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開展線上體育教學是對線下教學的一種升級和補充,也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既是在特殊條件下“停課不停學”的有效選擇,更是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威脅的有效緩解途徑之一,其普及和成熟的程度對體育教學效果至關重要。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結合實際情況,針對性地提出了以下幾種提高線上體育教學質量的策略,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線上? 體育教學模式? 提升策略
一、提高重視程度
鐘南山院士曾強調,“鍛煉就像吃飯一樣,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要建立一種觀念,就是要一輩子運動。這樣才能享有比較好的生活質量,最大的成功就是健康的活著。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侵襲和威脅, 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相對完善的防控體系,在全社會的共同作用下,有效的做好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準備。
事實證明,高校應充分重視體育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特殊背景下,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其延續,不斷強化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增強體質。目前,高校的體育課程主要針對大一大二學生,對于大三大四學生基本處于無體育課狀態。雖然有部分高校還在利用課外體育活動、校園體育俱樂部、體育協會等方式在老生中作為體育教學的拓展,但是參與的群體大多還是新生,老生參與其中的可謂是少之又少。線上體育教學可以說給現行模式帶來了新的啟示,針對老生的體育課程,可以提供少量課時開展小課時教學,適當結合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混合模式,給學生在提供一次選修體育課的機會。實現線上體育教學服務價值的最大化,從而開啟”健康中國“的良好局面。
二、優化課程設計
基于線上體育教學引導開展適宜的居家練習,因受環境、場地等條件限制,需要因地制宜適當選擇適合的項目開展在線自主學習,籃球、排球、足球、游泳、網球等項目受制于場地限制亦不能開展,簡易的體能鍛煉儼然是最容易實現的內容,如跳遠、高抬腿、健身操、太極拳、瑜伽等,并頻繁現于線上體育教學課程中,但是存在不夠系統的問題。
因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要進一步完善線上體育教學設計,在滿足可行性要求的基礎上,尊重學生個性化差異,豐富相關項目構成,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需涉及一些體育運動健康方面的知識,詳細講解居家鍛煉技巧,明確不同類項目的運動特性及要點,提高他們對疫情的認知,保證其積極的心理情緒,避免恐慌,并適時恰當地介入心理輔導,促進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好習慣的養成。重點在于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混合模式的創新,利用精品課程和明星效應設計一些情景類活動,對于易錯動作進行多角度展示,盡可能避免學生認知片面,激發和引導他們積極參與運動自學,并激發其有效參與活性,是保證線上體育教學效果的關鍵。適當開展線下教學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鞏固和提高。
三、加強過程評價
完善以參與過程為導向的評價機制,是引導線上與線下混合模式體育教學的有效路徑,對提升體育教學效果至關重要。某種維度上講,線上體育教學促進了師生身份角色轉換,有賴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運動興趣高漲的學生教學效果良好,自治能力差的學生教學效果不明顯。而線下教學則是完善和補充教學互動過程不足所產生的問題。在線上教學還不成熟的階段,在制定評價具體指標和考核環節的時候,應該以參與的狀態和表現為主要考核點。
四、學校、家庭聯動機制
線上體育教學與線下體育教學因教師差異、學生個體差異、環境差異,在教學過程的實施中還是存在較大差異的。比如:線上教學過程教師無法直面學生,看不到他們的動作,就無法對其錯誤動作進行有效、及時的評判和糾正。但是因為班級人數較多,教師在線或者對其拍攝的視頻進行個別指導時亦會造成教師的工作負擔加重。相對線下體育教學,線上平臺的實施有助于提升時間、空間和效率,但是整體的工作量明顯增加,從線上教學平臺的管理、教學、維護、監督都需要更高的技術和人力來維持。線上教學能夠實現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最大釋放,但同時容易滋生他們的惰性心理。對于自覺性差的學生而言,沒有了教師面對面的監管,加之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可能導致其參與性下滑,降低了線上體育教學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呈現出以家庭為單位的體育運動模式,如何加強引導,并引入學校和家長對學生的幫助和監督,有效提升學生的積極情緒情感體驗,實現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師的監管難度,是提高線上體育教學效果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李麗瑩.運動類APP的“線上教學”與“數據記錄”功能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影響探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33):129-130.
[2]許薈蓉.在線教學模式下的體育教學過程性評價方法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73):127-128.
[3]王震,趙連材,李俊辰.線上教育應用于體育教學的SWOT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8,8(10):96-97.
[4]周峰利.線上線下互動教學模式在教學課程中的應用[J].教育現代化,2019(09).
[5]岳志剛;王東偉;孫勝民;金有為.基于網絡環境下體育教學資源的建設與共享[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4)[C],2011.
[6]閆慧珠;李明興;林偉明;楊淑榮.信息技術與體育教學融合的現狀與對策研究[A].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六卷)[C],2017.
[7]于蕾.基于微課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中的構建和實現[J].花炮科技與市場,2019(01).
作者簡介:于中杰(1964.09-)男,漢族,新疆石河子人,本科,新疆石河子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