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金
【摘 要】目的:實驗證明同步治療電復律可以明顯提高胺碘酮在治療心臟外科術后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的治療的療效。方法:直流電復律治療心臟外科術后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和治療的療效。參照我院心臟術后出現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病例,并經負荷劑量胺碘酮應用未轉復的患者共126例,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死亡率、并發癥及復發率等,同時分析并且觀察組段靜脈血中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結果:患者的療效、死亡率、并發癥及復發率等,同時分析并且觀察組段靜脈血中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結論:觀察組狀況明顯高于第一組,具有極顯著差異,符合統計學原理(P<0.01)即便是可能造成心肌損傷,但并發癥的發生率并沒有極顯著的提高,總體上是一種有效的、安全的治療手段。
【關鍵詞】電復律;標志物;心律失常
引言:
心臟外科手術常見的并發癥就是心律失常,其中最危險的狀況之一是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表現為患者易出現心悸,引發惡性心律失常,甚至導致血流動力不穩定、低心排等嚴重情況,對患者的術后恢復及遠期療效有著極其惡劣的影響。臨床工作中常用胺碘酮進行抗心律失常治療,但是成功率尚滿足不了臨床需求。本研究旨在觀察電復律在治療心臟外科術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療效果。收集數據,為進一步尋找良好的恢復方法做準備。
1 方法及其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心外科手術治療術后出現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成人患者126人。在術后早期至半年內,通過 12 導聯心電圖或動態心電圖確診患者為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在糾正電解質、缺氧、紊亂及循環容量基礎上,經負荷劑量鹽酸胺碘酮靜脈注射。對心律未轉復竇性者進行排除。排除標準: ①超聲心動圖檢查有心房血栓; ②甲亢未控制、有胺碘酮用藥禁忌者; ③臨床資料不完整。 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56人和觀察組70人,兩組患者的差異均 無統計學意義( P >0.01)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的方法
對照組的胺碘酮以每分鐘 0.5 毫克的速度靜脈注射,直至有效,而后停用。觀察組在以每分鐘0.5毫克的速度靜脈注射的同時,同步直流電復律治療。電復律前化驗靜脈血中的肌鈣蛋白等,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 電復律的具體操作方法:①讓患者處于平臥位,在床旁心電監護下,靜脈注射予咪唑安定(具體計量以實際為準),使患者深度入睡。②使用除顫儀來同步直流電復律,一電極板放在心尖,一電極板放置于右前壁鎖骨下,適量增加壓力使電極板緊貼胸壁,能量選擇從低焦開始依次增加能量,直至成功。③如果對照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心率低于80 次/min,胺碘酮的用量必須減少,小于60 次/ min的情況下必須停用。
1.3 對比指標的分析
對對照組及觀察組的患者的有效例數以及相關并發癥、死亡、復發等例數情況進行統計。檢測并記錄復律前和電復律后1至3天內及1 周時間內的心肌損傷標志物。
1.4 療效的判斷標準
有效情況:患者心慌的癥狀等全部消失,心電圖提示心律為竇性,心室率≤100 次/min。顯著效果:心律雖未轉為竇性,但心室率≤100 次/min,患者心慌癥狀大部分消失。沒有效果:治療組應用胺碘酮治療或對照組實 施電復律多次后,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心室率持續大于100 次/min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數據采用方差齊性檢驗 使用 t檢驗或采用方差分析計算, 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 P < 0.01 為極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觀察
2.1 觀察統計
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在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比較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例數55例,兩組比較差 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 <0.01) 。在治療期間,患者所出現的情況大體符合預測。
2.2 總結
( 采用配對樣本 t 檢驗)比較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患者的損傷標志物,對觀察組患者不同時段心肌損傷標志物檢測后發現: 電復律在最初階段是一直在升高的,當經過兩天左右的治療后電復律趨于平緩,再過三天發現明顯低于電復律前水平。
3 討論
常見的心臟外科術后有關心率失常的并發癥類型是房撲和房顫,誘因有許多方面,主要病因是術中體外循環及心臟切口均可導致心肌組織和能量代謝的異常以及心臟病變引起心肌的重構及電重構,根據相關文獻報告,只使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的有效率在 45% ~90%,本研究中對照組的成功率也在這個范圍內,與以上報道相符,且有效率較高,原因是患者為負荷劑量胺碘酮治療有效的患者,符合研究入組的標準被并未被排除在外,故使得對照組有效率處于報道的高水平。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研究者對心房不同部位進行了除顫的觀察,提出除顫電極在冠狀靜脈竇遠端和右心耳處用于轉復時的能量最低,左、右心房的全部心肌全部被該方向覆蓋。但臨床也有不利的報道,心室顫動在電生理檢查過程中被誘發,發作阿斯綜合征。這表示這種情況是可能發生的,雖然少見,但卻是最危險的并發癥心腔內電復律。目前臨床上采用的檢測方法標識房顫,精確識別 R 波,電擊前 RR > 500 ms 才放電,有效的減少了心律失常。目前的房顫治療方法是導管消融術。將兩根各10 極的除顫電極導管分別經股靜脈鞘管置入左、右心房是新的方法:一根借穿過房間隔的鞘管,將一根置于右心房,另一根除顫電極導管置入左心房。心房游離壁包含兩根電極,電極導管必須與心房壁貼合嚴密,并記錄到心房電位在10 個電極。選用雙相波,同時進行 R 波同步放電復律。使用能量顯著降低,減少了對導管消融術中標 測的干擾。
參考文獻
李榮. 心臟術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危險因素及治療[J]. 中國胸心 血管外科臨床雜志, 2016, 23( 12) :1183 -1188.
趙文萍,高原,劉彤,等. 抗心律失常藥物使用依賴性及反向使用依賴性?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7, 45( 11) :994 -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