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珊源

摘 要:音樂的發展手法有很多,但歸納起來離不開這兩個方面:一是使原有音樂主題的節奏、音調在全曲中得到貫穿發展;二是在音樂發展中加入新的節奏和音調,音樂既保持統一又不斷地發生變化。 “重復”和“對比”便是最常用的音樂創作手法。因此,找準“重復”和“對比”在音樂作品中的特性與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契合點,來開展有效的教學實踐,從而發展學生音樂核心素養,便是筆者實踐探索的方向。
關鍵詞:重復;對比;音樂;教學
“重復”和“對比”二者在音樂作品中缺一不可。如果音樂中只有重復沒有對比,那么旋律就如同一潭死水般缺乏生命力。重復,可以使一個短小的動機種子、一個基本的樂思或最能表現情感的音樂主題得以強調,從而加深聆聽者對音樂內容的理解、記憶和對音樂形象的感知。對比,又可以使音樂中運動著的各個部分互相襯托、對應,互相渲染,產生強烈的不同效果,來表現音樂形象的變化和發展,也能使學生更準確地把握音樂作品的情感。在小學音樂教材中,每一個單元皆有一半的內容為音樂欣賞,如何找準“重復”和“對比”手法在這些作品中的特性,并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去發展學生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的音樂核心素養,筆者將通過教學實踐中的案例片段,來解讀這兩種創作手法在作品中的運用,并從感知作品曲式、剖析主題音樂、激活音樂思維三個方面來探索構建相應的契合點。
一、“可視”體驗,感知作品曲式
音樂被稱為"時間的藝術"。音樂在時間上的延續,無論長短,都必須有一個結構框架,而不能是混沌一片。這種結構框架就稱之為"曲式",即樂曲的結構形式。重復和對比手法就是曲式中所包含的重要的創作原則。
如人音版第二冊的欣賞作品《大象》,由法國作曲家圣桑所作的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中的第五首,并由低音提琴與鋼琴演奏,表現大象沉重笨拙的舞姿,充滿幽默詼諧的音樂形象。作品3/8拍,圓舞曲風格,結構為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也就是說作品的第三樂段是第一樂段的變化重復,而第二樂段則與一、三樂段形成鮮明的對比。小學一年級學生形象思維甚于抽象思維,對于作品曲式結構更是一個沒有具象的概念。音樂的“重復”和“對比”卻是對于低段學生來說最易于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師可以以此作為切入點,為作品設計簡單、形象的體態律動,讓學生深入淺出地了解作品的曲式結構。具體做法可設計為:雙手握拳,拳心朝外,模仿大象的腳掌,隨第一樂段主題音樂配合做三拍子的韻律動作,左拳強拍,右拳弱拍;當樂句重復出現時,教師可變化身體的方向進行律動,以此來表現重復手法以及第一部分大象笨拙的舞步。中段音樂變得舒展而優美,旋律自由地在各調上模進、重復。教師在基本動作的基礎上,變化為隨音樂左右輕輕地搖晃身體,直至第三部分音樂重復出現,律動也隨之重復第一部分。如此一來,使學生與作品結構自然地建立了密切的內在聯系,賦予了結構一種“可視”的條件,也培養了學生從低段開始對音樂建立整體性的感受。
二、圖譜關聯,剖析主題音樂
音樂除了在整體結構上有“重復和對比”的特點外,其實音樂內部的樂段以及樂句也會運用大量的 “重復”和“對比”手法。如人音版第五冊中管弦樂作品《維也納的音樂鐘》,是匈牙利作曲家柯達伊創作。音樂主題表現得是哈里跟著公主來到富麗堂皇的王宮,突然聽到叮叮當當的聲響。在鐘琴敲打固定音型的四次重復后,由木管樂器主奏,生動地模擬著王宮里音樂鐘的主題。旋律由上下句結構的一對樂句構成,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復(同頭換尾)。第一樂句結束音落在“sol”上,第二樂句回到主音,使音樂既有變化又保持了統一,形成調式色彩的對比。為了調動學生關注音樂的主動性,根據樂句“重復”和“對比”的特征,可以在教學實踐中這樣設計:教師帶領學生畫圖形譜,把第一樂句的旋律特點通過點、折線、曲線圖形的形式進行動態同步展示,第二個樂句留白讓學生自己來完成,激發學生對音樂的關注度,去主動發現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重復,卻又有局部的細微變化。感受變化重復的創作手法所帶來的不同音樂色彩,使學生對主題音樂的感知更加深刻,為本課對于回旋曲式結構的認識也做好了充分且扎實的準備,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欣賞能力。
三、探究根本,激活音樂思維
音樂作品的學習過程,就是讓我們的思維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最后再回到感性認識的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當學生對音樂的結構、主題變化都有了一定認識后,我們不得不去關注作品中“重復”和“對比”手法的背后,究竟蘊藏了作曲家怎樣的思想情感,這樣才能真正地走進音樂,對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入。
比如人音版第十冊欣賞作品《北京喜訊到邊寨》中的第五主題,譜例1:
這是由鄭路、馬洪業創作的管弦樂作品,表現得是粉碎“四人幫”這個特大喜訊傳到祖國邊寨時,人民熱烈狂歡、載歌載舞的歡樂情景。這一主題表現得是小伙子們和姑娘們的對舞場面,因此帶給學生的第一感覺是音樂情緒高漲、熱烈,音樂一次又一次的“重復”,并且譜例1和2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譜例1曲調更加奔放、粗獷,而譜例2的曲調則顯得輕快、跳蕩。那么,是什么讓我們對音樂有這樣的感性認識呢?作曲家為什么要在這里運用“對比”的音樂創作手法呢?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從作品的音樂要素方面去發現、去探索,這就是對作品的理性認識。是樂器音色、演奏力度的變化讓音樂有了這樣的表現力。并且這段音樂的三次重復,是經過了三次轉調,也就是“重復”手法中的模進,才使音樂聽上去有推向高潮的感覺。通過對音樂的理性認識,再次去發現作曲家這樣的創作是為了塑造怎樣的人物形象和音樂場景,我想學生們很快就會找到答案。同時也在這樣的過程中使學生們的音樂思維再次有了螺旋式的發展,這也正是核心素養中所指的對音樂作品的文化理解。
音樂的魅力不僅僅在于音樂作品本身的深入人心,更在于我們去尋找音樂作品的特性,構建與音樂教學的契合點,使學生在音樂審美體驗、藝術表現中,積累音樂基礎知識、方法和實踐能力,才能使學生們真正感受到音樂的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 印瀅斐.重復手法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音樂天地,2017,(11):11-16.
[2] 楊立梅,蔡覺民.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