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佳
摘要:大學階段的思政教學必須承擔培育大學生群體核心價值觀與道德取向的關鍵任務,使學生掌握正確的社會實踐方法論,形成穩固明晰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為大學生群體的自由選擇提供方向性指導,達成新時代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思想價值觀指導目標與人才培養任務。本文主要研究了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特點與指導生活實踐的特殊價值,指出了在高校思政教學活動中滲透核心價值觀理念的必要性與現實意義,并總結歸納了轉變思政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養成與發展的可行策略。
關鍵詞:核心價值觀;思政教育;培育策略
前言:
高校思政教育必須發揮傳授大學生社會道德規范、激勵學生在生活中踐行核心價值觀的作用,使身心逐漸發育成熟的大學生在任課教師的悉心指導下形成健全的人格與符合現代文明社會準則的行為習慣,讓核心價值觀培育活動成為當代思政教育與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提高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覺悟與人文素養水平。任課教師必須在思政課堂上開展道德品質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基本文明習慣的示范性教學,向思想觀念可塑性較強的大學生群體灌輸體現時代精神、指明文明未來進步方向的核心價值觀。
一、大學生核心價值理念的基本特性與社會實踐指導價值分析
(一)基本內涵與特性
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是基于全社會共同認可與遵行的核心價值觀念與規范所構建的能夠體現大學生在能力發展、職業目標選擇等領域基本需要的價值判斷體系,這一集體性價值理念承載著我國大學生群體的精神追求與個人發展需要,具備較強的實踐指導意義,是大學生群體道德意識與敬業精神的來源。核心價值觀是立足于內在思想認知的價值衡量規則與評價標準,以集體對客觀事物的共同理解與認知方式為基礎,起源于社會大眾共有的價值觀念,但在某些方面與一般性的價值觀系統有著較大差異,在一定的社會環境條件影響作用范圍內對某一集體的思想理念與行為活動有著具備支配性與排他性的引導作用[1]。我國大學生群體所共有的核心價值觀即是反映了大學生的思想認知進步需求的理性價值觀判斷標準,此類標準能夠影響大學生群體對日常所見事物的認知途徑與思考分析方式,有著引領作為個體的大學生主動進行社會實踐與探索的特殊作用,科學合理的高水平思政教育能夠加速大學生群體核心價值觀的形成、保證其向積極方面發展進化[2]。
(二)社會實踐指導價值
大學生群體只有在構建起屬于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后才能做出合乎社會規范的道德判斷,從正確的途徑分析探究身邊所發生的事物的性質,沒有價值觀指導的大學生將無法找到評估事物本質的正確方法與可行路徑。理解并掌握核心價值觀的大學生可對自身行為應當承擔的道德責任與社會責任作出正確無誤的判斷,在自我控制層面由“他律”逐步轉向“自律”,主動施加自我約束,矯正在以往社會實踐中暴露出的思維漏洞與違背核心價值觀的不良習慣,促進大學生群體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與道德意識的改變。核心價值觀具備從思想意識層面調節大學生行為方式與學習模式的特殊作用,有助于大學生在開放自由的思政教學課堂環境中研究思政課程的拓展性學習內容[3]。
二、在高校思政教學活動中培育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目前很多高校大學生將個人利益放到比集體利益更高的地位上,以滿足自我需求和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實踐動機與人生奮斗目標,忽視集體利益與社會利益,完全不在乎他人的感受,不愿意在社會活動中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未能掌握恰當的處理社會關系的方法,法治觀念與愛國意識較為淡薄。為解決現階段部分高校大學生思想觀念走入歧途的問題,高校思政教育必須重點培育學生的核心價值觀,使當代大學生群體在主動地進行創造性的研究與探索的同時堅定不移地追求社會正義與公平的實現,順應新時代社會發展潮流,樹立將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融合的具備進步性的人生理想與職業發展目標,大學生既要實現自我價值,又要為他人的感受著想。高校思政教育應秉承素質教育理念,將德育教育、法制教育、文化教育共同融入思政課堂教學活動與課程內容之中,促使大學生改變學習態度與學習、生活習慣,自主規范日常行為,增進思政教育的正能量,高效率地培育擁有正確價值取向和較高思想覺悟的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4]。
(二)可行性分析
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職能是培育學生對社會、集體、他人的正確態度,以轉變大學生參與日常生活、課堂學習、人際交往的行為方式與精神面貌為目標,為達成以上育人目標,高校思政教育必須在大學生群體的成長過程中發揮導向作用,啟發學生的道德覺悟與創新意識,使學生養成對所在集體與家庭的責任感與歸屬感,保證學生在道德品質、人文素養、愛國精神等不同領域獲得進步與提高。任課教師應當正確評析把握思政課堂教學的價值觀培育塑造功能,促使大學生樹立與社會發展方向一致的人本主義價值取向,根據國家和社會演變發展的需要制定教學計劃與價值觀培育方法,使思政課程內容與核心價值觀之間建立緊密的聯系,任課教師還可根據大學生的思維發展模式與個人學習習慣選擇有效的指導模式與意識形態傳播灌輸途徑。
三、調整高校思政教學方法,使大學生養成核心價值觀的可行教學策略研究
(一)拓展課堂教學內容,結合社會實踐培育核心價值觀
任課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添加更多的社會實踐與集體活動環節,通過組織課外集體活動與小組探究深化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識與感悟,采用一系列激勵手段促使大學生做出切實貫徹核心價值觀的現實行動,強化大學生對于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修正傳統思政課堂教學偏重理論知識學習與記憶、忽視社會勞動實踐與課上集體活動的錯誤,采用大學生易于接納的課堂教學模式與科學技術手段,激發大學生群體的學習潛能與創新能力,避免學生的思考與行動受到既定教學計劃與課程規劃的限制與束縛,使學生能夠憑借自身的學習習慣與興趣愛好選擇活動主題與貼近生活的動手實踐方案。任課教師必須意識到高質量的思政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必須以大學生群體的個人直接經驗為基礎,督促大學生在參與各類實際活動的過程中運用已有的經驗與學過的課本理論知識,拓寬對核心價值觀具體應用范圍的理解,例如任課教師可鼓勵大學生利用節假日休息時間參與幫助他人的社會志愿者活動,如清掃烈士公墓、幫助當地貧困戶處理家務、幫助郵遞員分揀郵件等有正面宣教意義的無償社會服務,使大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更多的直接經驗,從多方面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聯系起來,提高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與核心價值觀培育效率。
(二)組織課上集體自由研討,采用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
為了使大學生理解并認同核心價值觀所蘊含的深刻而豐富的社會意義與實踐指導價值,保證大學生能夠全面透徹地領會課堂教學內容,任課教師應當改變現有的課堂授課方法,以滿足大學生群體的主觀求知欲和客觀學習需求,通過師生在課上進行雙向互動與信息交流營造融洽、開放的課堂學習環境與探究氛圍。任課教師必須有意識地發掘思政課程內容的宣傳教育意義與生活實踐指導價值,結合核心價值觀講解基礎性的學科知識與案例,并鼓勵大學生進行有嚴密組織的課堂集體探究與討論活動,強化課堂知識教育與核心價值觀培育之間的聯系。任課教師應為大學生群體設置課上辯論、問題搶答、生活化情境游戲等兼具趣味性與教育性的課上集體活動環節,在課前向大學生提出富有思辨意義的概括性問題,使學生帶著問題聆聽教師對課本知識的講解,使大學生能夠通過自由討論深刻領悟核心價值觀的現實意義,引發學生在思想情感層面的深度共鳴。
(三)挖掘潛在的教學資源,引進先進信息技術
任課教師必須借助信息化技術重構學科內容的講解形式,挖掘教材中能夠被用于培育學生核心價值觀的素材與事例,調整知識點的講解順序與學生的課堂學習方式。任課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與互聯網技術搜集與課程內容有一定關聯的藝術文化作品與音像素材,如可體現核心價值觀的以描繪大慶石油工人奮斗歷程為主題的紀錄片或新聞材料,通過運用此類具備價值觀引導效果的多媒體教學素材使大學生深刻認識并體會到提高自我要求、踐行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性,讓學生意識到核心價值觀的特殊意義與深遠影響,強化學生的人文素質與道德判斷力,形成獨特性與普遍性共存的價值理念,學生可在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主動利用校本資源與社會資源進行課外與課上集體探究活動。
結論:
高校思政教師應當選擇較為科學的價值觀培育策略與現代化課堂教學方法,解決現存的高校思政教育理論性過強、脫離社會勞動實踐的潛在問題,牢牢抓住塑造大學生群體道德意識與人生信仰的機會,針對高校大學生價值理念發展變化的現狀和需求,實施有計劃的課堂教學引導。使學生養成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價值觀辨別能力,使之形成對社會主義建設和自身人生價值的獨特看法與見解,基于核心價值觀構建完整的個人思想認知體系與知識結構,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綜合素養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振奮. 高校思政教學中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探究[J]. 教育現代化,2019,6(47):195-196.
[2]王國棟,孫志英. 探究高校思政教學中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03):73.
[3]李金山. 高校思政教學中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探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3):23.
[4]鄧亞中. 高校思政教學對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分析[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