該如何在主題活動中結合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設計相應的活動主題并在此基礎上提高教學效率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3. 學生參與率偏低。小學德育主題活動沒有遵循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目標,沒有充分發(fā)揮學生在主題活動中自主參與意愿,以致于學生參與程度偏低,更嚴重影響學生參與主題活動積極性和主動性。究其原因多和德育教師基本包辦全部策劃組織工作,沒有讓學生參與其中活動策劃工作當中,正是這種人為性包辦和放棄喪失培養(yǎng)學生自主能力機遇,最重要降低學生參與主題活動積極性,只是按部就班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項任務,無疑降低主題活動效率。
二、解決小學德育主題活動存在問題的策略
1. 合理預設活動目標。小學德育主題活動目標即是實用性強和目的明確,更是提高德育主題活動效率的基本因素。當前學校面臨來自家長的殷切期望和社會高度關注等多重壓力,以致于在設定目標時慣性朝著高標準方向要求學生。例如部分德育教師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完成形成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等,無疑脫離小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更違背素質教育提出的以人為本理念。因而在設定主題目標時應貫徹以人為本理念,所謂以人為本即圍繞學生身心開展各項是教學活動。在預設教學目標時要全面遵循學生年齡和發(fā)展需求,從情、知、意、行等方面設置目標。此外設置目標還需緊貼已有生活經驗,使學生跳出形成傳統(tǒng)道德知識人的框架,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為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2. 精心設計主題活動。小學德育教師在設計主題活動內容結構方面應充分考慮法紀、道德、心理、思想、政治等要素,結合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貫徹從淺入深、從低到高、簡答到深刻以及具體到抽象等原則設計主題活動。首先活動內容緊貼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相關研究指出,學生的認知和行為慣性在自身周圍徘徊,教師在設計主題活動內容時可充分結合這一特質,學生對生活圈內的事物十分敏感,一旦走出圈外,這種敏感度就會隨之下降。
例如在傳統(tǒng)節(jié)日來臨之前,教師就可舉辦相應的主題活動,傳統(tǒng)節(jié)日體現(xiàn)中華民族文化底蘊和集體智慧,在德育教育領域應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教育,促使學生深知傳播和發(fā)揚傳統(tǒng)節(jié)日對自身成長和發(fā)展的重要性,提升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時形成正確道德品行和價值觀念。通常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有端午節(jié)、春節(jié)、中秋節(jié)、清明節(jié)、元宵節(jié)等,節(jié)日飲食方面則有吃湯圓、吃年糕、吃餃子,吃粽子,吃月餅,吃青團,吃咸鴨蛋,飲雄黃酒等,教師應結合學生身心特征選擇主題教學內容,使教學有一定的導向性,興趣性和適宜性,充分發(fā)揮傳統(tǒng)節(jié)日對學生教育意義。其次活動形式新穎化;如果主題是德育活動核心,形式則是發(fā)揮核心作用的得力助手。教師在各種主題活動中應引入全新的形式,多種形式交替出現(xiàn)為學生提供新鮮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后續(xù)理解主題活動內容奠定堅實基礎。
3. 尊重學生主體作用。一般學生強烈參與主題活動會呈現(xiàn)兩種不同結局,其一學生在積極參與主題活動中釋放強大正能量,正是這種正能量推動主題活動順利開展。其二完全忽視學生主動參與主題活動意愿,打擊學生參與活動積極性,而學生也會在被動化學習釋放負面因子,進而阻礙活動順利開展。德育教師應嘗試讓學生參與到主題活動當中,從活動主題設置到活動組織等一系列過程均可交付學生完成,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充分發(fā)揮學生個性特征。在具體操作中,班團委可根據(jù)學生極為關注的問題和全體學生共同設定目標和確定活動主題,搜集和主題有著緊密聯(lián)系的資料并在此基礎上制定活動方案,使每位學生均能調動大腦思維,充分體現(xiàn)學生自主性,提高活動效率。
總之,小學德育關系到學生是否能形成正確思想觀念和行為品質,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學情和主題活動特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主題活動方案策劃和活動組織,改變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德育主題活動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宗蘭.淺談農村小學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都市家教月刊,2017(9):151-151.
[2] 張錦新.小學德育問題與對策研究[J].新課程(上),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