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綺嫻
摘 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是高等教育院校的重要任務,其滿足大學生自我發展的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立足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開展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利用多種方式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以期讓學生成為全面發展型人才,提升高校思政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大學生素質;培養途徑
我國已然進入到知識經濟時代,當今時代是人才之間的競爭,同時也是創新能力的競爭。各國建設和發展中均十分重視培養創新型人才,為促進我國經濟與科技的發展,高等教育體系中也十分重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而思政課在培養學生創新素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大學思政教育實踐課程也需要做到深化改革,在思政教育實踐課程改革中,要求教師采取有效措施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一、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意義
(一)順應現代教育理論要求
現代教育理念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以期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在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應積極轉變以往理論教學為主,課外實踐為輔的教學模式,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準確而深刻地理解理論知識,另一方面也要在日常學習和實踐中利用理論指導實踐。如在學習“誠信”的相關內容后,學生要在日常生活中始終堅持誠實守信的原則,杜絕作弊的行為。思政實踐教學中能夠有效協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不足,并在學習專業知識后形成正確的三觀。
(二)增強學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政課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其中的知識也會影響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和個人發展。例如在學習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時,教師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當前的就業形式,樹立正確的擇業和就業觀念,之后結合自身的興趣、實際情況,自主決定就業或創業。思政課實踐教學中,教師還要準確把握學生關注的熱點,要求學生全面客觀地看待、分析和解決問題,并以此為基礎作出最佳選擇,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思政課
傳統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更加重視理論教學,這使得學生無法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實踐教學改革的背景下,在課堂教學中,可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實踐活動,這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大門,在更加真實且復雜的社會環境下開展實習,進而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能夠豐富學生的體驗,引導學生利用現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充分發揮出教學理論的積極作用。這樣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也能夠更好地融入課堂,提高教學效率。
二、創新素質培養背景下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途徑
創新素質主要由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構成,創新能力充分展現了學生的創新素質。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主體的經驗對創新能力具有決定性作用。在高校思政理論課程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立足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大力改革教學模式,以全新的形式開展思政教學。
(一)立足激發創新主體意識,以性別教育實現思政課程實踐教學改革
創新主體的意識是創新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充分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創新之中,方可推動創新活動的順利開展。性別教育著重普及不同性別的社會要求、社會角色和性別優勢,這有利于學生正確看待自己。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過程中積極開展性別教育能夠有效增強主體意識和觀念,有利于深化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對于女生可布置“我眼中的最美女性”等專題討論,也可組織開展現代有關“現代女性氣質”主題的辯論賽,以此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搜集、比較、點評和概括,在一系列的實踐中獲得性別認同,增強女性的主體意識,積極投身創新活動。對于男大學生也可舉辦此類活動,在性別認同的基礎上,增強學生的創新主體意識。
(二)培養創新思維,吸收同伴智慧創新教學
創新思維指導創新活動,創新思維需要突破以往的思維模式,在教學活動中需采取發散性思維、逆向思維和求異思維等多種思維方式和方法。思政課實踐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結合當前實際合理設計教學任務,從多個角度改變學生固有的思維模式,進而增強學生的創新思維。站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的角度,教師可高度結合第三章的教學內容,組織開展“我的人生”為主題的征文比賽。學生能夠在了解其他同學思想理念的基礎上,反思自己的生活,進而及時轉變以往的舊觀念和舊思想。在第一張緒論的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參與設計大賽,這樣在思考未來發展道路的同時,也可創新思維模式?;蛘呋诘赖屡c法律教學組織學生參與“我所理解的道德”辯論賽,以不同的視角來解讀社會現象和熱點,引導學生就社會責任感深入思考,進而達到創新學生道德法律思維的目的。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驅動任務改革實踐教學
創新能力對創新活動的最終效果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創新能力主要涵蓋應變能力、合作能力、整合能力、分析能力、想象力、自學能力等。思政課實踐教學中,教師需建立任務驅動課堂,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之后采取靈活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教學中可為學生布置“我愛我家鄉”等主題任務,要求同學擔任導游,規劃旅游線路,為同學介紹家鄉的著名景點和地域特色?;蛘咭部刹贾帽局苡性捳f任務,邀請同學擔任主持人、節目策劃和編輯撰稿等職務。又或者教師還可在教育教學中依據學生的專業和特點布置針對性的學習任務。如針對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可為其布置設計中國風的服飾;針對多媒體與網絡制作專業的學生,則可鼓勵其制作大學生道德法律宣傳網站,設置網站編程、美工和設計等多種職務。上述實踐教學活動一方面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思政課堂,另一方面也可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增強學生自身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改革成效
(一)追隨時代發展腳步,充分體現時代性
高校思政課程教學內容需結合時代發展不斷變化,充分體現了思政課程的時效性。大學生對新鮮事物十分好奇,如今互聯網技術在社會生活中廣泛應用,并為學生深度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再者,大學生在校園內生活的時間較長,社會閱歷明顯不足,辨別能力較弱,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從而阻礙大學生的個人發展。對此,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需不斷深化改革,在課堂中滲透大學生關注的實際問題,增強大學生的分辨能力,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結合學生的專業特色,充分體現個性化特征
在思政實踐教學中,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且組織不同的課外實踐活動,這能夠實現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全面結合,建立起思政理論學習的第二課堂,切實深化學生的思想意識。例如在酒店管理和電子商務等服務類專業的思政教學中,教師可采取有效措施增強學生的服務意識和服務理念,使其以客戶的視角來看待問題,提高自身服務品質,更加積極主動地轉換自己的角色,為客戶提供更加貼心和完善的服務;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則需要具備較強的合作能力。因此,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及能力,在合作中順利完成任務。個性化的思政課堂教學能夠完善學生的專業技能,全面展現出思政課程的深刻價值。
(三)積極創新教學內容,打造新穎的教學模式
思政課程教學若僅關注教材的內容,則會削弱教學的實用性。思政教學中,若依然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則無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此,教師需不斷嘗試思政教學的改革,在創新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密切教材中的重難點與時事政治之間的聯系。比如,就業問題成為當前學生關注的焦點,教師應在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提前理解專業發展前景,并在課外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此時新穎的教學模式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
四、結語
綜上,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中,應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以此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可塑之材。為此,教師在教學中需不斷改革以往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善學生的綜合素養,以高水平的思政課程深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并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愛君,牛茂今,王宏偉,程俊力.培養與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素質[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73-74.
[2]陳燕玉,周曉彬.創業教育視域下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8):31-33.
[3]賴云莉,付美艷.淺談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7(30):76-77.
[4]張明平.思想政治教育應承擔起培養大學生創新素質的作用[J].職業圈,2007(19):130-131.
[5]趙薇.談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6(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