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雨 王玉偉
摘要:疫情防控期間,在線網課、線上辦公、網上購物、遠程醫療、云監工、云旅游等熱詞著實火了一把,而這些都離不開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的支撐。我國的傳統經濟發展在此次疫情中受到了較大的沖擊,而數字經濟在應對疫情中卻逆勢上揚,表現出了強大的活力。在“后疫情時代”,我國的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如何?本文基于國家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背景,結合我國數字經濟在疫情影響下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研究分析。
關鍵詞:數字經濟;產業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
疫情在全國人民的齊心協力下,已得到了有效控制,也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社會生產帶來了較大沖擊。在“后疫情時代”,疫情所產生的影響也將持續一段時間。從短期來看,疫情給我國的傳統經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尤其第三產業遭受重挫,數字經濟也無法獨善其身;但從長期來看,數字技術在此次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表現出色,展現出了數字經濟的強大生命力和極具可塑性,并對傳統經濟的數字化改造產生“倒逼促進”效應。所以,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使其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是消除此次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途徑。
首先簡要分析疫情對我國數字經濟的短期和長期影響。
從短期來看,數字經濟遭受較大沖擊。1.很多受直接影響的數字經濟行業受挫,例如共享出行、共享住宿等行業停業,具有人員聚集或近距離接觸特征的數碼產品零售、線下電子娛樂等全部取消。2.疫情影響了部分傳統企業向數字化轉型的投資。延期復工導致許多企業利潤下降,資金緊張的前提下,進行數字技術創新和改造的投入,在短期內必將下降。3.影響數字經濟企業直接融資和數字經濟企業的證券市場融資。
但從長期來看,數字經濟將迎來快速發展。1.數字經濟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和革新。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也已成為國家重大戰略部署,主要包括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七大領域。2.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部分數字經濟行業的發展。如淘寶、京東、蘇寧、拼多多等電子商務及其物流供應鏈,在疫情期間保障了人們的基本生活物資供應,網絡游戲、抖音視頻、斗魚直播等為人們的日常娛樂提供了平臺,釘釘等協作平臺為企業員工在家遠程辦公或會議提供了平臺。3.無論是“健康碼”還是“云監工”的出現,數字技術既提高了政府規劃的實際效果,讓政府公共服務更加精準、方便,有效地提高了政府治理效率,也為政府接受公眾監管提供了有效手段。政府的數字化治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將開啟數字經濟投資新方向。
其次,數字技術在此次疫情中表現亮眼。
1.數字內容、電子商務等行業,很好地保障了疫情期間人們的基本生活和娛樂活動。
2.大數據企業為疫情分析提供數據收集和分析,移動互聯網企業開發了疫情監控和信息發布平臺、供需對接平臺等。同時,人工智能應用在抗疫一線,有效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降低了疫情擴散的概率,發揮了巨大作用,這也進一步推動了人工智能和無人技術的成熟和現實應用。
3.經過疫情期間的消費習慣培養,人們更加傾向于不存在接觸的在線消費方式。在線購物、在線教育、在線娛樂等行業得到較快發展,產生了許多新的就業機會,可以一定程度上吸收因疫情而失業的人員,緩解社會上的就業壓力,推動經濟更快復蘇。
4.疫情也導致了一些新的商業模式和就業形式的出現。比如共享員工,在疫情緊張期間,餐飲行業的員工面臨失業,而電商配送行業急需用人,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閑得慌”和“用人荒”的矛盾,社會上的人力資源得到較好的配置。
另外,大部分數字經濟企業天然具有網絡性、平臺性等特點,使其對辦公場所及物理空間沒有過多要求,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方面更有優勢。
我們應牢牢把握新一輪技術發展浪潮,加快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搶占數字經濟競爭與合作的創新高地。中國在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
1.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經濟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新基建為數字經濟注入新動能,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成就效果顯著。
國家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推動在信息基礎設施、傳統數字化轉型、新技術新業態、信息服務等方面均呈現良好發展態勢。上億中國網民化身“云監工”實時觀看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的施工直播;全國各地的專家通過5G技術等遠程會診,及時救治新冠肺炎危重患者。這不僅極大地振奮了全國人民的抗疫斗志,也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我國擁有巨大的數字用戶群體,良好的技術基礎,為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最新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份,我國網民數量已達9.04億,包括7.1億的網購用戶,4.23億的在線教育用戶。如此大的消費市場規模,構成了數字經濟發展龐大堅實的用戶基礎。中國的巨大用戶數量能支撐多個巨型平臺的存在,從技術層面講,人工智能中的機器學習需要海量數據支持;從消費層面講,巨大的用戶群體,任何一個細分領域也能有巨大的收益。總之,巨大的數字用戶群體,對于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優勢。
3.新技術提供發展新的支撐,數字技術在抗疫中的出色表現,不但切實提高了城市的數字化管理水平,也充分展示了數字經濟的美好前景。
在抗疫過程中,大數據技術和云計算等在人群追蹤和分類管理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智能醫療機器人被用來替代醫護人員傳送物品,既節省了人力,又降低了感染風險。還有遠程醫療,有效解決了疫區專家資源不均勻和安全性的問題。在疫情地圖和人群追蹤方面,實現了可視化地顯示疫情,全球實時動態確診,并且及時提供給用戶查詢乘坐過哪趟交通工具,這趟工具上是不是有過確診和疑似的病例。
“健康碼”的出現,是數字經濟下城市智能化管理的效率和能力體現。通過大數據技術和云計算技術的使用,將個人的健康信息、出行信息和高風險地區信息相結合,并能夠讓個人及時獲知疫情變化,實現個人和城市的數據化,讓疫情風險管控有“碼”可依,并根據發展動態實時更新。這不僅使得中國城市管理有了新突破,規劃制定更加精確有效,提高了治理水平和效率,同時讓疫情數據面向大眾更加透明化、公開化,更好地實現“精準抗疫”。
4.我國有很大規模的實體產業,能夠很好地支持數字經濟中各類產業的發展。
比如我國的各行各業中有很多專業化程度很高的平臺,能連接非常多的產業、企業和設備,其中能采集到的數據也是海量的,是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離不開機器學習,機器學習必須建立在大數據的基礎上。而這個大數據基礎,無疑也應該是全球最大的。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在“后疫情時代”,我國的數字經濟作為經濟增長新引擎,必將以超出預期的速度蓬勃發展。
但在看到諸多優勢和發展前景的同時,也要看到存在的問題。我國數字經濟的核心技術不強,對外依賴度依舊較高。同時,很多數字經濟企業基本是服務本地市場,國際業務占比較小。這就需要國家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領域投入更大關注和更多支持,相關企業不斷加強科技研發投入,以取得更多高新技術上的突破,同時也要努力走出去,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