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丁勝
摘要:江蘇贛榆農村電子商務借助“互聯網+”建設起高效的農產品產銷體系,按照“四個倒逼”工作理念強力推動電商工作。本文簡要剖析贛榆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利用SWOTPEST模型分析齊發展優劣之處,并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希望可以給贛榆農村電商帶來幫助。
關鍵詞:互聯網+;贛榆區;農村電子商務;SWOT-PEST分析
★基金項目:2019年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林業專業合作社發展模式研究——以連云港市贛榆區為例”(項目編號2019NFUSPITP0251)。
引言
“互聯網+”是創新2.0模式下的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于2015年3月在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將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與現代制造業結合,創新出新的發展生態,充分發揮互聯網的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集成作用,特別是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互聯網+農業”目前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新路徑,對于三線城市的縣區農村和西部農村而言,電子商務使得特色產品快速進入銷售網絡并能減少很多中間環節,使得供給和需求的有效性更強,并且提供了就業創業機會。
新常態經濟下,江蘇贛榆農村電子商務緊跟潮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在扶持好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充分發揮電子商務優勢,助理贛榆經濟發展。
1、江蘇贛榆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概述
伴隨著“互聯網+”的概念得到不斷深化,物流與供應鏈技術在城市縣區不斷完善,電子商務的建設成為許多經濟總量相對較小但有特色產品和產業的縣區實現經濟增長和脫貧攻堅的重要著力點。贛榆區位于連云港市,地處江蘇省北大門,是承接齊魯區域的重要腹地,臨近黃海,有天然港口條件,歷年氣候平穩,風調雨順,以平原地為主,漁業為特色。
2018年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全區實現GDP608.26億元,增長4.8%,總量突破600億元。人均GDP達到62775元,增長4.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沿海12縣(市)居第8位,在蘇北21縣(市)居第9位,位次較上年均不變。早在2015年,根據阿里巴巴集團研究院、浙大CARD中國農村電商研究中心統計數據,2014年贛榆農村電商交易額位于全國前20名,主要交易產品為煎餅、海鮮、蝦醬等土特產,海前村由于海產品方面的突出表現被評為省級電子商務示范村,涉及B2B,B2C,C2C多種模式。現代服務業亮點紛呈,創成省電子商務示范鎮1個、示范園區3個、示范村4個,投入使用柘汪e+眾創空間、墩尚泥鰍等13個電商產業園,快遞上行量增長94.4%。鎮村建設特色彰顯。完成14個鎮總規編制,實施新型小城鎮“九個一”工程,并且成立了一批特色小鎮,花卉種植等產品銷量可觀。
2、江蘇贛榆農村電子商務建設模式分析
2.1 強勢發展具有特色的農村電商
許多內陸城市出于增加就業和脫貧攻堅的考慮,其農村電商的發展多少缺乏一定優勢。贛榆區地處黃海海岸,海陸交通便利,經濟基礎在全國范圍內較好,因而有其特有的道路。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十分重視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多次視察、調研相關鄉鎮微企,以優勢產業為突破點,緊抓人才、物流和發展環境等方面,在全市率先創建農業綜合信息平臺,集合了三農資訊發布、農業物聯網、農產品質量責任追溯等七大功能,取得了驚人的成績:比如以沙河和班莊為種植基地,果蔬品相較好的雅仕農場,其產品成為南京青奧會制定蔬菜供應商;以泥鰍為特色的墩尚鎮,建設有國家級出口典型示范區——墩尚泥鰍產業園,海前村成為江蘇省農村電子商務示范村,全村網上銷售額2017年達到2.3億元,此外還有柘汪鎮“柘里拼拼”電商平臺、金山鎮電商中心、厲莊鎮海泰爾防護用品公司、宋莊鎮電子商務孵化中心等建設品牌。
除了發揮好各鄉鎮的優勢外,在政府支持下區里還建立了統一的電商平臺,2018年年底,贛榆電商產品直供店在城區核心地帶正式運營,實現線上線下齊開花,在保持電子商務快速發展下同時保持實體經濟活力。截至2019年1月,贛榆區登記在冊的電商企業有1651家,年度交易額超過30億元人民幣,有9家電商企業年銷售額超過5000萬元人民幣,24家超過1000萬元,61家超過500萬元,223家交易額在100萬元以上。銷售渠道覆蓋國內一線知名平臺,如淘寶、京東、天貓、拼多多等,并且充分利用快手、抖音等自媒體平臺進行推廣。與此同時,全區積極配合電商企業建設特色街、示范園區,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的服務體系,現已建成墩尚鎮年年有魚電商街、贛馬鎮電商一條街、城頭鎮電商一條街。
2.2 贛榆農村電子商務的SWOT-PEST分析
SWOT分析又稱為態勢剖析法,是在環境分析與預測的基礎上,從組織內部的角度分析,對組織或單位的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挑戰(threat)四種因素進行評估,PEST模型分析法是指宏觀環境的分析,即對Political(政治的)、Economical(經濟的)、Social(社會的)、 Technological(技術的)四類宏觀因素進行分析。SWOT-PEST模型即將兩種分析法結合起來進行系統分析,它將兩個模型中的四種因素分別進行對應組合,然后評價這些因素對組織制定以及實施戰略目標的影響,如表1所示。
3、贛榆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癥結所在
3.1 電商專業人才缺乏
首先以2019年贛榆高考情況為例,分析全區的大學入學情況。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2019年贛榆區高考本一線及以上為1735人,全區參加高考約2萬人,本一率為8.68%。在這一千七百人中學習經濟管理相關專業的不足三分之一,而這些畢業生基本都留在長三角地區,幾乎沒有人返回家鄉農村支援電子商務建設。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互聯網戰略思維和懂得經濟管理專業知識的人才成為農村電商的發展瓶頸。從業者大多是農民或是在外務工返鄉的人員,對互聯網的運用不是很了解,缺乏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之贛榆區缺乏鼓勵吸引大學生回鄉就業的政策和號召,盡管有電商平臺和企業,也會由于技術和理念的落后導致發展滯緩。
3.2 規范化生產有待加強
農林牧漁產品普遍在生產規范化標準化方面存在不足,消費者沒有一個標準去評判,因而會影響消費者特別是外地不熟悉情況的消費者,影響產品印象。贛榆區特產海產品、泥鰍以及煎餅,都是屬于易腐易壞產品,鮮活產品的保險冷凍包裝都要按照標準嚴格執行。從事這些產品銷售的漁民缺乏規范意識,沒有樹立大品牌的追求,仍然處于初級階段。
3.3 大品牌建設期望和宣傳力度不強
以海產品為例,海頭鎮大量產出海產品,但多數漁戶是與線下大小餐飲店簽訂供貨協議,即海產品上岸后直接由大小餐飲店接貨領走,這種情況是大多數。漁民僅僅是為了快速出貨,這些產品標準化程度不高,從業者沒有建立起大品牌的長遠打算。而且當地的特色產品基本信息,許多信息連本地人都缺乏足夠的認知,因為從業者對特色產品的宣傳力度過小,很少在一些權威媒體或是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自媒體上宣傳,因此知名度有限,以致近兩年農村電商發展出現滯緩的趨勢。
3.4 互聯網技術應用充分度不高
贛榆區為農村電商建立了平臺和網站,但是特色沒有很好突出,農民知識水平也有限也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設備和技術,信息技術作為農業經紀人的信息傳達和收集作用發揮程度有限。
4、贛榆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建議
4.1 提高專業人才參與率
人才問題靠的是“開源”和“提質”,內部培養和外部吸引相結合,即一方面要積極出臺相關政策,吸納有知識有文化的城鄉青年、村鎮干部和大學生積極投身參與到農村電商發展中來,給返鄉從事農村電商的人員給予住房、社會保障、家屬就業和子女入學等方面的待遇和補貼。另一方面,對現有從業者要成立專門的機構或協會,定期安排人員集中外出學習開拓視野,與國內電商巨頭合作開發培訓平臺,設立一定的扶持資金,增強從業者的緊迫感和危機感。
4.2 完善生產標準化體系建設
農業和漁業產品是贛榆農村電子商務銷售的主要產品,比如生鮮海貨、紫菜加工和特色果蔬,附帶有花卉、種植和苗圃等其他行業產品。為了更好地打開網絡銷售之路,農特產品應當進行QS質量認證、地理標志認證和綠色認證,主管部門如農委、商務局、發改委、經信局、市場監管局和旅游局等應當主動對接農村電商從業者,協商制定標準化體系并且嚴格監督執行,將質量監督建立起常態化制度化體系,成立電商企業紅黑榜,獎懲分明。
4.3 創新生產銷售方式,實現個性宣傳
特色的農村電商首先應該在本行政區內基本上實現人人知曉的效果,才能更好的向外推廣,人民群眾的力量是巨大的。本地人對當地特色電商產品的熟悉程度達到很高程度后會主動對外宣傳推銷,這一點不容忽視。許多縣區的農村電商只注重對外營銷,忽略了本地市場,這種做法應當得到改變。在本地可以開展許多活動,比如在中心商業區開展普及宣傳,在鄉鎮舉辦相關文藝演出,政府部門可以帶頭在官方媒體上進行推廣,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積極宣傳,當地居民主動接受有關信息。以人民群眾的力量開拓市場和銷路。
其次是對外宣傳,要主動依托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及快手、抖音等自媒體,對贛榆特色農村電商進行專項推廣,逐步擴大知名度。當然在全力宣傳的同時更要注意確保質量的可靠性。
4.4 強化培育優勢品牌
大品牌和知名度將是增加交易額和推動農村電商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應當充分發揮贛榆區的自然優勢,對有特色和優勢的新鮮果蔬、苗圃花卉、墩尚泥鰍、海頭生鮮、厲莊櫻桃、夾谷山茶葉等產品壯大其品牌規模。建立起銷售網絡和質量追溯制度,確保農產品健康可靠,在區域內實現較高的知名度。
5、結論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贛榆區農村電子商務仍然有較長的路要走。這需要政府、企業、從業農民以及眾多個人的共同努力。贛榆區有著良好的自然條件,應對順應時代潮流,積極改革創新,認真反思長處與不足,解決實際問題,變通發展模式,全力推動地區經濟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努力使贛榆農村電商成為全國知名,江蘇一流。
參考文獻
[1] 連云港市人民政府.2018年贛榆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lyg.gov.cn/zglygzfmhwz/tjgb/ content/fc913750-6d27-4ae9-bbc3-b2015523970d. html,2019-09-09.
[2] 連云港市人民政府.贛榆:電商產業發展成效顯著[EB/OL]. http://www.lyg.gov.cn/zglygzfmhwz/xqdt/content/0b37ac34-5784-4a56-82c5-bc4ecd24f065.htm, 2019-09-09.
[3] 陳耀龍.互聯網+背景下桂陽縣農村電商發展研究[J].電子商務, 2019(07):42-43.
[4] 魏延安.農村電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7:36-38.
[5] 何倩,楊加猛.生鮮產品網購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南京市消費者調查[J].電子商務,2018(12):24-26.
[6] 楊加猛,張智光.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共生模式研究[J].電子商務, 2014(02):15-16.
[7] 劉靜嫻,沈文星.農產品電商發展問題及模式改進對策[J].現代經濟探討,2016(07):38-41.
[8] 劉靜嫻,沈文星.共建共治視角下農村電商發展模式研究[J].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19):100-103.
[9] 童國平,李紹君,陳巖.基于案例分析的農村貧困地區電子商務發展策略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34):22-24.
作者簡介:
王宇,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校生,研究方向:農林經濟管理;
通訊作者:丁勝,博士,南京林業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林業經濟管理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