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清 孔凡艷
【教材解讀】 部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圍繞如何與別人“相處”這一主題,選編了四篇文章,分別是家喻戶曉的《狐假虎威》、讓人忍俊不禁的《狐貍分奶酪》、有趣的《風娃娃》,還有感人至深的《紙船和風箏》。《紙船和風箏》根據作家劉保法的童話《49只風箏和49只紙船》改編而成,故事充滿了童趣和真情,讀起來余昧無窮。紙船和風箏讓松鼠和小熊成為好朋友,紙船和風箏也是維系和發展他們友誼的橋梁和紐帶。
【學情分析】 課文篇幅較長,又沒有全文注音,給學生朗讀帶來一定困難。但課文情節性強,學生很容易進入文中角色,隨著故事發展產生情感共鳴,能激發孩子們朗讀的欲望和興趣。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自主發現識字規律識字11個,會寫4個左右結構的生字。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3.繼續學習默讀課文,初步感受友誼帶來的快樂,對于如何交朋友和維護友誼有初步感悟
【教學重點】 學習本課生字生詞,學習第1-7自然段,初步感受友誼帶來的快樂。
【教學難點】 對于如何交朋友和維護友誼有初步感悟。
一、導入新課。教師出示圖片:紙船、風箏,板書“紙船”“風箏”兩詞。隨機指導書寫生字“紙”,認讀生字“箏”。
二、初讀課文。自由讀課文。
教師提醒:這篇課文沒有標注拼音。遇到不認識的字,圈出來,并想辦法認識它,還可以問問同桌。
三、認讀字詞。同學們先自由讀一讀,和同桌說說你已經認識了哪個生字,怎么認識的?然后集體學習。
1.第一組: 松鼠。出示鼠類圖片,通過看圖猜讀識記生字。
2.第二組:抓住? ?折紙船? ?扎風箏。認識帶有提手旁的生字,理解“扎”:捆、束,組詞:扎小辮
3. 第三組:祝你幸福? ?祝你快樂。“幸”:可借助音節、結合前后意思猜。
學習生字“祝”:甲金文從“示”(象神主牌),右邊(像向天張開口的跪坐人形) ,向天祝禱之意。
4. 第四組:哭? 高興得哭了? 樂壞了? 很難過? 受不了。導讀:心情不好,有時候會哭,讀讀文中描寫心情的短語,試著讀出不一樣的心情。
四、學習課文。過渡: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情變化呢 ?讓我們來讀讀課文吧 !
(一)學習第1自然段。自由讀第一自然段后,教師指著圖片問:松鼠和小熊住在哪里?誰愿意上來把它們送回家?教師板畫:山坡,學生將他們分別貼在山上和山下。
(二)學習第2至6自然段
1.學習第2自然段:過渡:山上的松鼠看到小溪往下流,正好從小熊的家門口流過。它做了什么呢?
自由讀,出示:松鼠折了一只紙船,放在小溪里。
教師采訪:小松鼠,你為什么這么做?(想和小熊成為好朋友)
結果怎么樣?出示對比句:體會漂的過程漫長,水路是彎曲的。
紙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門口。
紙船漂到小熊的家門口。
2.學習第3自然段。紙船帶著禮物和祝福漂到了小熊的家門口,小熊看到后,有怎樣的表現?自讀課文第3自然段。
出示小熊樂壞了的畫面,小熊這么開心,采訪:小熊,你為什么樂壞了?
3.自讀第4、5自然段。默讀4、5段,思考:收到禮物的小熊很開心。小熊又會做些什么,松鼠呢?
請同學匯報、朗讀。
4.區別“漂”和“飄”。出示帶有“漂”和“飄”的兩句話,引導學生發現“漂”是三點水旁,和水有關,表示在水上“漂”;“飄”是風字旁,和風有關,表示在風中飄。
5.學習第6自然段。小結:紙船和風箏讓他們倆成了好朋友。
(三)學習第7自然段。可是有一天,它們倆為了一點小事吵了一架,山頂上再也看不見飄蕩的風箏,小溪里再也看不見漂流的紙船了。
選詞填空:漂流? 飄蕩
(四)學習第8、9自然段。
1.師:小熊、松鼠,此刻你們的心情怎么樣?(很難過)
2.朗讀:讓我們帶著難過的心情讀讀這兩個自然段。(齊讀。)
(五)學習第10、11自然段。
結果怎樣?自己讀讀第10、11自然段。
1.小松鼠實在受不了,勇敢踏出第一步,放進第一只紙船,表達想和好的愿望。
2.松鼠看到風箏向他飛來時,“高興得哭了”,它太激動了。于是,它把一只只紙船放進了小溪里。就這樣,兩個好朋友又和好如初。
3.其實,小熊在收到紙船時,也想做一張賀卡,它會寫些什么?下節課我們再來細讀課文,走進它們的內心世界。
四、指導書寫
1.復習詞語。
2. 出示生字:指導左右結構的字。強調:左窄右寬、緊湊。
3. 朗讀兒歌填寫生字。
松鼠折紙船,小熊扎風箏,互相送祝福,成為好朋友。
風箏不飄蕩,紙船不漂流,吵架很難過,都愿意和好。
紙船和風箏,傳遞朋友情,松鼠和小熊,又做好朋友。
課后評課:劉老師執教的這節課,立足文本和學情,簡約而清晰,有效地落實訓練重點。識字教學突出自主,關注興趣,有方法、有層次、有創新。朗讀、默讀交替推進,幫助孩子讀懂文本,走進角色,是一節學習全文不帶拼音的長篇童話故事的很好的課例。具體有以下特點:
一、教學環節清晰, 體現年段和課時特點。簡約的課堂、清晰的思路,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本節課開門見山,從課題讀開來;遵循文本沒有標注拼音的特點,先安排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圈出來,想辦法認識它;在學生自學字詞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分組學習字詞,凸顯了低年段識字教學這一重點;由最后一組心情變化的詞語,巧妙地走進課文,了解故事內容。重點學習第1-6自然段,簡略感知第7-11自然段,為下節課進一步走進人物內心,進行閱讀與生活的相關拓展做好鋪墊;最后再現生詞,指導書寫,在依據課文內容編寫的兒歌朗誦中整體回顧,結束本節課。
二、識字寫字精心設計,突出自主高效。本節課的識字寫字設計重點突出,有整體構想。如:教師在揭示課題時識字寫字“紙”和“箏”。在初讀課文后安排集中識字,教師首先讓學生自測,問學生有沒有不認識的生字?再通過分組出現、集體交流的形式,展開識字過程,遵循了文本的設計和年段、課時的特點。在認讀 “幸福”一詞時,說說怎么記“幸”,再補充成“祝你幸福”,“祝你快樂”,讀中自然滲透情感,送出了祝福,心里也充滿了快樂。這樣,文字有了活力和溫度。總之,這節課的識字形式是多樣的,是高效的。
三、積極參與體驗,感受故事與真情。這是一個怎樣動人的故事呢?教師寥寥幾筆加上學生貼圖把第一自然段的文字變成了一幅簡筆畫,隨著讀書、板演,松鼠折的紙船漂啊漂,漂到了小熊家門口;小熊 “樂壞了”,是因為最愛吃的小松果+漂過來的紙船+祝福語“祝你快樂”,這些信息提取,彰顯個性體驗,讓故事生動起來,課堂活躍起來!
這是一篇美麗的童話故事,教師巧妙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哪個小松鼠說一說你為什么這么做?這只小熊你說說為什么這么開心呢?孩子們一直在情境中,體驗到松鼠想交朋友,小熊非常快樂,他們倆分別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經歷了快樂、幸福,難過、折磨,一直到高興得哭了。山頂上再也看不到飄蕩的風箏,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小紙船了。(ppt灰色的背景與故事內容合拍,也幫助學生感悟故事)在此情境下,學生接讀:小熊很難過……松鼠也很難過……過了幾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情境的創設,調動了孩子們的主動性、積極性,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僅積累了語言、參與了創作,也發展了思維,在感受故事中體驗真情、初步懂得如何交朋友、感受友誼帶給的快樂與幸福,學習主動維護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