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柳森,女,1984.01,籍貫:山東威海,學歷:本科,專業:針灸,研究方向:針灸治療各類疾病,職稱:主治,科室:熱敏灸科。
【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針對中醫推拿結合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與價值進行分析研究。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8年5月-2019年12月收納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61例進行隨機分組,對照組30例給予單純針灸治療,研究組31在其基礎上結合推拿進行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疼痛程度、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及臨床總有效率、癥狀發生率等差異。結果:治療前研究組VAS疼痛評分及NDI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分別為(6.35±1.01)、(15.56±0.46)分,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分別為(2.16±1.05)、(6.01±0.47)分,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3.55%(29/31),高于對照組的80.00%(24/3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臨床癥狀頭痛、頭暈及上肢麻木等發生率為6.45%(2/31),對照組為23.33%(7/3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對神經根型進行中醫推拿聯合針灸治療后,可緩解臨床癥狀,同時有效改善頸椎功能和降低患者疼痛,臨床上值得應用。
【關鍵詞】中醫推拿;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24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8-110-02
引言
頸椎病屬于一種臨床中的常見癥狀,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神經根型頸椎病在頸椎病中占據很大的比例,且發病率在逐年上升。神經根型頸椎病大多由椎間盤突出、錐鉤椎關節增生等引發,對患者的神經系統產生壓迫或刺激。患有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患者,容易出現上肢麻木、背部疼痛、肩部頸部痛感強烈、身體無力等癥狀。在傳統治療中,一般采用牽引拉伸等手段,將頸椎骨進行伸展,緩解對神經系統的堵塞、壓迫的情況,這種治療方式耗時長,而且治療效果有待提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7年5月-2019年12月收納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61例進行隨機分組研究。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進步酸痛、頭暈、上肢麻木及頭痛等癥狀。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經根型臨床診斷標準;患者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伴有嚴重的基礎性疾病,存在心腎功能器質性異常疾病;伴有意識不清或精神病史;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及其他影響此次試驗的疾病。對照組患者男10例,女21例,年齡39~58歲,平均(34.25±7.05)歲。研究組患者男10例,女20例,年齡38~60歲,平均(35.61±6.42)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對此次試驗均知曉同意,筆者所在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審核通過。
1.2?治療方法
兩組均予以牽引治療,對照組頸神經根注射點注射復方當歸注射液(湖北民康制藥有限公司,2mL/支),2mL/次,1次/d,7d一個療程。研究組采用中醫針灸、推拿治療如下:①拔伸類推拿法。用力抻、拽頸部肌肉,可以減輕頸椎髓核內的壓力,在拔伸肌肉的過程中讓深層肌肉得到放松。患者采取仰臥位,將兩肩放在床邊,頭頸部伸出床邊。一人固定住患者的雙肩部,一人固定住患者的下頜部,兩人同時于反方向發力,用力平穩抻、拽患者頸椎。每次15min,1次/d,10d一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②針灸:針灸的穴位有風池穴、大椎穴、頸夾脊穴、天宗穴、外關穴、合谷穴、后溪穴。根據患者的功能障礙,中醫辨證加減相關特定穴位,患者平臥位,對穴位進行常規消毒,取0.35×40mm或者0.35×50mm的一次性針灸針刺入穴位,根據穴位調整針灸的角度,手法快速中度刺激,患者感到麻脹時得氣。中醫辨證論治后,虛證患者科可加長度1.5cm的艾條套在針柄上點燃后針灸約20min。以上得氣留針30min后拔針。1次/d,14d一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③穴位推拿:取頸前屈15°座位枕頜牽引,重量為體重的1/6,通過按摩、提彈、按揉等手法點按肩井、天宗、手三里、曲池、小海和缺盆等穴位。每次15min,1次/d,10d一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2?結果
2.1?VAS疼痛評分及NDI頸椎功能障礙指數
治療前研究組VAS疼痛評分及NDI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分別為(6.35±1.01)、(15.56±0.46)分,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分別為(2.16±1.05)、(6.01±0.47)分,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臨床總有效率對比
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3.55%(29/31),對照組為80.00%(24/3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隨著我國醫療事業的快速發展,對各類疾病的治療手段越來越豐富,其中中醫療法逐漸受到重視。頸椎病作為常見的骨科疾病,中醫將其納入“痹癥”范疇,而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于最為常見的類型之一,如何盡早發現及治療成為關注重點。中醫認為感受風寒濕邪、外傷及慢性勞、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等為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病因,為本虛標實證,病變位置為脛骨,本為肝腎虧虛,標位風寒濕邪侵襲及瘀血阻滯等。中醫辨證施治優勢受到關注,認為治療需注重滋補肝腎、舒經活絡等。其中《華佗別傳》中記載“有人病腳璧不能行……點背數十處,相去一寸或五分……,言灸此各七壯,灸瘡愈即行也。”提示夾脊穴對治療癱瘓有良好作用。頸夾脊穴為經外奇穴,針刺可起到疏通督脈和膀胱經氣血作用,并調節足太陽膀胱經經氣,將此穴作為主穴進行針灸治療,利于調節頸椎病導致的椎動脈血流動力學紊亂,消除腫脹,改善組織缺血缺氧狀態,并起到鎮痛效果。另選擇風池穴、大椎穴、外關穴、合谷穴、后溪穴等針刺治療則可起到改善項部血液循環,消除炎癥等功效,確保緩解或消除神經根受壓狀態。
參考文獻:
[1]?朱立國,唐彬,魏戌,等.神經根型頸椎病動物模型的研究進展及評價[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8,22(35):5700-5705.
[2]?刁永帥,柳源,馮奇,等.中醫整脊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急癥,2018,27(9):1667-1669,1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