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講話精神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更好的推進課程思政,本文以學習動機為視角,從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理論出發,分析自我效能感在大學生課程思政推進過程中的影響,本文從喚起課程思政學習的效能感和強化課程思政學習行為兩個角度來論述自我效能感對課程思政的影響,從而使學生把學習課程思政的動力轉化成學生的內在需要。
關鍵詞:自我效能感;課程思政;喚起;強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時還明確要求高校其他課程也要“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同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也提出統籌推進課程育人體系,以“課程思政”為目標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這都為我們研究課程思政指明了方向。
一、學習動機視角下的自我效能感概述
(一)自我效能感的定義
學習動機是指引發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并使之指向一定學業目標的一種動力傾向。根據不同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別。它包含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兩個成分,不同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對學習動機進行了闡釋,本文以自我效能感的視角闡述學習動機對于大學生課程思政的影響。
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認為人們除了對結果有期望之外,對于效能也有期望。
(二)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
班杜拉認為某種行為出現的概率,是因為人認識到了行為與強化之間的依賴關系后對下一步強化的期望即效能期望。自我效能感受不同因素的影響,比如個體自身因為的成敗經驗、模仿或替代性經驗、言語勸說、情緒、情境等。基于這些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本文從不同角度剖析在課程思政的推進過程中,如何通過激發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來提高學生對于各專業課程中推進課程思政的興趣,并且把這種對學習課程思政的興趣轉化成內在需要。
(三)自我效能感與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發展趨勢,更需要巧妙結合學生的特點來開展,把課程思政中學生的角色從“要我學”轉化成“我要學”。學習動機視角下自我效能感對于大學生課程思政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以自我效能感的視角,使大學生課程思政的推進更加自然化前進。
二、自我效能感喚起學生學習課程思政
(一)喚起教學情境
學生都是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下學習其他各科專業課程的,那么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建立各自熟悉并且有影響力的教學情境,比如活動式教學情境、小組式教學情境、環境渲染式的教學情境、教師語言描繪式的教學情境等等,學生會主動接受并適應此種教學情境,身心愉悅,并且有效的運用到學生自身的課題學習當中。因此,我們在上各門專業課的過程中可以借助學生們已經形成的主動接受的教學情境中穿插思政教學。從而通過熟悉的專業課教學情境的喚起,不但喚起了教學情境,也喚起了學生此情境下學習的自我效能感。所以,在各類課程中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所處的教學情境和專業課程的情境是一樣的,在專業課程學習中有自我效能感的情境、成功的經驗有助于在相同情境下推動學生思想政治的學習,從而更容易獲得課程思政的自我效能感
(二)喚起替代經驗
自我效能感受替代性經驗和模仿的影響,那么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通過各種學習方式獲得的成功的經驗會在同一情境中通過模仿或者替代經驗的作用遷移到同一時空思政的學習當中。在各門專業課的開課過程中,教師通過一些巧妙的引導,遷移學生的思維,幻想同等條件下學生學習專業課程所獲得的價值觀,然后通過學生模仿自身在專業課程學習中獲取獲得感、價值感的經驗,從而激發出了學生的替代性經驗,來潛移默化的學習了思政內容。既沒有顯得刻板,又使學生在專業課的學習中獲得了思想政治的陶冶。喚起學生替代性經驗的關鍵是幫助學生找到轉化或者模仿的價值點。
(三)激發集體效能作用
自我效能感除了有自我效能之外,還有集體效能。往往集體效能更能發揮課程思政的教育作用。教育者可以通過語言的引導、氛圍的烘托、環境的塑造,找到一個支點,充分翹起整個集體的教育效能。教育者可以通過言語的作用,充分發揮集體效能的作用。同時還要留意,集體效能不能同于個體自我效能之和,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各科課程學習中所建立起來的集體效能感,通過教師在語言上的教育機智,把這種自我效能感在課程思政的教育中激發,產生一種龍卷風一樣的效果,把能量聚集,從而自然的服務于我們的課程思政。
三、自我效能感對學生課程思政的強化
自我效能感需要在不斷強化中才能獲得持續不斷的效力,這里的“強化”不同于平常的強化,我們更加強調學生獲得自我效能感之后對此種行為的“期望”,即對成功行為的不間斷持續性。在課程思政的推進過程中,學生通過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此種嘗試獲得了自我效能,帶來了理想的效果和自我滿足,那么會感知其在此種模式下所學是對其有利的有價值的。學生在此種過程中感受到自身的這種行為能夠獲得某種收獲,那么在此種情況下,推動學生繼續學下去的就不是對其行為的強化,而是其本身對于結果的期待,也就是變成了一種主動尋求結果的強化。此時的自我效能感就成為了課程思政推進成效的決定因素。作為課程思政的教育者,就要學會抓住此種“結果強化”的機會,找到學生的“期待”,使課程思政在自我效能感的推動下持續發力。
總之,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課程思政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推行大學生課程思政需要尊重教育學、心理學的規律。從學習動機視角,自我效能感出發出發研究課程思政正是遵從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喚起課程思政的學習價值,學生獲得自我效能感產生的“行為期待”充分發揮了對課程思政的強化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儒德,陳琦.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04.
[2]李慶豐.大學教學改革應重視對課程知識選擇的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08(3).
[3]石長起.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的改革途徑[J].黑河學刊,2014(1).
[4]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01):43-46.
基金項目:2019年度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類研究課題,項目名稱:學習動機視角下大學生課程思政新模式的研究,項目編號:DZ201901
作者簡介:李貴金(1990—),女,漢族,山東聊城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