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婷 范士龍
摘?要:現今新課改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根本目標,然而小學生卻依然存在學業(yè)負擔過重的問題。2013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小學生減負十條規(guī)定》(征求意見稿),在“小學不留書面形式家庭作業(yè)”“一至三年級不舉行任何形式的統(tǒng)一考試”等幾條規(guī)定引起廣泛爭議的同時,也意味著小學生將迎來新一輪的“減負”熱潮。文章將在新課程視域下探究造成負擔過重的社會成因、學校成因、教師成因和家長成因,并在社會、學校、教師、家長四個方面對其進行對策探究。
關鍵詞:新課程;縱向流動;素質教育
一、 “減負”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近幾年來,過重的負擔已經嚴重影響了部分孩子的健康成長,雖然各中小學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也為學生“減負”而采取了一系列相應措施,但收效甚微。首先,從心理方面來看,由于學校是一個大環(huán)境,學習競爭、學生相處、畢業(yè)升學必不可少,對學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經歷和考驗,但是如果對于出現問題的學生引導不當,對學生來說會對自己的學校生活帶來困擾,因此心理方面會出現變化,焦慮和憂郁的產生,厭學情緒和逆反心理的出現,從而引發(fā)長期的學習心理失衡,更有甚者引發(fā)一系列惡性事件,造成嚴重社會問題,最終害人害己。其次,從生理方面來看,由于社會和升學的壓力影響,在校學生的學習時間不斷延長、作業(yè)量日益繁多,因此學生會想方設法縮短自己的自由支配時間為代價來完成學習任務,例如正常的睡眠休息時間、娛樂運動時間。因此學生生理負擔日益加重,長此以往,導致學生營養(yǎng)不良、缺乏睡眠,學習效率降低,并且會引發(fā)不同程度的生理疾病,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再次,從素質教育方面來看,對于課本中的“死知識”就是單純地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去記住的東西,對于此類知識的掌握和記憶、學生機械化記憶方法用時過長過多,占用了學生自由創(chuàng)造和自由活動的時間。以上三個方面緊密聯系,密切相關,所以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心理負擔和學習負擔問題已經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二、 小學生負擔的成因分析
(一)社會成因
教育是社會縱向流動的主要通道,也是改變自身階級的基本通道。所謂的縱向流通和改變階級其本質就是社會競爭,正如學者顧明遠提到,當前國內中小學生學業(yè)負擔較重的死結“并非是教育機構打上的,而是當前社會各種矛盾共同作用的結果,整體上而言就是當前社會競爭在教育領域中的集中展現”。課業(yè)取得的成績被當作是衡量個人能力的標桿,成績好,便是能力高,也就會在社會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激烈的升學和就業(yè)競爭、社會選拔評價制度、社會價值學習觀、教育投入與需求的失衡等使得學生負擔過重。而小學時期作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強制時期,具有基礎性的作用,自然也不可避免地承擔著這份負擔。
(二)學校成因
從西周及其以前的成均之學和虞庠之學到私學官學再到如今的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學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機構,承擔著來自政府、社會和家長的三重壓力,在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使得教師和家長往往只注重學生的成績,以此為唯一標準評價學生的努力和付出,同時也以此作為評價學校和教師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雖然小學尚未存在嚴酷的升學壓力,但學校為獲得較高的認可度,加大教學力度,給學生造成了無形的壓力。新課改雖然強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但以成績作為衡量標準的形式并未發(fā)生改變。
(三)教師成因
教師作為教學目標的忠實踐行者,自始至終都擔負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使命,同時社會各界也對教師給予培育祖國花朵此類高級目標,教師擔任崇高的責任,也會對學生給予更高層次的要求,新課改對教師的使命有了重新的定義,更多地強調合作引導,而不僅僅只是傳道授業(yè)的角色。但是個別教師的教育理念未能與時俱進,由于教師個人教學水平和素養(yǎng)的缺乏而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和一系列學生問題等。當然,教師的位置處境也很尷尬,可以說想給學生減負的是教師,因為教師了解學生的負擔很重。不想減負的也是教師,多重壓力在教師身上體現,教師有為國家和家庭培育未來希望的責任,又要承擔家長寄予的重托和學校升學目標的實現。因此教師在留給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時非常糾結,學生成績直接成了導火索,一旦出現較大浮動,家長的埋怨、學校的責罰都會直接影響到教師以后的職稱評定和工資級別。
三、 “減負增效”的對策建議
(一)政府加大執(zhí)行力度
從1964年毛澤東主席提出學生課程砍掉一半的建議到2018年12月28日教育部牽頭九部門印發(fā)中小學《減負三十條》,歷時將近半個世紀,減負問題依然處在教育領域前沿,由此可知減負的執(zhí)行成效并不高。政府應完善小學生減負政策的頂層設計,提出具體的可執(zhí)行的減負手段,使教育部下屬的教育部門有據可依,同時適當放權,允許教育部門根據當地的情況適時進行調整,以使得減負政策能夠落到實處。例如,四川省就曾發(fā)布《四川省教育廳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根據本省的自身情況對減負政策進行了調整,具有更強的針對性。此外,教育部門應對教師進行職前職中培訓,使即將入職的教師及在職教師對于減負政策有較為充分的了解。正如斯騰豪斯(Stenhouse)所說,“沒有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就沒有課程的發(fā)展”。如果沒有教師的減負意識,減負就不能落在實處。
(二)學校加緊落實政策
雖然各地都根據教育部的“減負”精神相應地出臺了一些強制性的“減負”規(guī)定,但是這些規(guī)定、措施到了下面落實時,大都成了表面文章。這些規(guī)定、措施的出臺從制度層面上給予了一定的保障,但真正落實的情況卻令人擔憂,因為在某些層面上這與學校的教學目標和任務有悖,因此學校對于此類政策的執(zhí)行力略差。再加之一些檢查領導循規(guī)蹈矩,以檢查匯報主要檢查方式,對于相關制度和政策落實的情況有所失察,則政策的完全落實很難進行。所以給學生“減負”,并不是喊喊口號,做表面文章,應上下一心,加大對文件的落實,執(zhí)行政府的政策。在必要時,應制定硬性規(guī)定,強制執(zhí)行,確保這些“減負”文件真正落到實處。對于教育部門發(fā)布的減負文件,學校部門應提高其執(zhí)行力,加緊落實,不能讓減負成為表面工程。其次學校應在本身權利的基礎上進行元治理,學校應改變其評價方式,選擇多元化的評價手段,學校首先應該意識到:成績不應該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這才能與我國所提出的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理念不謀而合。再者還應更多地采取發(fā)展性評價,而不能多采取總結性評價。應引導教師更多地關注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形成的能力,而非關注在學習階段末所形成的學習結果。
(三)教師方式轉變
對于教師來說首先應具有減負的自知之明,針對自己所掌控的課堂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減負策略,而不能僅以講授通識課程為主,課上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而不能僅停留在淺層學習,課后作業(yè)應以創(chuàng)新性布置為主要方式,所謂的“減負”是在課業(yè)量不變的情況下,提高學習效率,相對設置更多的有效作業(yè),并不是縮減學生課業(yè)和簡單的作業(yè)堆積,應以質為主而非以量取勝,切實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方針。同時就要求給教師“加負”。減負是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而“加負”對教師的要求則是通過不斷提升自身道德修養(yǎng)和變通教育方式從而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教育水平的提高和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fā)揮使學生感覺到輕松的課堂氣氛也能達到甚至超越機械模式的效果。
(四)家長觀念轉變
中國家長思想中普遍存在對子女期望過高的問題,都期望將子女培養(yǎng)成固定的人才模樣,這與國外的教育理念大相徑庭,國外是以培養(yǎng)重視人文精神、擅長獨立思考和質疑精神的合格公民為教育理念。對于家長們來說,孩子們睡眠不足,作業(yè)做到很晚,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是家長更加矛盾的是如果自己的孩子這個時候不努力就輸在了起跑線上,何況現在的起跑線越來越早,甚至已經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家長的本心是孩子的健康成長,可是家長如果從現實出發(fā),在辛苦的學習和燦爛的未來之間考慮,大多數家長不得已做出艱難的“理性”的“增負”選擇。這樣的“囚徒困境”能真實反映家長的心理,這也是減負工作所面臨的現實難題。現階段為小學生減負就是要轉變家長觀念,并非只成績優(yōu)秀這一條道路,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子女,并不是強迫,而是要因材施教,根據其樂趣選擇自己的道路。小學階段正是玩心重,探索世界的階段,家長強迫式的教學往往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結果。
參考文獻:
[1]王迪.小學生學業(yè)負擔的成因分析:以Y市小學生為例[D].河北:淮北師范大學,2017:32-33.
[2]田雪.論小學階段減負政策的公平補償[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9(7):89.
[3]馬婷.小學生學業(yè)負擔來源、影響及減負對策分析[J].考試研究,2019(6):17.
[4]羅菊.基于課堂教學過程優(yōu)化的中小學生減負路徑[J].課程教學研究,2016(8):30.
作者簡介:
郭婷婷,范士龍,吉林市長春市,吉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