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毅
摘 要:隨著我國持續深入的改革開放,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社會文化逐漸呈現多元化,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教育受到全社會高度的重視。建構及完善課程思政的教學開展,培養當代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四個自信”,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情操、文化素養及綜合素質,對大學生的職業發展將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開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時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課程思政”就是在大學教育、教學中政治思想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依托和借助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課、通識課等課程而開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學、教育實踐活動。“課程思政”是發揮各門學科課程的育人功能;是發揮教師學科課程教學的育人責任;是挖掘智育、體育、美育各學科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是正確樹立大學生的科學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是提高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培養正確的政治思想和良好的社會德育意識。
一、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
“課程思政”是2014年出現的概念,是為了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并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更是明確提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其方式是開發利用相關各學科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以充分發揮所有各門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的完善和經濟的飛速發展,如今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出現不均衡的狀態。所以我們對“課程思政”的涵義、理念及問題與對策,要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課程思政”是各高校教育、教學的基礎,也是提高政治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和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上是一致的,學校以教書育人為根本,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本質要求。“立德樹人”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教育事業的核心,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貫穿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發展新局面。
二、課程思政課的重要性
當今的世界競爭日益激烈,各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加之資本主義國家采取西化政策,企圖通過文化侵略的手段來侵蝕我國青少年的思想,阻礙我國的發展。因此大學課程思政課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課程思政,可以進一步理解為依托、借助于專業課、通識課等而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或者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專業課、通識課的教育實踐活動。通過歷史課程思政,在提高學生對歷史的知識學習和認識的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把學生培養成能夠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與政治覺悟,能夠知法、懂法、用法,成為“法制中國”的高素質建設者。
課程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它不僅在學科德育工作中,還在整個高校德育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學生在大學時期樹立正確的三觀非常重要,能夠鍛煉自己的意志,促進個人全面發展,增加個人魅力,能夠明白社會的需要,承擔自己的責任,為社會主義的發展和國家的進步做出貢獻。在歷史思政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進一步在國家的發展和個人的前途上思考人生,培養具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中國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三、課程思政課的開展
在教學全過程中,將課程思政貫穿于整個教育體系,建構有力、有效、協同的課程思政教育格局。結合相關專業課程中的人文科學部分,提煉國家精神、民族性格、社會文化等思想、歷史、政治元素,培養學生在專業方面的榮譽感、職業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從教學內容上進一步整合和凝練本專業課程中的育人資源,尋求相關專業知識與思政德育方面的知識相結合,從教學的組織形式、課堂的管理形式,確保學生的專業培養和道德培養目標相得益彰。
(一)備課環節
教學活動是以教學的目標為導向,而備課是教學的過程的重要階段,是整個教學環節的基礎,也是決定整個教學的關鍵因素,要緊密結合實際教材的內容,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因材施教,科學地、準確地延伸課程思政內容。在融入課程思政課過程中,課程思政融入的具體內容、融入的時間、融入的結合點等,必須始終圍繞教學目標的實現而進行,以便在完成教學實效的同時,提高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效果,達到課程思政教學的
目標。
(二)教學環節
首先要抓好課堂教學環節,課堂教學具有專業性、先導性、基礎性,所以能更好融入思政的內容,要講深講透,要根據教學的具體目標、學生的特點,選擇有針對性地融入的內容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忌泛泛而談,這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同時在理論講解的基礎上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教學環節相結合,如社會調查,師生對話,專題研究;觀看錄像,閱讀原著,課堂討論;辯論,寫讀書心得,觀看錄像;自主學習部分章節,社會熱點問題調查;事件分析,寫讀書筆記等。這樣更能增進學生之間的理解、鼓勵、認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課堂教學奠定良好的環境和基礎。
(三)教學設計
科學選定教學內容后,則要思考如何更好的引入新內容、以何種內容和情境來呈現,選擇何種的教學媒體、運用何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如何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等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這樣才能奠定課程思政課的教學基礎。
四、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高校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育人資源,文化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在校園內部構建思政教育氛圍,對大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具有潛移默化的引領作用,打造符合時代精神和社會發展的校園文化體系,滿足當代大學生探究欲,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四個自信”。首先,高校在建構思政教育系統中,要積極舉辦各種富有教育性、思想性以及趣味性的校園活動,采取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將思想政治教育導入專題講座、課堂討論、學術講座、學術報告、演講中。同時,加強民族傳統文化的校園建設,增強課程思政的感染力,強化教學效果,在宣傳欄、走廊、教室、食堂、宿舍等,張貼名人、名言,綜合利用圖片、視頻、動漫、音樂、警句、書法語錄、詩詞歌賦等,使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學習過程中,也能通過視覺、聽覺綜合提高自我的思想意識、法律意識、道德意識和價值理念,從而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和責任意識,遠離不良誘惑。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對課程思政課的重視程度,將個人的人格魅力和修養作為素質培養的核心目標,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五、教師隊伍
著力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教師本身應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結合社會熱點來施教。同時要求教師具有較豐富的教學經驗、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質,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審美標準,通過教師自身的素養,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影響學生,從而提升大學生個人的人文素質、認知水平和審美判斷能力。
總之,課程思政對大學生具有思想引領和素質提升的作用,尤其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社會文化呈現多元化,信息技術和網絡文化也給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價值理念帶來巨大的沖擊。在此背景下,高校需要認識到思政教育的價值和作用,對教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抓住建構思政教育系統的著力點,將思政教育滲透和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方式,為學生創設優質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和成長環境,為我國輸送更多的現代化、高素質人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陳小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5,17(6):52-56.
[2]習靜.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領導科學,2019(7):封2.
[3]吳昊,朱明倫.基于易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融合的實踐與展望[J].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60-64.
[4]程為民,熊建生.當代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狀況分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6(4):68-71.
[5]李國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4(7):65-69.
[6]謝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J].文教資料,2016(2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