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金濤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縱觀人類發展史,交通運輸推動著人類文明進程。反過來,人類需求和社會生產力進步又促進交通運輸的變革和發展。近現代以來,世界科技、文化、政治、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響著交通運輸的演變,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更使得交通運輸不斷實現階段性突破發展。如今全球正迎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交通運輸呈現出高速化、重型化、綜合化、集成化、高科技化、智慧化、綠色化、品質化等明顯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世界交通運輸;發展趨勢;挑戰
引 言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以及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交通運輸企業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種運輸方式發展迅猛。鐵路交通運輸雖然運量逐年增長,但市場份額卻逐年下降,鐵路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中,尤其是在交通運輸部門中,鐵路運輸的發展呈現滯后狀態。這種狀況與“鐵路是國家的重要基礎設施,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部門,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適應,有些地區的線路甚至無法支撐運輸需求的巨大壓力,鐵路運輸發展滯后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明顯存在。
1新時期交通運輸業發展的作用地位
促進經濟發展、方便人民生活的貢獻一是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縮短了人員交往和商品流通的時空距離,為人與物的流動創造了有利條件,為經濟社會和對外貿易發展以及沿江、沿海產業帶的形成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特別是高速公路,一條高速公路建成后的十年內,產業聚集的效果十分明顯,其兩端的大城市沿高速公路走向延伸發展,在各個出入口區域形成一系列衛星城鎮或經濟開發區,并以高速公路為軸線擴散形成產業帶。二是促進了商業、旅游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據測算,中國每億元高速公路的建設投資,能直接帶動社會總產出近3億元??焖侔l展的中國交通運輸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三是方便了人民生活,提高了城鄉人民生活質量。交通運輸網絡的建設,改善了人們的出行條件,節省了出行時間、降低了出行成本,同時安全性也大大提高?,F在人們出行可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不同的出行方式,鐵路有快速列車、城際列車、旅游列車、動車組,公路既可乘坐高速公路快速客車也可以自駕車出行,還可選擇更為快捷的飛機出行。目前,交通運輸服務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和快速化的發展,基本能滿足各類旅客出行的需求。
2世界交通運輸的發展趨勢與挑戰
2.1集成化
為更好發揮綜合交通運輸的效率和效益,需要通過集成化使之成為高效集約系統。該系統由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等各種運輸方式的線路、場站(網點)、設備(裝備)及電網、信息、物流等服務網絡構成。通過打造集成化的交通運輸裝備、交通運輸裝置運行監測管控設備、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場站),構建設施高效銜接、樞紐快速轉運、信息互聯共享、裝備標準專業、服務一體對接的多式聯運組織體系,形成覆蓋區域廣泛、結構布局完善、服務層次多樣、點線協調配套的現代交通運輸系統。未來需著力推動基礎設施聯網優化,構建高品質的快速交通網、高效率的普通干線網、廣覆蓋的基礎服務網和綜合智能運輸大通道,進而提升基礎設施的通達性、銜接性、適應性、綠色性、先進性和均衡性,推動基礎設施和交通運輸裝備實現高質量協同。在此基礎上,加快提升綜合運輸通道的服務效能,優化通道內各種運輸方式服務結構,推動各種運輸方式運量的合理分擔。在重點樞紐場站建設方面,致力于形成一批匯集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城際列車、城市地鐵、公路客運、常規公交、城市候機樓等多種運輸方式場站的大型交通樞紐綜合體,逐步形成立體互聯的綜合交通網絡化和交通場站樞紐等網絡化格局。
2.2積極推進鐵路行業技術引進開發,提高行業服務質量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代產業進步的最終驅動力是科學技術,包括與之相適宜的管理技術,員工和資金都因科學技術的光明前景而重新優化組合,以實現更高水平的產業生產力。這種技術效應是不可阻擋也無法回避的時代潮流,可謂順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國鐵路系統經過近年來的技術引進和自主開發,鐵路技術的開發應用呈現出加速追趕的趨勢。當前的工作重點是高速鐵路系統技術開發及建設;鐵路行車安全技術保障系統開發;重型優質鋼軌及新型軌枕制造;編組站自動化、裝卸作業機械化及貨場設備制造;鐵路客貨運信息系統開發等。
2.3構建短、中、長途有機銜接、高效環保的綜合運輸體系
促進長途運輸、中途運輸和城市交通三個不同距離范圍客貨運輸的無縫銜接、融合發展。長途運輸方面,建設沿海港口,與內陸港口鏈接,聯通歐洲和世界各地的物流中心,大力發展鐵水貨物多式聯運,促進水運使用可再生能源,2050年海運碳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40%。中途運輸方面,建設城際間高效的綜合綠色運輸通道。增加對鐵路的投資,提高鐵路的運輸能力,采用靜音科技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促進中長途客運向大型客車和鐵路運輸的轉移。建設高效的綠色貨運通道。2030年,30%運距超過300km的公路貨運轉移到鐵路或水路運輸,2050年超過50%運距在300km以上的公路貨運轉移至鐵路或水路運輸。短途運輸方面,重點提高卡車能效,發展小型、輕量化乘用車,同時整合公共交通資源,逐步淘汰傳統的燃油汽車。到2030年,城市傳統的內燃機汽車保有量需減少一半,大中城市物流實現零碳排放;到2050年,傳統內燃機汽車全部退出城市。
2.4改革開放激發客貨運輸市場巨大的潛力活力,推動交通運輸發展
客運市場發展從供給嚴重短缺步入適應性的繁榮。面對日益增長的出行需求,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持續推進改革,加大開放力度,市場活力得到空前釋放,多種客運方式協同發展,市場規模快速擴大,服務效率和質量穩步提升。同時,發揮制度優勢有效應對和解決好“春運”客運問題。四十年來,我國客運從“出行難”、“走得了”發展到現階段的“走得好”,市場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市場潛力和活力不斷激發,同樣為我國貨運物流融合發展提供了動力?,F階段全社會貨物周轉量和物流產值居世界前列,快遞業務量及增長速度穩居世界第一位。貨運物流融合發展成為傳統貨運向現代物流深化新業態。在市場驅動下,貨運物流也成為技術應用創新的重要領地。特別是“互聯網+”和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新業態不斷創新涌現,帶動全行業提效降本,同時,供應鏈管理正在重塑我國貨運物流產業形態,正在驅動貨運物流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結 語
未來,人們的獨立性、自主性、選擇性和流動性進一步加大,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私家(無人駕駛)汽車等交通工具成為移動辦公室和休閑娛樂場所的現象將日益普遍。生活在開放、流動、多元社會中的人們,在出行途中便可“非現場”辦公和自娛自樂?!俺鞘懈司印币矊脑妇暗浆F實,綠色智能人文一體化交通系統,使城市居民普遍建立15分鐘生活圈,享受門到門、多樣化、便利化的交通服務模式。隨著運載工具越來越輕量化、自動化、智能化,交通出行將更加舒適愜意。
參考文獻
[1] 匡敏.建立鐵路物流服務網絡的思考.現代物流,2010.2.
[2] 辛希孟.2011-2015年中國交通運輸產業市場調查與投資發展前景預測分析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7.19.
[3] 張春.范多俊.我國鐵路運輸業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的探討.甘肅科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