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巧用校園文化豐富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創設校園環境,提升語文素養;依托校園文化活動,充實語文課堂;結合校本課程,開發語文資源。
【關鍵詞】校園文化 語文教學 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5-0089-02
校園文化是多元立體的文化體系,包含價值觀念、教育教研、實踐活動、校園環境等多項內容。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為語文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源,有助于語文課堂的拓展,而語文教學也成為豐富校園文化、突出校園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徑。將校園文化建設與語文教學相結合,使二者相互促進,能為新時代開展素質教育創造良好條件。
一、創設校園環境,提升語文素養
優美的校園環境是校園文化的無聲向導。校園四季風景,操場上生機勃勃的畫面,以及校園里體現本校文化特色的建筑,都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啟迪。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筆者結合部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環境保護”這個專題,開展“芬芳校園溫馨提示語創作大賽”,讓學生充分發揮語文的工具性特點,進行頭腦風暴,設計系列生動有趣又貼近生活的提示語。學生設計了多條充滿人情味的提示語,如“小草在休息,腳步放輕,聲音放低,不要喧嘩”“小腳不亂跑,小草微微笑”“關好水龍頭,別讓我一直流淚”“廢物扔進我的嘴巴里,我的‘大肚能容一切”……筆者通過該活動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并讓他們深刻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
班級板報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版式、書寫、布局等方面,都與語文教學有著密切的關系。筆者組建板報小組,讓學生討論班級板報的內容及創意,結合語文教學活動更新板報內容。譬如在教學“四季美景”單元的過程中,筆者組織學生嘗試寫關于四季美景的小詩,用詩意的語言表達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在板報設計中,讓學生開辟“四季美景”專欄,展示學生的優秀作品,這樣的形式不但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相互交流的積極性,而且能將校園文化引入語文課堂,并作為語文教學實踐的延伸。學生自主設計、創作的板報也會成為校園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我校重視美化校園環境,植樹栽花,設置各種校園景觀,為學生寫作提供觀察的對象。在作文教學中,筆者在課前布置學生仔細觀察校園一處景物的特點,并親自帶領學生走一走校園,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作文素材。這樣操作既培養了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也讓學生學習到了采集寫作素材、選擇材料的方法,使學生在動筆之前做到胸有成竹、言之有物。一堂課下來,學生興致盎然,他們在領略校園美景的同時,將文章寫得更加具體、形象。
在全新的教學理念下,語文教學不再局限于現有的教材內容,學生的語文實踐也不再局限于課堂上。以多姿多彩的校園環境為載體,能夠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這一點有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積極性,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和校園文化的感召力,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二、依托校園文化活動,充實語文課堂
校園文化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教師要善于從校園文化活動中尋找語文教學契機,將其轉化為語文教學的一部分。在這樣的教學形式下,校園文化能夠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語文活動過程也是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兩者密切結合,共同為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服務。
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例如,在與我校文化品牌活動相結合的“閱讀表演秀”活動中,學生通過演、說、唱、跳、寫等多種形式展示經典閱讀篇目。該活動充分挖掘和發揮了學生的天賦,給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有的班級通過開展故事會的形式,讓學生介紹從課外閱讀到的精彩內容,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有的班級通過師生共讀一本好書,并將故事內容以舞臺劇的形式演繹出來,深化閱讀理解,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有的班級組織學生編輯手抄報,鍛煉了學生編輯、選材的能力,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這些活動的開展既提升了學生表演、語言表達、寫作、閱讀積累的能力,又豐富了校園文化的內涵。
又如,我校圍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如“我和我的祖國”征文比賽等,這些活動本身就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筆者結合校園文化活動要求,為學生布置相應的語文實踐任務。比如利用班會開展“講紅色故事,傳承紅色精神”活動,將班會開成“紅色故事會”,讓學生得到紅色精神的感染和熏陶。而在“跟著習爺爺學用典”經典誦讀比賽活動中,筆者利用晨讀組織誦讀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誦讀,誦讀篇目由教師、學生共同選出,這樣的形式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學生積累了豐富的愛國活動素材,這樣再寫“我和我的祖國”征文,就會有真情實感的抒發,而不只是空洞的抒情或議論。由此可見,將校園文化活動融于語文教學中,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參與積極性,營造濃厚的語文學習氛圍,提高學生語文知識運用能力。
三、結合校本課程,開發語文資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語文教學同樣要與時俱進,緊扣課改精神,注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要創新教學方式、優化教學結構,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的積極性。基于此,教師要更多地尋找兩者的融合契機,將校園文化作為語文教學的延伸,這樣才能形成互促、共進的良好局面。
校本課程的開發促進校園文化的發展。我校開展的“尋美邕城”研學課程將語文學科融入其中,引領學生密切關注生活,實現語文與生活的溝通。如部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第一單元中的口語交際《我們與環境》這一課正好可以與“玩轉那考河”研學課程相結合。那考河曾是一條水質很差的“納污河”,經過城市治理“舊貌換新顏”,與本課的環境保護主題相契合。且那考河與我校距離不遠,十分便于學生開展研學調查活動。學生采取實地調查、現場采訪的形式,對那考河濕地公園的改造負責單位——南寧北排水環境發展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進行訪談,并對在周邊散步的老人進行采訪,通過對他們的訪問了解到這條河之前由于受到工廠廢水和生活污水的雙重污染,水質變得越來越差,夏天甚至會發出惡臭味,附近的居民都不敢打開窗戶通風,經過治理后,現在河水重新變得清澈,難聞的氣味也消失了,周邊的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好了。訪談、調查活動提高了學生對周邊生態環境的認識,激發了學生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活動結束后,學生還完成了制訂“那考河文明公約”和撰寫“那考河水質研究報告”等實踐作業。筆者借助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有目的地進行觀察與分析,在實踐體驗中拉近語文與生活的關系,同時自主開發和利用與之相關的語文課程資源,從而提升學生學語文和用語文的能力。
校園文化和語文教學關系密切,將校園文化融于語文教學中,能夠構建豐富多元的語文實踐活動形式,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吸引學生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感受校園文化的魅力,實現學習與實踐的深度融合,從而使語文教學更具個性,強化校園文化的感染力,讓校園文化成為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載體。
【參考文獻】
[1]郝秀麗.讓語文教學助力校園文化建設[J].中華少年,2019(13)
[2]鄺小捷.語文教學助推校園文化建設[J].文教資料,2019(5)
[3]王平春,宋連萍.語文:校園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因素[J].考試周刊,2017(30)
[4]袁愛華.校園文化對拓展語文教育資源的影響[J].考試周刊,2009(33)
作者簡介:王亮偉(1988— ),女,廣西南寧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文學學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育。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