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摘要:典籍英譯是向世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應當從中華文明平等參與世界文明對話的高度審視典籍英譯活動。典籍英譯活動應當在翻譯理論的指導下,采用合適的翻譯策略,重視語內解讀過程,使典籍所承載的文化、社會、典故等超文本因素得以正確傳達。典籍英譯活動還要注重中外合作、互通有無,同時還要注重創新和發展。
關鍵詞:典籍英譯;傳統文化;翻譯策略
典籍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華民族文明和傳統智慧的高度凝練和集中體現。典籍英譯在中外跨文化翻譯中占據重要的地位,然而典籍的文本語言高度凝練、艱深難懂,且牽涉的典故、人物、歷史事件等元素眾多,在典籍外譯過程中給譯者構成巨大的障礙,進而影響翻譯的效果和目的語讀者的理解,因此如何在正確翻譯理論的指導下,采用合適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就成為跨文化翻譯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新時代背景下的典籍外譯應當著眼于文化輸出與和而不同的原則,從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構建全球文化多樣性和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高度出發,正確詮釋典籍文本,合理使用翻譯策略,讓英譯典籍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有效載體。典籍英譯絕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逐字逐句的翻譯,它是一種跨文化的再現和重構,承擔著向世人講好中國故事,讓外國人更加正確地理解中國和中國人的重任(王寧,2018)。
一、典籍英譯的意義
長期以來,全球文化話語權一直牢牢掌握著西方國家手中,這種話語權逐漸演化成為文化領域的主導權乃至文化霸權主義,西方國家的價值觀輸出也往往借助文化的外衣,以西方價值觀為評判標準給不同文化和種族貼上孰優孰劣的標簽,排斥文化上的多元性。文化上的霸權主義進而又借助各種技術和媒體手段灌輸給弱勢文化的青年群體,如果不加以仔細甄別,很容易使弱勢文化的年輕人產生文化自卑感和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我們應當對這一現象特別警惕。
中華民族擁有悠久而璀璨的文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文化和價值觀在世界上產生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理應爭取更大的話語權,讓青年人感受到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典籍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智慧的結晶,理應得到發揚光大,典籍英譯應當成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豐富世界文化多樣性、爭取與我國經濟地位相匹配的文化話語權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典籍英譯的策略
有學者將典籍英譯上升到不同文明之間進行對話的高度,認為典籍英譯是一項承擔著維護民族文化身份,建構全球文化多樣性,促進世界各種文化平等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跨文化、跨文明傳播與交流活動(郭尚興,2010)。典籍英譯行為應當契合新時代背景下的國家文化戰略,從文本的甄選,文本語言的解讀,到翻譯策略的選擇,都應當服務于建構民族文化身份、促進不同文明間對話與溝通的大外宣戰略。
典籍英譯要站在文明間對話的高度,從跨文化的角度去優先選擇具有人類普遍意義的典籍文本,文本的選擇要遵循互惠與體諒的原則,展示出中國文化具有普遍價值的一面,讓外國讀者在心理上樂于接受,, 著眼于向其他民族提供和分享知識的、情感的 、道德的和精神層面的多項選擇之一(郭尚興, 2013)。
典籍英譯要重視文本解讀過程,合理使用“歸化”與“異化”的翻譯策略,注重維護中國的民族文化身份。典籍外譯過程中,通常會經歷兩個步驟:“語內翻譯(intralingual translation)”和“語際翻譯(interlingual translation)”。語內翻譯過程就是對典籍文本的解讀過程,由于典籍普遍成文年代久遠,文法、斷句的規則與現代漢語有很大差異,且牽扯到較為復雜的對典故、事件、人物、語言形式等的理解問題(黃國文,第七輯)。因此,典籍譯者首先要綜合考量文本的社會與歷史等背景因素,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盡可能地對典籍文本做出正確的理解和詮釋。
典籍英譯活動還要注重中外翻譯家和漢學家的互相溝通,以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典籍英譯行為最初以西學東漸時期的西方漢學家和傳教士為主,譯文往往站在西方文化霸權的視角對典籍進行解讀,這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容易引起解讀的偏差,造成對源語文本的隨意切割和闡釋,使目的語讀者對中華典籍和中華文化產生誤解;而近代的典籍翻譯活動以中國翻譯家和文化交流學者為主,雖然能較為精準地把握典籍文本的深刻內涵,卻不具備西方漢學家天然的目的語語言優勢。因此,典籍英譯行為應當謀求多方合力,立足本土,融合中西,爭取目的語漢學家和文化學者的合作,是典籍文本在忠實于原典的基礎上,具有更強的可讀性。
另外,典籍英譯要注重創新和發展,典籍翻譯活動應當呈現生機勃勃和百家爭鳴的局面。由于人們對典籍文本的理解和闡釋是動態發展的,典籍的英譯效果與譯者的知識儲備、時代背景、語言功底等主客觀因素密切相關。典籍文本言簡意賅,博大精深,有很大的理解和闡釋空間,需要不同時代和知識背景的翻譯學者不斷地挖掘其深意,這就使得典籍文本的再翻譯行為成為常態。而語言也是隨時代不斷變化發展的,讀者的理解能力和審美觀也會發生變化,科技的不斷發展也使人們對世界的認知產生巨大的變革,從而對典籍做出更加深刻或不盡相同的解讀,這些都為典籍文本的再翻譯創作開辟了巨大空間。新的闡釋和解讀,再加上新的語言表達,將會賦予典籍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郭尚興. 論中國典籍英譯的幾個基本問題[J]. 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1): 4.
[2] 郭尚興. 論中國哲學典籍英譯的目的與性質[J]. 語言教育,2013年5月第一卷第一期: 63.
[3] 黃國文. “解讀”在典籍翻譯過程中的作用[J]. 英語研究--文字與文化研究(第七輯):101.
[4] 王寧. 翻譯與國家形象的建構及海外傳播[J]. 外語教學. 2018. 9: 1.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7年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校級教改項目“利用英譯典籍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項目編號:JG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