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鑫
摘 要:職院語文雖占有重要地位,卻十分尷尬,如何讓師生雙贏?順應就業開發校本教材,不失為一種探索。本文分析了當下職院語文教材存在的問題、編寫校本教材的價值及開發校本教材遵循的原則。
關鍵詞:就業;職業院校語文課程;校本教材開發
自2003年國家明確提出職業教育發展要以就業為導向起,職院課程無論是文化課還是專業課都必須圍繞這一前提開展。語文是文化課中的基礎科目,大多數師生熱情不高,學生基礎較差,而用人單位對學生的標準卻在提高,打開新路徑順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是每一位有責任心的語文教師都必須思考的問題。開發有針對性、實用性的校本教材十分必要。
一、當下職院語文教材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篇目受普通高中影響較大
多數職院語文的教學目標依舊沿用普高教學目標,選擇篇章的標準與普高無二,注重訓練應試技巧,追求教材編寫的完整性和教學系統的連貫性。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高中)全套必修課有80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職語文》(基礎模塊)有48課,對比可知,篇目選擇完全一致的現代文和文言文各6篇,詩歌5篇,這表明盡管中職與普高語文教學目標不一樣,但篇目選擇上還是受普高的影響。
(二)難度過高,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需要
職院學生的課程有基礎課和文化課兩部分,大部分學生畢業后直接走上工作崗位,不再繼續深造,語文課程的學習時間通常是一年,一學期是16到18個教學周,一周4課時,全年100多個課時,想要系統學習語文課程,對普高的學生來說尚且有難度,更不用說程度較差的職院學生。職院學生對接就業市場,需要掌握的應用文寫作和口語表達能力,卻是每個章節特定人文主題后的拓展選修訓練,人為割裂了學習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關系,無法配合專業課教學。
(三)教材不夠規范,脫離學生實際
教材對語文學科的影響很大,文本分析在語文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教材的優劣對教學效果有很大影響,雖然有統一的國家級編寫教材,但在實際教學中,每個教學部門對語文學科的功能認識和學科定位有差異,選用的教材也各不相同,有的注重提升學生文學素養,選擇文學作品較多的教材;有的則重視應用文寫作或普通話訓練,整個學期就針對專項訓練,教材所選篇目脫離學生當下的生活背景,學生厭學情緒較重。
二、職院編寫語文校本教材的價值
(一)是改變語文學科尷尬地位的需要
只有立足就業,從就業崗位分析入手,擯棄只注重知識傳授忽視知識應用的做法,順應勞動力市場對就業者語文能力水平的需求標準、人才素質結構要求和職業情感的目標取向,語文學科的尷尬地位才會扭轉。要改變這一現象,開發語文校本教材不失為一種探索。何為校本教材?校本教材主要是學校在落實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標準的前提下,為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根據科學的教育評估,利用本校、本地域的優勢教育資源開發出具有鮮明特色的課程或教材體系[1]。只有開發語文校本教材,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科職業特色,語文的價值才會被重視。
(二)是適應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對象和主體。職院學生以就業為本位,只有根據學生的現實需要進行課程設置,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育部《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中明確指出中職學生要具有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比較熟練的職業技能,這一培養目標再次強調了中職語文并不是職業教學的附屬品,而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設置教學任務,體現學科職業特色,綜合考慮學生就業適應能力與職業生涯發展的可持續性,為培養合格的中職學生添磚助力。
(三)是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教育與人生的關系有三種:一是以教育認識自己;二是以教育革新自己;三是以教育養成自己[2]。教育者要從受教育者的需要入手,并引導其發現改變的契機,最終在生命中彰顯成長的意義。優秀的教材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能激勵學生不斷探索。校本教材結合了社會的發展、學生的需求、教學中的反饋,增強了教育教學的時代感,求知與求美的欲望在學生身上被激發,專業能力與人文素養兼備的人才能夠被培養,從而順應社會經濟發展及用人單位的具體需求。
三、職院語文校本教材編寫應遵循的原則
(一)立足就業,從實用出發,調整口語交際與應用寫作的教學比例
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溝通最基本的方式莫過于聽和說,中職生走上社會,步入工作崗位,口語表達與簡單的應用文寫作不可避免,聽說能力的掌握將有利于其在工作中進行思想交流。大多數中職學生中考語文不及格,課堂教學中通常是教師唱獨角戲,學生很少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姑且不論有深度有思想的寫作和流暢連貫的口語表達,單是日常生活中常遇見的通知、啟事、條文等應用文寫作就非常犯難,更有甚者,一些學生連基本的漢字拼音與書寫都會問題百出。
對此,在語文教材的選擇上,職院不能一味追求系統與完整,更要結合學生的就業需要。一方面,學生走出校園前,需要進行畢業答辯,參加招聘會等,聽說能力很重要;另一方面,學生參加工作后,人際溝通、能力提升、工作開展等對表達和寫作的要求更高。因此語文教材必須在側重口語交際和應用文寫作的前提下,兼顧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教材編寫中,口語交際要在講好普通話的基本要求下,適當增加即興表達、自我介紹、會議主持、求職面試等的教學比例,為就業打基礎;在應用文寫作中,要強化訓練簡歷寫作、公文寫作等,為就業做準備。
(二)適當增加專業文本閱讀,提升學生對專業課程的人文理解,為職業服務
語文是文化基礎課,根據學生的長遠發展,應與專業和就業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使其成為社會需要的應用技能型人才。在教學內容選擇上,要適當增加專業文本閱讀,既符合職院語文閱讀的實用性要求,又有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加深對專業課程的人文理解,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激發學習熱情,綜合提升學生適應社會、保持個性發展的職業能力和應對職場變化的能力。比如:可以從報紙、雜志、書籍、網站等渠道摘取適合學生閱讀的章節、時文作為閱讀材料,增強學生的專業認知,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三)根據專業性質和企業對該專業學生能力的要求,多元有針對性地開發語文校本教材
美國教育家布盧姆強調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達到的目標是什么[3]。每個人的智力水平和學習方法不一樣,每一所職院開設的專業也有差異。學生多是基于自己的個性特征、興趣愛好、家庭背景、知識儲備與認知等多方面來選擇專業,盡管個體有差異,但專業共性也會讓學生有一些共同點,因此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同時,分專業開發教材更有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例如:汽車、機械專業的學生動手能力和空間感較強,會計、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在內省力上更有優勢,幼教專業學生在肢體動作、音樂節奏上更勝一籌,計算機專業學生的邏輯思維較其他專業更重要。根據不同專業特點開發教材,設計教學內容,更有利于語文課程與專業課程有效融合。
職院學習立足于就業,從企業需求來編寫教材是重要的參考指標。比如,文秘、傳媒等專業對學生文字表達能力的要求較高,因此要在國家統一教材的基礎上,加大校本教材的難度、深度與廣度,讓學生的職業化、專業化程度得以提升;對銷售、外貿、企劃、管理等專業的學生來說,其工作后不免要寫一些工作匯報與總結,因此校本教材要具有思想性、趣味性、知識性;對會計、計算機、數控模具專業的學生來說,其工作中用到語文能力的地方相對較少,因此要在難度上多加控制,能夠完成簡單的語言表達就可以了。
(四)借助比賽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有計劃有目標地參加與語文學科相關的比賽,將比賽中的訓練與教學相結合,挖掘課本之外豐富新鮮實用的教學資源,不僅充實教學內容,也是有效的實踐活動平臺。比如:通過中華傳統文化、文明風采、職業技能等比賽,開發配套的訓練資源,直接鍛練學生的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通過多元開發比賽資源,間接挖掘適合語文教學的元素。在參賽的過程中,學生的語文知識運用能力會得到訓練,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也會隨之增強。
四、結語
在職業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職院語文應充分考慮當下學生的學業水平、心理需求和就業需求,從校情和學情出發,順應時代發展,大膽推行語文教學改革,有針對性地開發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容的校本教材,這樣語文的學科價值才會被人重視,才會突破傳統的語文教學桎梏,真正回歸學生,為學生服務。
參考文獻:
[1]許世華,曹軍,譚會恒.關于校本教材建設的幾點思考[J].高教論壇,2012(3):49-51.
[2]葉圣陶.生活教育:葉圣陶隨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82.
[3]劉顯國.說課藝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