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玲
[摘 要] 本文從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出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境況進行分析,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的有效路徑;從而有助于新時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增強文化自信,同時也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豐富、增強立德樹人的實效性,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
[關鍵詞] 新時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08-0074-02
一 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健全大學生人格,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渠道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價值理想,也始終是個人所要追求的目標。所謂全面發展,就是使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部本質。”人是教育的主題和實質。教育之所以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獨具魅力的精神特質。比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以及所凝聚的強烈愛國主義情感,這些對大學生健康完整人格的養成都有巨大的價值導向和激勵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提供了思想保證,還提供了內在動力和精神支撐。大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會產生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能自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牢牢把握正確的人生方向,真正明白新時代賦予大學生的歷史使命,促其爭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有道德的、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必要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中擔負著立德樹人的重要職責,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價值目標和時代使命。高校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積累、傳播和創新的重要陣地,通過對文化的傳承、傳播和創新,從而塑造出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指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素材,在當代中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黨和國家進行主流文化建設、鞏固和發展主流文化的重要手段,擔負著建構和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文化責任,同時也擔負著承續中華民族文化根脈和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歷史重任。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其強烈的歷史穿透力和時代感染力使大學生全面接受文化底蘊的洗禮,情感的陶冶,從靈魂上塑造自我,矯正行為,才能切實筑牢學生成才的基石,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現實需求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世情、國情、黨情的新變化,世界多極化、全球一體化下的多元文化、多元思潮的沖擊,使得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以及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沖擊和弱化,網絡信息化時代及大眾傳媒對文化價值共識的消解,這些都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幾千年歷史和人民智慧的結晶,其所倡導的崇高思想境界、價值觀念、道德素養、革命精神、文化理念等也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價值。因此,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需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引領,只有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逐步形成文化自覺,培育價值共識,增強文化自信,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在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大學生都認為高校應該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也都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值得傳承和發揚的優秀思想。但在當今高校的現實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還是不容樂觀的,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如大學生思想觀念扭曲、傳統道德觀念淡薄,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基礎知識缺乏了解和深入的學習,出現知行脫節等現象。而且高校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并沒有形成完善的教育機制。大多數高校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重視程度是不夠的。很多高校由于其特殊的辦學模式和特點,比如以“通基礎、精專業、強外語、重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則往往會更加重視對大學生就業有明顯幫助的外語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而不同程度地忽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些對就業“沒有什么幫助”的“邊緣”課程,還存在過分追求專業知識方面技能的培養和培訓,忽視了真正的人才更需要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滲透。可以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被邊緣化、附屬化。
三 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機制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鑄魂育人功能,既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既關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也關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更關乎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而如何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價值的認識,如何通過有效的機制培育時代新人,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潛在的教育價值也是新時代理應關注的重要課題。
一是要構建價值認同機制。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引領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代的呼喚。而且也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價值認同機制的構建更需要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及家庭教育三位一體共同努力、協調發展,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體制機制中才能夠永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久魅力。
二是要構建教育保障機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實現及其有效的傳播,需要建立健全科學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保障機制。首先是需要豐富而優秀的文化資源作保障,尤其是開發歷史性和時代性、政治性和文化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魂育人價值的重要途徑。其次還要通過不斷加強和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制度保障,靠制度調控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各相關要素,最大限度地發揮相關要素的整體效益,不斷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三是要創新載體平臺機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需要一定的教育載體。首先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的陣地。思想政治理論課兼具學科性和意識形態性,在教材和專題講授中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在顯性課程及隱性課程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素。當然也可以創新思政課教學的內容、方式與方法來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感染力。其次要加強第二課堂的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整合學校的教育資源,在校園文化建設、主題活動開展、學生社團活動等方面,有計劃、多層次、多形式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最后要充分利用微媒體和網絡陣地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在更為開放的網絡環境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優勢,通過微博、微信、網站、手機APP等方式提升吸引力,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潛移默化地實現育人功能。也只有融入時代發展的大趨勢中,并不斷回應新時代各種挑戰和解決時代提出的各種問題,才能煥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生機與活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伴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也伴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既是一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奮斗史和發展史,又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復興史和夢想史。實現新時代的偉大夢想,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中都迫切需要堅定不移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唯有進一步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鑄魂育人功能,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引領,才能更好地推動大學生作為時代新人更好地承擔歷史使命,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 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 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01)
[2]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柱[N].光明日報,2015-12-31
[3]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S].(教社科〔2014〕3號),2014-3-26.
[4]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R].2017-1-25.
[5]王易,宋友文.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8(2):58-59.
[6]楊威.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源[J].江漢論壇,2016(9): 46.
[7]唐鴻,田啟波.新時代文化自信與課堂自信的邏輯互構——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為視角[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8(03):25.
[8]呂小亮,時曉建.優秀傳統文化視角下的高校德育實踐創新[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9(04):28.
[9]周秋光,龔希政.加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1):21.
[10]涂志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紅色文化:價值關聯與研究探索[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1):21.
[11]鄭小九.以優秀傳統文化涵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精氣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4):08.
[12]龔婷.網絡社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場域[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7(11):15.
(責任編輯: 張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