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娜
摘要:隨著我國進入"互聯網+"時代,電子信息產業已經融入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與電子信息專業相關聯的各類人才成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與電子信息專業相關聯的各類人才培養不僅僅是電子信息專業專家型人才培養,更多是符合時勢需求的多元化創新型人才培養。此文章對當下與電子信息專業相關聯的各類人才教育的近況進行了闡述,發現了與電子信息專業相關聯的各類人才培養方面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有效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7-000-01
“互聯網+”時代,我國信息產業迅猛發展。電子信息專業是當今引領技術發展的風向標,人才緊缺,市場需求量大,可供選擇的就業崗位多,受到學生喜愛,成為時下學生選擇的熱門專業。“互聯網+”促使經濟協同發展,各行業的發展都需要踴躍了解、擁抱互聯網。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市場需求大,人才缺口大,高校著力教育與電子信息專業相關聯的各類人才有助于減緩社會人才供需矛盾。
一、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
電子信息專業融合了理科和工科的學科特點,屬于一類交叉學科,不僅需要學生具備豐富的理工類知識庫,同時還需要經常動手設計、連接電路,對動手能力要求比較高。畢業后通常可以向軟件和硬件兩個方向發展。“互聯網+”時代,電子信息產業走在社會發展的最前列,一方面提升著原有的一些傳統領域的效率,另一方面在垂直領域催生出一些新的業態去展開更大的創新。對電子信息專業人才的訴求也會越來越高,促使高校更加重視發展多元化電子信息專業人才。
二、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的一些問題
1.課程設置方面
1.1課程設置偏科
同樣是信息專業,不同高校具有不同特色。有的高校重視理論基礎,在教學計劃上安排了較全面且具有一定深度的課程,學生自身掌握的職業要求方面的知識非常豐富,但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手能力較差。有的高校重視實踐能力,以學生就業為教學目標,實踐課程相對較多,與相關企業也有一定接觸,培養的學生往往能快速上手一些較基本的課題,但由于理論功底不牢固,缺少融會貫通、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1.2課程設置落后
中國未來正在走向經濟與信息互惠互利、創新發展的新道路。近年來,電子信息領域的新技術、新理論快速發展,層出不窮。作為信息技術人才培養高地的一些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的更新較慢,整體落后于電子信息領域的研究進展,甚至不能滿足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需求。
2.教學模式方面
2.1學生創新能力不足
有創新才有創業,有創業社會才能進步,國家才能發展。高校學生應該成為創新主力軍。然而大部分高校的課程教學以教師為主,學生被動學習,導致學生沒有主動思考的習慣,缺少自主探索的意識,以致離校以后自主學習能力差。
2.2與崗位結合少
大部分高校對信息專業學生的培養都是在校內完成,理論課程學習與實踐的結合不夠科學。一些高校的實踐課程僅僅是在實驗室的模擬環境中完成,有的甚至連模擬環境也沒有。缺少與國內處于電子信息應用產業前沿的企業的接觸。最終導致培養的學生就業之后的適應期較長,在引領行業發展方面作用不明顯。
3.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的有效舉措
3.1互聯網+專業設置
基于互聯網技術對電子信息產業帶來的深刻影響,高校要及時轉變思路,調整自己的專業設置,通過開設新專業領域和研究方向,緊跟行業發展需求,拓展相關專業領域的教學。高校要充分考慮產業新發展對工作能力提出的新需求,開辦UI高級設計師、建筑表現、電子商務、視覺傳達藝術設計師、軟件開發高級工程師、高級網絡營銷師等新專業。在專業課程設置時,既要考慮技術創新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又要認識到動手能力與學生職業道路息息相關,要平衡好兩者間的關系。在評估崗位需求時,可以通過對自身和行業內信息安全崗位能力的大數據分析,在對崗位需求進行分類的基礎上,構建出崗位模型能力圖譜,打通人才培養從能力培訓到推薦就業等全鏈路[1]。
3.2互聯網+校企合作平臺
高校電子信息專業教育要培養適應產業升級的技術人才,離不開到企業去實習、實訓,甚至需要企業直接參與到院校的教育教學中來,將“校企合作、產教結合”作為電子信息專業教育的辦學模式[2]。構建校企合作平臺,可以匯聚優質教學資源,構建行業企業協同創新在線教育聯盟,通過“互聯網+”開展在線教學和管理,讓企業參與到學生培養過程,讓學生參與到企業生產過程。借助互聯網信息范圍廣、瀏覽量大的優勢,為學生就業與實訓實習、技能培訓與求學創業、企業招聘與項目合作、人才培養與成果轉化、院校招聘與資源分享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讓學生、企業和院校全面接入互聯網,拓寬彼此發展渠道。此舉旨在緊貼行業痛點,深度融合校企優勢,鍛造信息安全人才培養新途徑[3]。
3.3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
首先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可以結合高校培養目標和專業特點,開展崗位需求相關課題,以學生為主體,以較強趣味性引導學生走近專業,調動學生創新創業積極性。其次打造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沃土。電子信息領域比較依賴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培養必須有相應培養機制,高校與企業共建共享。另外,構建課程教育體系和崗位能力培養體系。課程教育體系要結合行業現實發展,積極參考企業行業專家的意見,開設貼近崗位需求、彰顯教育特色、有益創新創業的專業課程群,實現學生創新能力輸入。實踐能力培養體系要聯合社會資源和高校資源,構建教學教育基地和創新創業基地,達到崗位練兵,學用結合的目的,實現學生創新能力輸出。
結語
只有人才供給跟上了,未來互聯網信息技術產業才可以更好地發展。近幾年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都已成為國家戰略,互聯網電子信息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高校在培養信息技術專業學生時需要在課程設置、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展開創新發展,才能順應時代發展,為國家輸送合格的電子信息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樊琦,基于“互聯網+”背景下國際商務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改革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37).
[2]潘修強,潘益婷,金慧峰.一種“互聯網+”背景下的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計算機教育,2017(5).
[3]司玉娟,潘欣欣,王瑤等.電子信息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探索[J].高教學刊,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