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源
2016年11月,教育部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此后“研學旅行”逐漸在國內興起,各地教育機構、學校陸續開展研學旅行工作。但是,由于部分學校未能厘清其內涵及方式,研學旅行往往流于表面,不是與春游、秋游等混為一談,就是單純地組織學生外出旅游。這樣的研學旅行,是“行而不學,學而不研”,形式單一、內容單薄,無法達成研學的預期目標。
研學旅行是一種新興的學習方式,目的是讓學生跳出書本、走出校園,到社會中實踐,到自然中觀察,以增廣見聞,培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研學旅行的關鍵在于“行”“學”“研”:行是有目的的行,即在出行之前擬定學習的主題,圍繞主題選擇出行目的地、出行方式、游覽對象;學是在“行”中學,即讓學生記錄、學習旅行過程中所見的種種知識;研是有深度的研,即在學習主題的統領下,學生對旅行中學到的知識進行整理、分析、研究,從而走向深度學習。
研學旅行作為一種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形式,要使其有效開展,課程化是有效的途徑。所謂課程化,就是將研學旅行作為一門課程來實施,明確研學的目標、內容、方式以及評價手段,并將各學科的學習有效統整到研學這一框架中。
實現研學旅行課程化的第一步,是選擇合適的路線。學校的地理位置、基礎條件不同,研學旅行的路線也應有所不同。因此,學校在開展研學旅行之前,要選擇合適的路線。首先各學校要充分研究本校所在縣內、市內、省內的自然和文化資源,然后結合學校、學生家庭的實際情況,由學校和家庭共同商討,按照小學階段就近安排、初中階段市內安排、高中階段省內安排的原則,精心制訂研學旅行路線。
實現研學旅行課程化的第二步,是明確研學目標以及研學內容。研學旅行不能與普通旅行混為一談,它要有明確的學習內容和研學目標,這樣學生才能在旅行的過程中“行有所學,學有所得”。如何確定研學旅行的內容和目標?首先,要確定研學旅行的主題,學校可根據本校的育人理念、目標以及近期發展計劃,針對每一學段、每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和學習任務等,設定每一次研學旅行的主題。其次,在明確主題的基礎上,選擇與主題相符的旅行目的地,擬定各年級統一的學習任務,再組織學生對旅行目的地進行學習、了解。最后,根據對旅行目的地的了解和年級學習任務,學生分組擬定本組的學習點。通常,在設計研學目標和任務時,各學校要切實結合本校的校情、生情,并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的自然、文化資源。如農村學生家庭條件普遍較差,難以承受遠行費用。那么,農村中小學校就可以以當地的自然、文化資源為研學對象,適當縮小研學對象的范圍,安排合適的研學時間和路線;而城市學校,則可以根據研學目標設計多種研學路線,如省內路線、省外路線甚至是國外路線,由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自主選擇路線,這樣能夠豐富研學旅行的內容。
實現研學旅行課程化的第三步,是開展行前培訓。行前培訓的目的,是讓師生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研究方法,同時增強師生的安全意識和提高師生的自救能力。所以,開展行前培訓是研學旅行必不可少的一環。要做好行前培訓,學校可與校外活動機構合作,或邀請專業人士如警察、醫生、文化研究員等,到校給師生進行防騙防盜、意外救護、文化研究等專業培訓,為師生研學旅行保駕護航。
實現研學旅行課程化的第四步,是做好評價工作。評價,是針對學生研學過程的所學所得進行反饋和點評,并以此為據及時調整研學旅行的目標、內容和方式。評價的方式是多樣的,目前比較流行的有PPT演示、攝影比賽、征文比賽、情景劇表演等。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為不同學校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學校可根據本校學生的特點,采用一種或多種評價方式,對學生的研學過程進行深入分析、總結,確保研學旅行的有效性、可持續性。
當前,研學旅行不僅為廣大師生、家長接受,也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重視,各地教育管理部門紛紛出臺相應的研學旅行管理條例,研學旅行逐漸向“深水區”邁進。在此背景下,各地學校應該不斷深化研學旅行的內涵,讓研學旅行向系統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使研學旅行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