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琴
摘 要:實現人的解放,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內容。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背景下,我們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時更加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正如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海南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在發展方面更加注重通過人的全面發展充分激發發展活力和創造力,人的全面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二者相互促進具有一致性,二者是一個辯證統一的關系,他們互為基礎和前提。一方面,經濟發展既提升了人的生存條件和生活水平,也增強了人的自由、平等的觀念等,從而有利于人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經濟社會的發展這一物質基礎,經濟社會發展推動人的發展;另一方面,人的發展也會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根源,所以人的全面發展也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就是推動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經濟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一、人的全面發展的提出
馬克思的理論出發點是“現實的個人”,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里的闡述:“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的、離群索居狀態下的人,而是處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人”“這是一些現實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1]也就是說,現實的個人,從事一定物質資料生產的個人,而不是抽象中的觀念中的個人,這是馬克思理論的出發點。但當馬克思轉而把目光投向現實中的個人時,卻發現現實中的人處于一個異化的狀態。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第一次提出異化勞動理論。人的勞動本應是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但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同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者同其勞動本身的異化、勞動者同人的類本質的異化、人同人之間的異化。從馬克思主義觀點看,異化作為社會現象同階級一起產生,是人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及其產品變成異己力量,反過來統治人的一種社會現象。私有制是異化的主要根源,社會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終根源。異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們的生產活動及其產品反對人們自己的特殊性質和特殊關系。在異化活動中,人的能動性喪失了,遭到異己的物質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從而使人的個性不能全面發展,只能片面發展,甚至畸形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異化達到最嚴重的程度。基于此,馬克思提出消滅異化,消滅私有制,實現共產主義,實現人的解放。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主義的特征并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但是,現代的資產階級所有制是建立在階級對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剝削上面的產品生產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備的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2]
二、人的全面發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
(一)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目的是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中國共產黨把人民置于中心地位,視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這與馬克思主義思想一脈相承,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黨的十八大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檢驗黨的一切執政活動的的最高標準。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中指出:“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單向度的人。”[3]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強調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和條件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里面提出,“人們用以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方式,首先取決于他們已有的和需要再生產的生活資料本身的特性。這種生產方式不應當只從它是個人肉體存在的方式這方面加以考察。更確切地說,他是這些個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是他們表現自己生命的一種方式、他們的一定的生活方式。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命,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由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4]因此,只有在物質財富豐富,物質生產條件提高的情況下,才能保障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和前提,沒有經濟社會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就失去了基礎和保障。人的全面發展是歷史活動,是生產力發展的過程和結果,是由工業狀況、商業狀況、農業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及其創造的社會物質文化條件,構成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基礎。在經濟落后、物質自由匱乏的條件下,人的全面發展是難以實現的。新時代,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所以,要想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物質文明的發展會對精神文明的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精神文明的發展又會成為物質文明建設的動力,尤其是經濟的多元化會帶來文化生活的多樣化,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設好,才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更進一步來說,要認清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最終目的是什么,GDP、財政收入、居民收入等等是一些重要指標,但都不是最終目的,其最終目的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包括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等等。"[5]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既是馬克思政黨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追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目標導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理,也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統一。
參考文獻
[1] 《德意志意識形態》單行本(節選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6頁
[2] 艾四林、曲偉杰:《共產黨宣言》導讀(增訂版),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版,第35頁。
[3] 習近平:《之江新語》,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98頁。
[4] 《德意志意識形態》單行本(節選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0頁。
[5] 習近平:《之江新語》,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第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