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星 周定財
摘要:互聯網自產生以來帶動了各產業的互相融合,在“互聯網+農業”模式下,電商成為了推動農業發展的重要路徑。電商行業在近年的農業發展中展現出了獨特的價值,但也面臨著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發展缺少人力、市場監管不力和運營成本提高的困境,亟待從基礎設施建設、引導人力回流、加強行業自律和完善電商體系上加以思考和調整。
關鍵詞:電商;“互聯網+農業”;發展策略
★基金項目:江蘇省重點序列學科“區域新型城鎮化發展”建設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多維合力機制研究”(編號:2018SJA0950);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地方政府生態協同治理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9XKT785)。
引言
“互聯網+”概念自2015年首次提出以來,在各傳統行業取得了飛速的進展,呈現出了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其激發了傳統行業的經濟活力,為發展、創新提供了更高層次的平臺。農業作為一項傳統行業,在互聯網的介入與推動下,展現出了新的發展活力,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著重指出,要“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1],為農業現代化和“互聯網+農業”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談及“互聯網+”模式就繞不開電商這一產業鏈中的關鍵環節,在“互聯網+農業”模式下,電商是如何發展的,如何發揮價值的,又會面對哪些困境以及如何作出調整,都是電商行業需要進一步思考的。
1、電商在“互聯網+農業”模式下的發展情況與價值
農村電商起步于2009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電商行業在農村得到了發展,阿里集團在全國范圍內發現了3個淘寶村,即網店數量占全村戶數10%以上以及電商行業年度交易額達1000萬以上的村莊。自此開始,農村電商進入了大眾的視野。2015年,“互聯網+”概念的提出以及各項政策的支持,讓電商在農村釋放出了更大的潛力,得到了更為長足的發展。
1.1 電商在“互聯網+農業”模式下的發展情況
隨著“互聯網+農業”模式的提出,中央及各地方政府愈加重視農村電商的發展情勢,著力于將農村電商與農業高度融合,運用電商來解決農民市場信息滯后問題,解決農產品上行渠道受阻問題,以電商行業來帶動脫貧,成功達成了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的目標。據《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7-2018)》數據,2018年上半年,我國農村電商零售額已達 6322.8億元人民幣,占全網零售額的15.5%,增速高于全國水平4.3%。[2]同時,農村電商在“互聯網+農業”模式下正發生著四大轉變,一為從工業品下行到農產品上行的轉變,二為單純交易向綜合服務的轉變,三為從追求經濟效益到注重鄉村生態的轉變,四為從公益扶貧到可持續性扶貧的轉變。農村電商在“互聯網+農業”模式下正邁向著新的發展階段。
1.2 電商在“互聯網+農業”模式下的發展價值
電商在“互聯網+農業”模式下具有獨特的價值,這也是其在農村能夠扎根并長足發展的原因。首先,電商改變了傳統農業的天然缺陷,傳統農業自給自足,具有著封閉性的特點,農戶市場信息滯后,而電商的出現為農民農業生產的供給提供依據,減少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損失,[3]打通了農產品流通,助力了農產品突破市場的瓶頸。其次,電商在“互聯網+農業”模式中縮短了農戶與市場的距離,使得生產者和消費者距離拉近,避免了過多的中間成本,同時有效地減輕了倉庫與物流的壓力。最后,農村電商行業的發展有助于農業形成規模效應,實現農產品的品牌化、地標化。
2、電商在“互聯網+農業”模式下的發展困境
在“互聯網+農業”模式的推廣下,電商雖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也面對著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發展人力不足、市場監管不力、運用成本提高等問題。
2.1 基礎設施薄弱,減緩發展進程
我國農村信息基礎設施長期處在了落后的狀態,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僅有38.4%,仍有待提高。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電商的發展,[4]據調研,多數農村仍處在淘寶服務站的形式,由村口超市或小賣部老板擔任淘寶服務站服務人員來進行電商活動,由于服務利潤的微薄與小賣部老板商人身份的屬性,這種模式必將陷入僵化。因此,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是電商在農村發展的重要根基,也是“互聯網+農業”模式發展的重要條件。而基礎設施的建設常因惡劣的自然條件、地方政府的財政不足或重視程度不夠陷入困境。
2.2 農村空巢嚴重,發展缺少人力
任一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力,近年來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人口流失嚴重,使得農村電商的發展缺失了人力支撐。年輕人不愿回村成為了當前的普遍現象,且有數據表明農村流出人口多為青壯年且受教育水平較高,而留守農村的低教育水平與高齡人口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有限的,對于“互聯網+農業”的認識不足,對于電商更是難以應用。但我們也要認識到農村人口的流失不是短期形成的,其人口流失的原因有二,一為農村長期的經濟落后,二為年輕人思想的轉變。農村長期的經濟落后導致了基礎設施的落后,外出求學的年輕人在回歸農村后往往不再適應于農村的生活狀態,轉而追求城市的公共服務。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也促使城市文明沖擊著農村傳統,農村年輕人的思想發生改變,對于職業農民的認可度下降,紛紛棄農而從事商業、服務業。這一情況使得電商在空巢農村的發展舉步維艱。
2.3 市場監管不力,產品良莠不齊
在電商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農村電商行業往往呈現出經營主體多樣化的復雜狀態,有中介、有農戶家庭、有農村合作社、有電商服務企業等等,品牌與標準都不盡相同,未形成有力品牌與地標效應,各電商經營主體運用壓低價格方式來爭取銷量,市場競爭異常激勵,以次充好現象也時常發生。而農產品存在著分級標準不一、質量監管手段缺失等特征,政府市場監管部門在農村電商的監管上很難做到面面俱到,而電商在這一模式下如何繼續發展壯大就有待深思。
2.4 運營成本提高,體系尚未形成
電子商務其優勢所在就是成本低于傳統經營模式,但近年來各網店經營成本正逐年增加。以天貓平臺為例,其帶“TM”商標的網店需繳納10萬元信用保證金,帶“R”商標的網店需繳納5萬元信用保證金,而專營店則分別要繳納15萬元及10萬元信用保證金。這對于普通農戶來講,將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各電商平臺的廣告推廣費更是逐年增加,這進一步導致了電商運營成本的提高,也致使了很多優質農產品因沒有廣告位而喪失競爭的資格。追究其原因,因是農村電商過于零散,缺少完整體系而造成的。農村電商往往是農戶經營主體,沒有電商服務企業的運營,也缺少線下物流體系的合作,從而農村電商的運營成本往往不菲。
3、電商在“互聯網+農業”模式下的調整策略
面對以上的困境,電商行業應適時作出調整,聯合多方力量,突破發展瓶頸。
3.1 完善基礎設施,夯實發展根基
“互聯網+農業”模式是一項重要的舉措,互聯網實現了農業的創新發展。在基礎設施落后地區,電商行業應密切聯系當地政府,主動加強與當地政府以及農戶的合作,共同完成基礎設施的規劃與建設,在政府的引導下,以多元化投資的方式建設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政府方面,要注重簡政放權,為電商行業提高政策或資金便利,吸引電商行業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電商行業應熟悉政府投資項目的細則與運作流程,并聘請專業人士理性選擇投資;農戶以投資形式進行參與,可獲取一定的政策便利與資金分紅。從而以多元投資模式解決農村基礎設施缺口,使得農村“互聯網+農業”模式進一步普及,農村電商得到更為長遠的發展。
3.2 強化人才培養,引導人力回流
農村電商在空巢農村發展應認識到空巢農村存在著巨大潛力和開發價值,空巢農村多存在著無人耕種的荒地或無意愿繼續耕種的土地,農村電商可制定一套發展規劃,以較低成本承包部分土地,充分發揮農村剩余勞動力并把握市場信息,形成農村土地的規模開發與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對農村勞動力進行新型農業科技與機械的指導與培訓,同時應特別注重幫助外出務工的農村人口返鄉創業或就業,同時給予返鄉人口指導與培訓,以塑造一批青年農場主。此外,還應注重農村人文環境的塑造,電商行業在“互聯網+農業”模式下應注重長效發展,聯合當地政府盡力改造農村人居環境,從而加速人力回流,讓人才安心留鄉。
3.3 構建電商協會,實現行業自律
農村電商經營主體的監管僅依靠市場監管部門是遠遠不夠的,農村電商經營主體的分散性使得市場監管的難度和成本提升。在這一情形下,電商行業協會應是更好的選擇,電商行業協會是農村電商行業生態鏈的紐帶,也是農村電商在“互聯網+農業”模式下持續發展的保證。電商行業協會可制定規范化的制度和組織結構,以此來實現各農村電商經營主體的互助、服務與自律,同時電商協會也是當地政府與農村電商經營主體間溝通的橋梁,有助于當地整合電商資源,有效形成電商產業圈,方便政府為電商行業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與資源保證。
3.4 完善電商體系,塑造品牌效應
“互聯網+農業”模式下,農村電商的進一步發展需構建完整的電商體系,從農產品的生產到農產品的加工、包裝、質檢、銷售、配送、售后,應形成一個完整的電商產業鏈,可創新出“網店+龍頭企業+農戶”的模式,農戶負責農產品的生產,龍頭企業負責農產品的加工、包裝、質檢,而網店則負責農產品銷售和售后服務,在形成一定規模的情況下可進一步發展配送鏈,以降低長期運營的成本。電商應通過龍頭企業形成品牌效應,避免當前農村電商分散經營、品牌繁雜的局面,從而塑造出地標產業,實現“互聯網+農業”模式發展的新高度。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 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EB/OL].[2016-01-28].http://www. moa.gov.cn/ztzl/2016zyyhwj/2016zyyhwj/201601/ t20160129_5002063.htm.
[2] CIECC:2017-2018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EB/OL].[2018-12-10]. http://www.199it.com/archives/805043. html.
[3] 王嘉琪.農村電子商務在鄉村振興的帶動作用[J].電子商務,2020(01):23-24.
[4] 馮天璐.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與分析[J].電子商務,2020(04):11-12.
作者簡介:
孫星,江蘇師范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周定財,江蘇師范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