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私有財產的增加,與私有財產相關的法律在日漸完善的同時,也暴露了一些問題。私有財產是公民合法權益之一,也是公民得以正常生活的物質保障,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將保護公民私有財產放在重要地位。分析私有財產民商法保護的內涵,探析民商法保護私有財產應遵循的原則,提出名商法視角下公民私有財產保護的具體措施,為私有財產保護法的完善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民商法;私有財產;保護
一、私有財產民商法保護的內涵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公民私有財產得到成倍增長,在此背景下,公民私有財產急需得到法律保護。在修正后的《憲法》中有這樣一條規定,“公民合法私有財產不受侵犯”,這表示公民私有財產正式得到法律層面的認可和保障,也從側面反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盡管私有財產法律體系不斷改正和完善,但從整體上來看,我國私有財產的法律保護體系仍存在一系列問題,給公民權益帶來損害。當前我國涉及私有財產保護的法律有經濟法、刑法、名商法等多項法律,其中名商法被普遍認為是保護私有財產最科學、最直接也是最有力的法律體系,能夠及時解決私有財產保護過程中的問題,為私有財產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援。民法主要調節民事生活中發生的糾紛,包含經濟生活和家庭生活,主要職責是規范人們在民事生活中的行為。商法主要調節商業糾紛,調節對象是盈利性商事關系和商品經濟。公民的私有財產既屬于民事生活范疇,又屬于商事范疇,因此,名商法被譽為保護私有財產最有效的法律。
二、民商法保護私有財產應遵循的原則
(一)堅持補償性原則。在名商法法律體系中,對公民私有財產的賠償要根據私有財產受到的侵害程度來進行等質賠償,包括私有財產的受到的侵權程度和受到的損失程度,名商法對私有財產的保護遵循補償性這一原則被法學領域普遍認可。在傳統的民法理論中,不論哪一方的利益受到損失,不論雙方有沒有權責關系,都只能進行賠償性活動,不允許使用懲罰性措施。盡管民事主體在職權、財產、社會地方等方面存在差異,但就法律上的地位來說是平等的,任何主體都沒有權利對他人進行懲罰。從刑法的角度來講,名商法對私有財產的保護雖然比不上刑法那么嚴厲,但通過同質補償這一原則可以對受害人進行直接的經濟賠償。因此,名商法對私有財產的保護是從利益雙方的角度出發,將受害者和侵權者的利益重新恢復到原有狀態,維護兩者利益平衡。利用民商法進行私有財產保護,期望達到的最理想效果是補償受害者的實際損失,同時又不會讓受害者從賠償中獲利,避免出現超額賠償的情況。
(二)堅持不主動干預原則。民商法對私有財產的保護遵循不主動干預的原則,即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在保護私有財產的過程中不能主動為主體提供保護。民商法對私有財產所有者的保護,要按照一定規則來進行,原則上來說只有當私有財產所有者的權益受到損害,才能啟動法律,運用法律的手段解決問題。在司法保護過程中,主要涉及以下三種保護方式,既強制執行合同、要求侵害人承擔民事責任、產權確定及責任有效性確認,只有當事人發出了法律請求,司法保護才能啟動。同時,民商法在執行時堅持自治原則,不管是對私有財產進行管理,還是對私有財產進行分配和使用都屬于公民的私生活,民商法不能主動干預。如果私有財產所有者事先了解了交易的風險,愿意自行承擔風險并享受風險帶來的高額利潤,那么名商法應尊重公民的個人選擇,遵循公平獨立的交易準則。
(三)堅持主體平等保護的原則。堅持主體平等保護的原則是指司法部門在保護私有財產的過程中對侵害者、所有者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平等保護原則是私有財產保護法具有權威性的根本前提。簡單來說,對主體進行平等保護即無論發生何種侵權行為、無論侵權行為在什么環境下出現,各個主體對民商法來說沒有差別,民法主體不能將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其他民事主體。主體平等保護的原則適用于名商法私有財產保護的任何方面,不管雙方在經濟、地位、思想上有真怎么樣的差異,在尋求民商法的保護時都具有同等的地位,民商法也會給予平等的保護。
三、名商法視角下公民私有財產保護的具體措施
民商法在發展過程中,對私有財產的保護強度逐漸減弱,由此出現了一系列問題。當前,利用民商法進行私有財產保護時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私有財產法律體系不完善,民商法的保護范圍沒有做到與時俱進,二是在執法和是司法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監督,導致民商法一直未能貫徹落實,嚴重損害了法律的權威性,最終使法律喪失它原有的作用和意義。三是公民的法律意識相對薄弱,當私有財產受到侵害時,不能運用有力武器保護自身利益。針對這三個問題,對改進民商法私有財產保護提出以下措施。
(一)完善立法體系。想要進一步提升民商法對私有財產的保護程度,首先要完善民商法私有財產保護的立法體系,充分發揮法律機構的作用,改善和優化法律條例中不恰當的部分,從而為私有財產保護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證,為私有財產保護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根據目前民商法的實施情況來看,利用民商法對私有財產侵權和損害行為進行調節時,在法律中很難找到相似內容,這就導致存在法律卻難以用法律保障所有者權益的現象頻繁出現,難以對公民的私有財產進行全方位地保護。因此,在新時期,加強對公民私有財產的保護,就需要認清現有民商法中存在的問題,加強相關法律的完善力度,建立和健全科學立法體系,適當擴大民商法的保護范圍,從根本上提高民商法與公民私有財產保護的適配度,提高公民私有財產保護的效率。
(二)加大法律監督力度。公民私有財產使公民合法權益的重要組成內容,保護公民合法私有財產就是在保護公民利益,有利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而想要更好地利用民商法對公民私有財產進行保護就不得不加大監督力度,監督是改善工作態度、提高工作質量,提升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在民商法過程中,加大對法律的監督力度,有利于更好地發揮法律的作用,為私有財產的保護提供有效保障。就目前的現實情況來看,司法部門以權謀私的現象層出不窮,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監管力度不足。加大對民商法的法律監督力度主要得做到這三點,首先,加強對立法部門的監督,從源頭上保證法律的公平公正。其次,加強對執法過程的監督,保證執法過程平等、權威。最后,加強對判決結果的監督,防止出現誤判瞎判的現象。以此來完善民商法在私有財產保護方面存在的漏洞,保護公民私有財產神圣不受侵犯。
(三)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民商法在實施過程中,要高度重視私有財產保護的各項措施,積極落實各項法律法規,使公民能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保障自身利益。與此同時,相關部門要加強對私有財產保護的宣傳,從整體上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識,讓公民了解民商法對私有財產的保護措施和保護策略,使公民在生活中遇到相似事件時,能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利益,促進社會法制化的進一步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訴,利用民商法對公民私有財產進行保護時要按照一定的實施標準進行,發揮法律機構的作用,優化法律條例進而更好的落實相關法律法規,為公民私有財產保護提供法律基礎,促進我國經濟朝著更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樸偉華.基于民商法視角下談如何保護公民私有財產[J].法制博覽,2018(12):222.
[2] 李晶晶.關于私有財產的民商法保護剖析[J].法制博覽,2017(33):62-63.
[3] 張蕾.淺談私有財產民商法保護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區域治理,2018(27):247,268.
作者簡介:葉紅耘 (1970.11-),女,江蘇無錫,漢族,法學碩士,三級律師,北京大成(無錫)律師事務所,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