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峰
摘要:基于新時代的背景之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正在扎實穩步推進。尤其是生活水平的提升,為群眾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群眾文化和其他的文化類型相比,具有獨特的教育性和靈活性,其能夠有效促進社會活動和文化價值的進一步統一。本文就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展開解讀。
關鍵詞:群眾文化;社會功能;文化價值
群眾文化作為我國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其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針對群眾文化及其所附帶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進行研究,對于我國的繁榮發展以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具有現實意義。
一、群眾文化的概念
群眾文化的概念主要是指人們在工作之外的一種業余的文化精神活動,也可以間接稱之為娛樂和休閑的社會活動[1]。在社會發展中,群眾文化所涵蓋的領域是十分廣泛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前的群眾文化逐漸演變為政府為主導,群眾積極參與的一項公共性文化活動。因此,群眾文化具備了較強的社會功能。與此同時,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群眾文化的形式也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其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缺一不可的部分,更是體現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實情的一種表現。群眾文化具有自身特性,其不管在什么時期和地方,都有相應的群眾文化形成,因此其是任何文化都不能取代的。
二、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
(一)娛樂功能
群眾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娛樂功能是其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一項社會功能。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們判斷社會發展狀況的關鍵指標就是群眾的娛樂文化建設情況?;隈R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精神文明上的好壞與否,決定了該地區的群眾生活實際情況。特別是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頻率逐漸減少,再加上電子產品的飛速發展,使得大部分的人都沉迷在網絡世界中,長此以往,還使得社會性質出現大幅度的衰退。而群眾文化就在這個背景下為廣大群眾的互動和娛樂提供了平臺和機會,人們在活動過程中不僅能夠加強溝通交流,互相分享彼此的精神感受,更能相互了解,相互協作,營造良好的社交環境,在充足的文化氛圍下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得到精神和心靈的放松,平衡群體差異性帶來的沖突。
(二)團結功能
群眾文化的活動開展主要是以群體為基礎,共同構建文化活動,因此群眾文化在社會凝聚力上具有顯著的優勢。當下,人們處于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每天各種各樣的信息來自四面八方,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到外界眾多信息,這種現象也使得群眾的獨立性空間更大,凝聚性減小,從而對社會尊崇的和諧統一原則有很大的威脅。因此,群眾文化在此階段就起到一個團隊潤滑劑的作用,其不僅能夠為廣大群眾提供參與活動的平臺,還能夠從群眾可以接受的活動點切入,開發人們的思想,促進群眾參與團隊活動,一起參與到融合性更強的精神空間中,不僅團結了人民,還加強了群眾的社會的認同感,推動了社會建設[2]。
(三)遺產保護功能
群眾文化除了特有的符號象征功能以外,還具有遺產保護功能。一般情況下,遺產被劃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群眾活動在實施的過程中,能夠從多個方面向大家傳遞文化遺產的保護思想,不斷強化人們保護意識,明確作為一個公民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并能夠在實際生活中,從多方面保護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我國文化建設的持續化發展。
(四)自我實現功能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將人的需求歸納為不同階段,其中,愛和尊重作為最高層次的需要,其也是自我實現的重要表達。群眾文化具備通俗性和趣味性,其對于群眾的要求門檻不高,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獲得情操的陶冶,還能夠挑戰自己。與此同時,大部分的群眾活動都是不受約束的,沒有專業的評委來評價,而是群眾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和興趣愛好,參與其中,獲得身心的愉悅享受。還有個別老年人在參與群眾活動時,可以借助其來實現自己青年時代的夢想,針對自己的遺憾可以從中得以實現。通過一系列的群眾文化活動,不僅彌補了年輕時候的遺憾,還能夠滿足自己的夢想和追求,不斷肯定自我,提升自信。
(五)展現社會形象功能
群眾文化體現了一個城市獨有的特色,其不僅能夠將城市的優良形象有效的展現出來,還是該城市發展水平的重要象征。加強群眾文化的建設,能夠將當地民族的文化和風俗習慣融入其中,還能夠結合現代化事物,將城市的文化傳播出去,讓外界的人們更好的了解該城市,將該城市的民俗文化、風俗、特色,展示給外界,也提升了我國社會形象水平。
三、群眾文化的文化價值
(一)發展文化產業
各個地區都富有自身獨特的文化風俗,例如江西景德鎮的陶瓷文化,四川成都的火鍋文化,北京的京劇文化等,不同的文化衍生出了不同的文化產業,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產業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當地的經濟水平。因此要想進一步推動市場發展,逐漸讓這些文化走向世界,就必須要將這些文化類型有機整合起來,將其和其他領域相融合,成為獨特的優勢,才能夠最大限度的將文化傳承弘揚,幫助當地群眾實現互利共贏。而文化產業和群眾文化作為兩個相互連接的環節,文化產業要想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必然離不開群眾,群眾是產業效益的來源和根本,因此就必須要認識到群眾文化和文化產業之間的重要聯系,并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文化傳承,真正做到讓文化產業和經濟發展合二為一,使得二者能夠進一步嵌合相容,實現互利共贏[3]。
(二)促進精英文化
群眾文化對于經營文化的發展具有制約和促進作用,其必須要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并結合精英文化的特點,將其合理的融合。精英文化來源于群眾文化,也依賴群眾文化,其發展還必須要建立在群眾文化之上。精英文化的主體就是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個人素質十分優秀的少數群體,而他們也來自于群眾之中。加強群眾文化整體水平提升,就能夠直接提升精英文化的質量和數量,起到良性循環的效果,二者都能獲得適合自身的發展,對于社會的建設也能夠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帶動社會文化
社會文化的傳播對于國家發展及面向世界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需要人們的個人意識和政治思想都形成統一,其基礎就在于群眾文化。群眾文化具有主導性的作用,是社會文化的支撐根據,更是社會文化的重要擴散途徑,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群眾文化的優質提升能夠帶動社會文化的發展,而社會文化也能夠反之影響群眾文化,也是這一因素,使得群眾文化具備了其他文化無法替代的文化傳播價值。因此加強群眾文化的建設,能夠進一步宣傳和發揚社會思想,使得群眾的意識形態得到充分提升和展現。
(四)傳承民間文化
群眾文化包含了大量的民間文化,如戲劇、舞蹈、書法等等,都是群眾文化中常見的活動,作為我國特有的民間文化形式,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推進,外來文化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國民間文化。然而青年一代對于民間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只有一定數量的中老年人用自己的行為方式還在傳承民間文化。再加上我國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通過群眾文化的形式,才能夠得到綿延不絕的傳承。因此加強群眾文化,能夠有效地保留民間文化,促進民間文化更好的傳承,在原有的現狀下,得到更多的推廣和弘揚。
結語:我國社會在其發展的歷程中,需要大量的群眾文化來推進,群眾文化的整體質量提升,不僅能夠強化廣大群眾的文化意識,讓各行各業感受到群眾文化帶來的益處,還能夠不斷豐富我國文化內涵,將我國建設成為文化強國。群眾文化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核心,我們要加強對群眾文化的研究和創新,才能夠使得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的優勢展現出來,最終持續推動我國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孔雷.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淺析[J].才智,2020(11):239.
[2]張金亮.關于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及文化價值探討[J].大眾文藝,2019(13):11-12.
[3]沈承晉.和諧社會構建背景下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研究[J].黃河之聲,2019(0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