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芳 夏慶
摘要:本文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原理來分析用戶信息需求的心理規律和行為規律,參考互聯網+環境下用戶的信息需求特點,同時對城市記憶檔案的信息需求特點進行研究,從資源來源、資源內容、資源形式及資源展示方式等維度深入研究互聯網+環境下城市記憶構建對城市記憶檔案信息資源的需求。
關鍵詞:城市記憶;信息需求;檔案資源;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G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7-00-02
我國于2002年,在青島市率先開展城市記憶工程,將記憶的視角轉向城市,繼記憶青島發展之后,北京、重慶、武漢、長沙等城市也相繼開展,城市記憶工程在全國火熱地開展。但城市記憶工程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且多注重于城市面貌和城市歷史變遷,對城市記憶檔案的信息需求研究內容較少。加之互聯網+環境的提出,社會各行業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和互聯網平臺相互融合,城市記憶的發展與傳統相比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因此,研究互聯網+環境下城市記憶檔案信息需求,有利于提高公眾的關注度和參與度,為城市記憶檔案資源建設的發展提供方向,也將推動檔案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一、互聯網+環境下信息需求與城市記憶檔案資源建設的
關系
1.互聯網+的核心——關注用戶需求
互聯網+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利用信息通信技術與互聯網平臺,在于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與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而城市記憶工程面向的對象是社會公眾,公眾的滿意度是判斷成功與否的重要衡量指標,這與互聯網+的核心之一—關注用戶需求是十分相似
的[1]。自1969年互聯網產生,已有接近50年的發展歷史了,根據2018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公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數量達到7.72億,而且仍在保持平穩增長。網絡媒體、搜索引擎、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即時通信等等,都說明了互聯網已經滲透了現代生活的各方各面,與各個行業緊密結合。
在互聯網+環境中,強調極致的用戶體驗,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各行各業的用戶成為了這場供需關系中的主導者。互聯網+環境下的城市記憶檔案信息資源建設也是一樣,需要深入調查分析用戶對檔案信息資源來源、內容、形式和展現方式的偏好,滿足用戶需求[2]。
2.信息需求是城市記憶檔案資源建設的基礎
信息需求是指用戶對信息內容和信息載體的一種期待狀態,只有產生了信息需求,才有為滿足信息需求而產生的信息服務。在互聯網+環境下,各個行業對信息的需求、交流、傳遞方式產生了巨大的變革,如零售行業、服務行業、交通運輸業等等。報紙、雜志的網絡化、數據化和終端化,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人們獲取信息的能力增強,同時也不再滿足于僅僅從報紙、雜志上獲取的信息,在這種需求下,信息交流平臺的得以產生,比如QQ、微博、微信。又比如人們對網速的追求,從2G網絡、3G網絡、4G網絡甚至不久后的5G網絡。正是由于人們對目前的不滿足,不斷地產生需求,催生了互聯網時代的來臨。
城市記憶工程1.0中,由于對理論準備不足、參與合作機構較少、除了歷史記憶和文化記憶以外,還有大量屬于“城市記憶”的檔案資源信息沒有納入其中、滲透程度不夠。這些缺點無法滿足人們對于“城市記憶”的信息需求,因此提出了“城市記憶工程2.0”的概念,針對用戶對城市記憶的檔案信息需求要素,豐富城市記憶檔案信息資源,進一步加強城市記憶檔案資源建設[3]。
3.城市記憶檔案資源建設應圍繞公眾的信息需求展開
公眾是城市記憶的構建者和使用者。城市記憶工程建設需要的大量檔案信息資源須由公眾提供。如1999年馮驥才先生發起的“搶救天津老街”為主題的系列文化保護活動,馮驥才先生意識到天津老舊建筑正在逐漸消失的迫切性,組織了大量歷史、建筑、考古學者對天津進行考察,同時有多名攝影師參與記錄,最終出版了大型歷史文化圖冊《天津老房子·小洋樓風情》《天津老房子·舊城遺韻》《天津老房子·東西南北》,為天津市“城市記憶工程”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城市記憶工程”僅靠單獨的檔案部門是無法完成資源庫的建設。只有從公眾信息需求出發,才能引起公眾的關注,提高公眾的參與度,獲取更多的檔案資源,做到整合“公眾記憶”的城市記憶。
城市記憶最終建設成果的使用者也是社會公眾。資源的內容、形式、和展現方式等等都決定著公眾的可接受度,是否達到了“城市記憶工程”的預期目的,如是否引起了公眾的共鳴、是否喚起了公眾對于城市的歸屬感、是否促進了城市的人文發展……
除此之外,公眾的信息需求能為檔案資源建設提供方向,包括資源來源、資源內容、資源形式、資源展示方式等等,這些都需要公眾的信息需求作為支撐。
二、互聯網+環境下城市記憶檔案信息需求的特點
1.城市記憶檔案信息用戶的多元化
在互聯網+環境下,由于各個行業與互聯網相互結合,因此各行各業的人員都是城市記憶的檔案信息用戶。信息用戶不再受時間、空間、地域的限制,城市記憶檔案信息資源不再僅僅是服務于本地居民,只要是能通過網絡進行訪問的任何一個用戶,都是城市記憶檔案信息服務的對象,即互聯網用戶就是城市記憶的信息用戶。
2.城市記憶檔案信息類型與載體的全方位和多層次
在互聯網+環境下,各行各業與互聯網相結合,城市檔案信息資源不再僅僅服務于檔案、歷史方向,也漸漸地開始與其他方向融合,如城市的市政規劃,商業地產投資、文旅行業的服務與發展等等。
城市檔案信息資源的形式也更加多樣化,信息類型從文字轉向視頻、音頻、圖片等多種形式。如最初的城市記憶檔案信息只是簡單的照片和視頻,發展到如今種類越加豐富,一張記錄城市歷史的報紙、一份社會公眾關于城市的對話記錄,甚至是一塊城市的磚頭都有可能是城市記憶檔案資源。與此同時,信息載體從單一的紙質載體轉向電子載體,如手機、電腦、平板……互聯網+環境下網絡交流通訊平臺,都是載體的一部分。
3.城市記憶檔案信息內容的專深化
互聯網+環境下,不僅僅是信息用戶脫離空間限制,城市記憶檔案信息資源自身也脫離了地域限制和行業限制,各個行業在互聯網+環境下開放性和自由性,城市檔案資源信息的發布缺少管理和控制,網絡上的許多信息資源并沒有經過詳細的審核。雖然通過網絡可以訪問到的城市檔案信息資源是相當豐富的,但是同時也帶來了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隨著資源總量的增加,垃圾資源也會隨之增多。造成互聯網環境下城市記憶檔案信息十分繁雜、混亂,質量參差不齊。以南京的梧桐樹舉例,網絡上關于南京種植法國梧桐的來源眾說紛紜,一傳是宋美齡因為特別喜歡法國梧桐,蔣介石特意從法國引進梧桐種植;二傳是由一名傳教士從法國引進,當時的南京市市長為迎接孫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而種植;還有一個版本是孫中山認為法國梧桐象征著三民主義,所以宣揚種植。用戶在網絡環境下搜索南京市這一城市歷史時檢索出眾多的信息會給用戶選擇帶來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用戶就需要對城市記憶檔案信息資源進行甄別篩選,排除垃圾信息,獲取有用信息,這就要求信息資源的內容更加專業化,否則可能會被誤認為垃圾信息被淘汰。而且由于資源總量巨大,網絡檢索的進化,“專業型”用戶開始增多,他們是帶著目的性檢索城市檔案信息資源,需要的信息內容程度較深,信息的范圍廣度更大,城市記憶檔案信息資源想要脫穎而出被用戶利用,專業必須要深化到一定程度,獲得用戶的認可。
4.城市記憶檔案信息需求更新的快速化
由于網絡信息組織、傳遞、交流方式的變革,尤其是在互聯網+環境下,各行業的信息呈現出高速度、大范圍、高效化等特點。互聯網環境下的即時通信以及各種社交平臺,促使城市檔案信息更新快速度,信息時效性日益增強,用戶需要即時抓取資源信息,否則信息的真實性就會大打折扣。比如某處發生地震,公眾通過網絡可以立即了解相關信息,這些都是因為地震部門在第一時間對震源地帶、震源深度等信息進行分析,并且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進行傳播,比如中國地震局官網。在信息時效性增強的同時,用戶對城市記憶檔案信息資源更新速度的要求也在大幅度提升,信息的生命周期大大縮短。在互聯網+環境中,公眾足不出戶就可以得知各行各業相關信息,對城市檔案信息資源的要求也是如此,通過一定途徑,就能快速了解最新的城市信息資訊。
5.獲取城市記憶檔案信息手段的自助化
傳統手段獲取城市檔案信息受到時間和空間的極大限制,用戶多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實地翻閱查找,在互聯網尚不發達的以前,查詢一個城市的地方史志,需要專程前去檔案館,還需要一系列復雜煩瑣的查閱手續,除了檔案館收藏的城市記憶檔案以外,用戶很少能夠系統地了解一個地方的城市記憶。但是在豐富的網絡資源庫和先進的搜索引擎的支持下 ,用戶只需要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通過網絡平臺,就可以獲得任何自己想要的檔案信息。
三、互聯網+環境下城市記憶檔案信息需求的影響因素分析
在互聯網+環境下,用戶對于城市記憶檔案的信息需求會受到一系列的現實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響,其中現實因素主要取決于社會目前的客觀環境。
1.現實因素
第一,用戶自身的主觀因素。城市記憶檔案信息資源在網絡上雖然具有共享性,但是受制于用戶自身各方面的因素,如語言水平、搜索技巧、收入狀況等,并不能準確獲取所需要的信息。《網絡環境下用戶信息需求趨勢、障礙與對策》一文中寫道“因特網上的信息資源多為用英文發表, 其中 80 %的節點位于英語國家, 網上中文信息還不足全部信息總量的 1‰”。大部分人受制于英語水平,不能較好地獲取國外的檔案資源。比如國內用戶想要了解查詢國外的一些城市記憶信息資源,由于個人英語水平的局限,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國外的城市檔案信息資源。同時,網絡信息的檢索方式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部分用戶在檢索城市記憶檔案信息時只是簡單地輸入文字進行搜索,缺乏信息檢索的基本知識,無論是查準率還是查全率都受到了一定影響。在收入水平上,由于某些專業的資源庫網站是采用會員制度和付費下載,比如國內的CNKI、國外的SCI,雖然數據庫的內容更加全面、完善、專業、系統,但是部分人由于收入原因無法獲取這些資料。
第二,網絡環境的客觀因素。我國互聯網整體水平雖然進步較快,但是在檔案信息網絡化上與美國、德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依舊有一定的差距。因為技術原因部分城市記憶檔案信息還未電子化,因此也談不上資源共享,加上各地城市記憶資源庫建設水平差距較大,總體而言,東部發達地區如上海、杭州等地的建設水平要高于西部如蘭州、拉薩等地方,因此在用戶在東部發達地區對城市記憶檔案信息的利用程度遠遠高于西部地區[9]。
首先,這需要政府部門、檔案部門對城市記憶工程建設的大力支持,包括檔案信息資源網絡化、豐富化、專業化等等。其次,要轉變服務理念,從供給導向到需求導向,保證及時滿足用戶需求。
2.心理因素
用戶在收到現實因素影響的同時,也會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國內學者利用各種需求理論對用戶的城市記憶檔案信息需求進行分析,最常見的如馬斯洛需求原理。
馬斯洛需求原理強調人的需求是分為五個層次的,而且五個層次是逐漸遞增的,低一級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成為動力,一旦需求滿足后就需要讓位于更高級的需求,而此時高一級的需求又會成為激勵自我的動力。公眾既是城市記憶檔案信息資源的享受者,又是建設者,從本質而言,建設城市記憶檔案信息資源庫也是為了滿足公眾的需求,因此馬斯洛需求原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用于分析用戶的城市記憶檔案信息需求[11]。馬斯洛需求原理的第三層強調人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城市記憶工程建設的目的之一就是喚起人們的城市歸屬感。馬克思認為人的根本屬性在于其“社會屬性”,脫離了“社會屬性”,人就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城市記憶是指在社會歷史中各種與城市有關的人類活動的總和,記錄了人們在城市歷史活動中的一種狀態。對城市記憶的發掘和檔案信息資源庫的建設有利于人們找到城市歸屬管,建設人文化的城市[12]。
結語
城市記憶工程建設是一項社會性的工程,因此需要社會公眾的高度參與,檔案部門作為社會記憶的媒介,需要關注社會公眾對于城市記憶的檔案信息需求,分析社會公眾的信息需求特點和影響因素,做到以需求為中心,才能更好地建設城市記憶檔案信息資源庫,拉近了人與城市的關系,推動城市人文建設,促進檔案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翠.網絡環境下基于用戶需求的檔案信息服務探究[J].黑龍江檔案,2017(05):95.
[2]周林興,仲雪珊.以公眾需求為導向的檔案信息資源規劃探討[J].檔案學通訊,2012(05):45-48.
[3]趙生輝,朱學芳.“城市記憶工程2.0”理論與實踐初探[J].圖書情報知識,2014(05):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