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波
摘 要:任何創造都來源于需要,每一個數學知識都有一個因需要而產生、發展的過程,除法豎式亦是如此。但除法豎式的書寫方法與學生熟悉的加減豎式迥然不同,且計算過程涉及除、乘、減三種不同的運算,追根溯源,它的與眾不同就是為了能很好地同時表達兩種平均分的情況。為了幫助學生從本質上理解除法豎式書寫與計算的特殊性,深刻認識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含義,我決定延續學生熟悉的加減法豎式中的小棒圖,用數形結合的方法教學除法豎式。
關鍵詞:除法豎式;數形結合
一、問題背景
《除法豎式》是新人教課標版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內容,它既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也是今后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多位數除多位數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任何創造都來源于需要,每一個數學知識都有一個因需要而產生、發展的過程,除法豎式亦是如此。為了計算較大數據的加減乘除,我們需要豎式的幫助,但除法豎式的書寫方法與學生熟悉的加減豎式迥然不同,且計算過程涉及除、乘、減三種不同的運算,原因何在?難道只是因為約定俗成?那干嘛不約定成加減法的樣子,自上而下寫,把計算結果寫在下面,不是正好一脈相承嗎?為什么要倒著寫,把計算結果寫在上面,還要算出商乘除數的積?所以它的獨特必定有著更深層的原因,而這些正是學生心中最大的困惑。
追根溯源,除法的含義是表示“平均分”,而“平均分”的結果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正好分完,沒有剩余;另一種是分到最后無法滿足平均分的要求,出現剩余。但無論有無剩余,都需要將平均分部分的總量(商乘除數)與被分的總量(被除數)進行比較,除法豎式的與眾不同就是為了能很好地同時表達兩種平均分的情況。所以,如此復雜的算理、如此精妙的創造絕不能僅用“一除二乘三減”的六字訣簡單地把除法豎式的形式強塞給學生。
為了幫助學生從本質上理解除法豎式書寫與計算的特殊性,深刻認識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含義,體會這個偉大豎式的妙處,經過反復思量和比較,我決定延續學生熟悉的加減法豎式中的小棒圖,用數形結合的方法教學除法豎式。
二、情景再現
1.搭一個這樣的長方形要6根小棒,(板貼)用16根小棒來搭這樣的長方形,最多能搭幾個呢?判斷一下,是有余數的除法還是沒有余數的除法?
2. 結果會是什么呢?和你的同桌討論一下,再用算式表示出來。
誰來說一說你算出來的結果是什么?
生:2個,余4根。
師:還有不同的答案嗎?你們列出的算式是?(板書:16
3. 你是怎么想到最多能擺2個長方形的呢?
生:每6根小棒擺一個長方形,我看16里面最多有幾個6,二六十二,所以最多能分2個長方形,商是2。
師一邊復述一邊完成板書:一共16根小棒,(板貼),每六根擺一個長方形,(板貼),能擺幾個呢(板書),就看16里最多有幾個6?板書(? ? ?)×616,二六十二,最接近16,所以能拼成2個長方形,商是2(板書2)。
4. 商找到了,那又是怎樣找到余數的呢?
生2:1個長方形用6根小棒,2個長方形就用了12根小棒。再用16—12就求到多余的小棒。
師邊板書邊復述:1個長方形用6根小棒,2個長方形就用了12根小棒(板貼)。? 我們用商乘除數(板書2×6=12),就求到用掉的根數,再用總的16根減去用掉的根數就求到剩余的根數(板貼,同時板書:16—12=4)
誰能看著小棒圖完整地說一說我們找到商和余數的過程。
5.原來我們找到商和除數是經歷了這么復雜的思考過程,還有除、乘、減這樣三步計算,除了答案,這些思考與計算的過程都不能在橫式上表現出來。如果數字變大,981÷23我們算起來會感到很吃力,怎么辦呢?(用豎式來算。)對呀,如果我們用數來代替這些小棒,說不定就是一個可以體現除法計算過程的除法豎式呢。我們來試一試。
課件演示對應的替代過程。
16根小棒,每6根搭一個長方形,16里面最多有幾個6,商是2,一個長方形用6根小棒,2個就用12根,我們用2乘6求到一共用了的小棒根數,最后用總的16根減去用掉的12根就求到剩余的4根。
(隱去小棒圖,)看著它,還能把我們找到商和余數的過程說一說嗎?(抽生說)它能體現我們找到商和余數的計算過程嗎?(能)。這就是除法的豎式!(出示除法豎式)你能從這個除法豎式中找到被除數、除數、商、一共用了的小棒根數和余數嗎?誰上來指一指?
6.教師演示寫豎式的過程
我們一起來寫一寫這個除法豎式:聯系橫式可以知道應該先寫——被除數,再寫豎式中的除號,一橫一撇。再寫除數6,這樣就表示出了16除以6。
16除以6商幾呢?就看16里最多有幾個6,想最接近16的乘法口訣,二六十二,商2。這個2表示2個正方形,所以應該對齊被除數的——(個位)
找到了商,接下來我們就要找找余數了。為了找到剩余的小棒根數,先要找到——用了的小棒根數,所以用2×6,也就是商乘以除數找到一共用了12根小棒,(板書:商乘除數)。最后用總根數減去用掉的根數(板書23—20=3)就求到余數。
7.除法豎式,可以清晰的反應出除法算式中的商和余數是怎樣得到的。你們能不能用除法豎式把這兩個除法算式的結果求出來呢?
32÷954÷6
抽生上臺寫。
這個余數是5,這個余數是……為什么這個豎式這兒寫的是0呢?師:如果剛好分完,沒有余數。我們就寫0。
8.除法豎式長得挺奇怪的,為什么不能像加減法豎式那樣來書寫除法豎式呢?
生1:加減法豎式只能顯示出一個結果,而除法豎式既要表示出商,還要表示出余數。
生2:因為要用被除數減去商乘除數的積才能求到余數,所以要把商乘除數的積寫在被除數的下面,再在下面算出余數。這一點和減法豎式是一樣的。所以商就只能寫在被除數的上面了。
三、反思
計算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它貫穿小學數學教學的始終。在計算教學中將抽象的算理直觀化,再從直觀的算理中抽象出算法,有利于學生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高能力。
我通過數形結合的方法,用小棒圖溝通了平均分過程、求商和余數過程與除法豎式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理解了商乘除數的由來和作用,理解了除法豎式中每一個數的意義,理解了除法豎式形成的過程;再通過和加減法豎式的比較,進一步明了除法豎式與眾不同的獨特魅力。由此,化解了學生心中的困惑,形成了對除法豎式的深刻認識。
對除法豎式教學實踐的反思,讓我體會到數學教學,應該抓住知識的關鍵點和學生認知中的困惑,努力挖掘支撐它的數學思想,真正觸動學生的內心需求,呈現給學生利于建構的學習材料,即使是枯燥的計算教學,都能變得生動形象,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探究中獲得更加深刻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