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楠 趙銘 王俊
摘要:網絡借貸消費已成為大學生群體中普及程度最廣、認可度最高的消費模式。本文以現代消費理論為基礎,選取山東省濟南市五所高校的大學生為調查對象,構建大學生消費模型,引入是否參與“網絡借貸消費”這一虛擬變量,實證研究網絡借貸消費對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影響。從大學生、家庭、高校、政府四個層面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引導大學生樹立理性、健康、合理的消費觀,促進網絡金融安全體系的建立。
關鍵詞:網絡借貸消費;大學生;消費行為
中圖分類號:F126.1;F724.6;F832.4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2096-3157(2020)15-0003-05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分布式計算等技術的逐步成熟與商業化運營,互聯網技術賦能傳統行業已經成為大勢所趨。而互聯網金融行業作為產業賦能的典范,增長速度最快、覆蓋人群最廣。以“螞蟻花唄”、“美團生活費”為例,其主營業務互聯網消費信貸2018年復合增長率均超過80%[1]?;ヂ摼W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使得網絡借貸消費模式風行大學校園,其方便、快捷、無門檻的特點,能夠讓大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貸款,用于緩解資金壓力。由于大學生群體消費觀念尚不成熟,難以處理網絡借貸消費與日常生活消費之間的合理界限,使得“以貸養貸”等不良消費行為逐漸在大學校園中蔓延開來,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群體的正常學習生活。在此背景下,本文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研究網絡借貸消費對于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影響,對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合理的消費觀和健全網絡金融安全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學者對于互聯網金融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互聯網金融行業對于宏觀經濟的影響。皮天雷(2014)認為,互聯網技術賦能傳統金融行業,兩者共同促進了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高速增長[2]。劉若秋(2017)通過實證分析的方法,證明了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有著穩定的關系[3]。目前,國內學者選取的研究對象往往較為寬泛,大都站在宏觀經濟、產業經濟角度研究互聯網技術賦能金融產業所帶來的影響,較少以特定群體,例如以大學生群體作為研究對象,展開深入研究。
對于大學生網絡借貸消費情況的研究,國內大部分學者通過問卷調查進行研究,實證方面的深入分析較少。李茁寧(2017)研究了大學生群體中網絡消費信貸的普及程度,并指出受到互聯網公司精準營銷策略的影響,在大學生群體中以“螞蟻花唄”為代表的網絡消費信貸普及程度最高[4]。張霄(2016)通過開展問卷調查,分析了“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多種網絡借貸平臺在大學生群體中的使用程度,并對網絡借貸平臺的風險做出了詳細說明[5]。
2.國外研究現狀
目前,由于傳統金融行業較為發達、線上消費普及率較低,國外學者針對網絡借貸消費行為的研究較少,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傳統消費信貸對消費行為的影響,立足于傳統金融行業進行分析。Lerner A P.(2014)認為,申請了消費信貸的消費者支出普遍高于沒有申請消費信貸的消費者[6]。Petra,Gerlach-Kristen,Rossana.(2018)通過實證分析得出,消費信貸很好地緩解了使用者的流動性約束,促進了支出的增長[7]。通過國外學者的研究可知,從銀行、金融公司等傳統渠道辦理的消費信貸對于消費者的支出產生了較為顯著的影響。
國外學者通過構建計量模型,深入研究消費信貸對于支出的影響程度。Aron J,Duca J V,Muellbauer J.(2012)構建計量經濟學模型,引入收入增長預期、收入不確定性和消費信貸效應等變量,實證分析消費信貸對英國居民支出的影響程度[8]。Daniel J.(2015)認為在研究借貸消費時,依據現代消費理論,將貸款額度、是否選擇貸款、存款額度等不同變量進行統計,實證分析貸款額度等變量對支出的影響程度[9]。國外學者主要研究銀行、金融公司等傳統渠道提供的消費信貸對于消費者支出的影響,而針對新興的網絡借貸消費模式的分析較少。
綜上所述,相關國內外文獻主要圍繞宏觀經濟、產業經濟的視角,針對消費信貸和消費行為開展研究?,F有的研究成果深化了學術界對于消費理論的理解,為認識和評價大學生消費行為提供了較好的理論視角和參考。但總體來看,大部分學者把互聯網金融產業的發展或者大學生消費行為作為研究對象分別開展研究,針對網絡借貸消費對大學生消費影響的研究較少。本文綜合運用理論分析、問卷調查、實證分析的研究方法,通過構建計量模型,深入研究網絡借貸消費對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影響程度。
三、理論依據及前提假設
1.理論依據
(1)生命周期假說
生命周期假說由美國經濟學家Modigliani、Ando等共同提出,稱之為消費與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說(LCH)[10]。生命周期假說在凱恩斯消費函數的基礎上,強調了消費者的支出與周期內全部預期收入的關系,即消費者的目的是在周期內實現效用最大化,并將預期收入作為影響因素納入消費函數中。該理論認為,個人或家庭的消費會受到當期收入和預期收入的影響。
(2)流動性約束理論
由迪頓、托爾斯在生命周期假說和持久性收入假說的框架上進一步發展而來,又被稱為信貸約束理論。流動性約束理論認為消費者在面臨收入波動時,會利用個人、金融機構的貸款來緩解在消費時受到的限制[11]。消費者根據周期內預期收入,通過提前預支收入的方式,解決因當期收入不足導致的消費受限。
2.前提假設
本文模型構建基于生命周期假說、流動性約束理論,因此,作出前提假設如下:
(1)研究群體無基礎資金流入
依據生命周期假說,將本科大學生在校學習時長(一般為3.5年)視作一個獨立的周期。大學生在此周期開始時沒有存款,并且大學生在周期結束時不需要保有存款。
(2)研究群體能預期自己的收入
大學生的收入來源多為親屬按月供給,收入較為固定,并且大學生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理性地預期自己在周期內的收入。
(3)研究群體消費的目的是效用最大化
大學生作為理性人,在周期內進行消費的目的是消費效用最大化。同時,假設大學生為了實現該目的,在需要緩解流動性約束時,由于傳統貸款渠道門檻較高,大學生主要通過網絡借貸消費緩解流動性約束。
四、模型與數據
1.計量模型的設定
根據以上理論依據與前提假設,本文參照王紅諭(2017)、田園(2018)對于大學生消費模型構建的原則,構建模型如下:
Y=β0+β1X1+β2X2+β3D1+β4D2+β5D3+β6D4+μ0(1)
為了減少模型的誤差和消除異方差的影響,本文對截面數據形式的解釋變量采取了對數形式,即:
lnY=β0+lnβ1X1+lnβ2X2+β3D1+β4D2+β5D3+β6D4+μ0(2)
其中,因變量Y表示大學生月均消費支出,自變量X1表示月均可支配收入,X2表示大學生月均儲蓄額,D1表示是否參與網絡借貸消費,D2表示家庭戶口,D3表示性別,D4表示是否為經濟管理類專業,μ0表示隨機誤差項。其中,β3為重點關注系數。
2.樣本范圍的確定
本文以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山東交通學院、齊魯師范學院、山東師范大學、濟南大學中心校區五所高校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簡單隨機抽樣與分層抽樣兩種方法,對五所高校進行年級和專業類型的劃分,隨機分發調查問卷,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大學生網絡借貸消費情況進行調研。本次調研中,共計發放問卷660份,有效回收問卷612份,有效率約為92.7%,調查結果令人滿意。
3.變量的選取
(1)被解釋變量
本文選取大學生月均消費支出作為被解釋變量。大學生月均消費支出包括大學生餐飲、衣著、娛樂等消費的月平均數據。
(2)解釋變量
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和可量化性,參照其他學者變量選取的原則,本文選取月均可支配收入、月均儲蓄額、是否參與網絡借貸消費、家庭戶口、性別、專業六個解釋變量,分析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影響因素。本文選取的解釋變量如下:
①月均可支配收入(X1)。依據現代消費理論,收入是影響支出的重要因素。月均可支配收入主要由親屬供給的生活費構成。而生活費相對兼職收入等其他收入較為穩定,有助于大學生在進行網絡借貸消費前更加清晰地預期自己的收入,故選取月均可支配收入作為解釋變量,記作X1。
②月均儲蓄額(X2)。依據生命周期假說,儲蓄的金額會對大學生的消費造成影響。李燕橋(2017)通過實證分析,說明了中國居民月均儲蓄額對居民消費產生了顯著影響[12]。本文選取大學生月均儲蓄額作為解釋變量,記作X2。
③是否參與網絡借貸消費(D1)。依據流動性約束理論,消費者是否通過使用借貸的方式緩解因當期收入不足導致的消費受限將會對支出造成影響。余婷婷(2019)研究發現,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針對貸款所設置的門檻較高,大學生往往很難通過傳統金融機構獲得貸款[13]。但是,隨著近年來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參與網絡借貸消費逐漸成為大學生緩解流動性約束的主要手段。因此,本文選取是否參與網絡借貸消費作為解釋變量,記作D1。
④ 家庭戶口(D2)。農業戶口的家庭平均收入低于非農業戶口家庭的平均收入,而黃程(2016)的研究也指出,大學生的消費行為會受到其家庭戶口的影響[14]。因此,本文選取家庭戶口作為虛擬變量引入模型,記作D2。
⑤性別(D3)。郝媛媛(2010)認為,女性消費者和男性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思維模式的差異,導致兩者消費行為之間存在差異[15]。因此,本文將性別作為虛擬變量引入模型,記作D3。
⑥是否為經濟管理類專業(D4)。Yan Ping S(2015)通過研究發現,主修經濟類專業的學生受到主修專業的影響,在進行消費時更為理性,與所學專業為非經濟類專業的學生產生了較為明顯的差異[16]。因此,本文將專業作為虛擬變量引入模型,記作D4。
五、實證分析
1.模型檢驗
(1)經濟意義檢驗
本文采用Eviews軟件進行實證分析,對模型(2)進行OLS回歸分析后,實證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解釋變量D4未通過顯著性水平為5%的檢驗,即D4對于lnY的影響不顯著,由此,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在本模型中,月均可支配收入(X1)、是否參與網絡借貸消費(D1)、家庭戶口(D2)、性別(D3)的回歸系數為正值,說明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月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參與網絡借貸消費、家庭戶口為非農業戶口、性別為男性,均會對大學生月均消費支出產生顯著的正面影響,使得大學生月均消費支出增加。
而大學生的月均儲蓄額(X2)的回歸系數為負值,說明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大學生月均儲蓄額的提高,將會對大學生的月均消費支出產生負面影響,使得大學生月均消費支出降低。
回歸模型中,X1、X2、D1、D2、D3五個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與經濟理論預期一致,符合經濟意義,可以順利通過經濟意義檢驗。
(2)模型的統計推斷檢驗
在模型中,可決系數和修正的可決系數分別為0.952911和0.951343,表明在Y的全部變化中,有95%以上的變化可以被模型所解釋。模型擬合較好,具有較強的解釋能力。
F統計量的值為540.3701,F統計量的P值為0.0000,即使在嚴格的顯著性水平下,依然能通過F檢驗。在a=0.05的顯著性水平下,F統計量的P值0.0000<0.05,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模型整體擬合良好。
(3)模型回歸系數的顯著性檢驗
在顯著性水平a=0.05的情況下,月均可支配收入、月均儲蓄額、是否參與網絡借貸消費、家庭戶口、性別的t統計量的值都小于0.05,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該方程擬合度較高。
是否為經濟管理類專業(D4)的統計值未能通過t檢驗,說明不能顯著地影響大學生月均消費支出??梢?,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并沒有顯著影響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消費行為。因此,是否為經濟管理類專業對于大學生月均消費支出的影響并不明顯。
(4)多重共線性檢驗
為檢驗模型中是否存在多重共線性,利用簡單相關系數法和方差膨脹因子法進行檢驗。
①簡單相關系數法。利用Eviews軟件,計算相關系數,由表2可以看出,各解釋變量(不計虛擬變量)相互之間的相關系數都小于0.8,表明模型可能不存在多重共線性。為進一步了解模型是否存在多重共線性,還需利用方差膨脹因子法檢驗。
②方差膨脹因子法。利用輔助回歸,將解釋變量分別作為被解釋變量,對其余的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從回歸結果中得到可決系數,并計算方差膨脹因子的數值,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方差膨脹因子VIF≥10時,通常說明該解釋變量與其他解釋變量之間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這里的X1和X2的方差膨脹因子接近于1,表明解釋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2.對回歸結果的進一步討論
經過模型的經濟意義檢驗、統計推斷檢驗、計量經濟學檢驗,證明該模型是一個較為理想的模型。根據表1回歸分析結果可知,解釋變量D4未通過顯著性水平為5%的檢驗,即D4對于lnY的影響不顯著,將其剃除后得到最終模型及回歸分析結果如下:
lnY= 5.476084 + 0.180375lnX1- 0.558988lnX2+ 1.622491D1+ 0.044574D2+ 2.188062D3
(9.371973)(0.049446) (0.081820) (0.032499)(0.017089) (7.313674)
t =(10.11109)(3.647918) (-6.831955)(4.992446)(4.133557) (2.991741)
R2= 0.941911F = 538.3701
由表4可知,R2為0.941911,調整后的R2為0.940343,說明該方程擬合度較高,能夠對樣本數據具有顯著的解釋能力。
現代消費理論認為,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費需求越旺盛,進而促進消費支出的增加。而居民的消費和儲蓄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一定時,當居民儲蓄額增加,現實的消費額就會減少;當居民的儲蓄額減少,現實的消費額就會增加。另外,網絡借貸短期內提高了使用者的支付能力,豐富了使用者的消費行為,同樣會促進消費支出的增加。
在本模型中,月均可支配收入(X1)的回歸系數為0.180375,說明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大學生月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大學生的月均消費支出約增加0.18%。月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將會對大學生的月均消費支出產生正面影響,使得大學生月均消費支出增加。
月均儲蓄額(X2)的回歸系數為-0.558988,說明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大學生的月均儲蓄額每增加1%,大學生月均消費支出約減少0.56%。月均儲蓄額的提高,將會對大學生的月均消費支出產生負面影響,使得大學生月均消費支出減少。
是否參與網絡借貸消費(D1)的回歸系數為1.622491,說明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參與網絡借貸消費大學生的月均支出高于不參與網絡借貸消費大學生的月均消費支出。參與網絡借貸消費,將會對大學生的月均消費支出產生正面影響,使得大學生月均消費支出增加。
家庭戶口(D2)的回歸系數為0.044574,說明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城市戶口大學生的月均消費支出高于農業戶口大學生的月均消費支出。
性別(D3)的回歸系數為2.188062,說明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男性大學生的月均消費支出高于女性大學生的月均消費支出。
六、結論及建議
1.結論
本文根據現代消費理論,構建大學生消費模型,經過實證結果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網絡借貸消費對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影響顯著,參與網絡借貸消費的大學生月平均消費水平,顯著地高于沒有參與網絡借貸消費的大學生月平均消費水平。網絡借貸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大學生面臨的流動性約束。通過參與網絡借貸消費,大學生體會并享受到了超前消費的樂趣,實現了生命周期假說中消費效應的最大化。
根據流動性約束理論可知,大學生參與網絡借貸消費的目的是緩解由于資金不足而導致的消費受限。根據生命周期假說,大學生之所以參與網絡借貸消費,是因為希望實現周期內效用的最大化。那么,作為理性人的大學生對于網絡借貸消費這一幫助其緩解流動性壓力、實現效用最大化的消費行為,應該是持有贊成態度的居多。但是,根據調查問卷的統計數據來看,大部分大學生對于網絡借貸消費持謹慎、保守的態度。甚至,部分大學生認為網絡借貸消費是一種不利于養成正確消費觀念的錯誤消費行為。在針對網絡借貸消費還款情況的問卷調查中,也反映出部分大學生存在還款困難的情況,甚至有大學生出現了逾期還款、以貸養貸等不良消費行為。
隨著網絡借貸消費的興起和互聯網消費信貸業務的普及,大學生群體中參與網絡借貸消費的比率也在不斷提高。其中,以”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為代表,市場占有率最高,普及程度最廣。大學生在銀行等傳統渠道取得消費信貸的能力相對較弱,而大學生對消費信貸的需求卻越來越強烈。因此,大學生群體被認為是互聯網金融行業眾多新興產品的最大目標市場,“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平臺的出現以及大數據分析手段的應用,證實了當代互聯網消費信貸領域的主力軍是85后至95后一代。
2.建議
(1)大學生樹立健康、理性的消費觀
大學生要在參與網絡借貸消費前要有清晰的認識,健康、理性地進行消費。大學生應當學習財務管理等相關理論知識,扎實理論基礎,構建知識體系,為日后進入社會面對各種消費觀念的沖擊做足準備。大學生應當形成消費責任意識,作為消費者時刻銘記自己的消費行為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在消費前與消費后對自己的消費行為進行合理規劃與評估。
(2)家長與子女應及時進行有效溝通
家庭是培養大學生理財意識的港灣,家庭教育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網絡借貸消費的出現,為家長對子女理財意識進行再教育提供了有利契機。家長與子女及時進行有效溝通,有助于引導子女合理安排收入,對子女形成健康、理性的消費觀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3)高校應面對學生開設經濟、金融常識培養課程
高校應集合校內教育資源,向學生開設經濟、金融常識普及性課程,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引導學生計劃并管理好自己的消費行為,幫助大學生識別網絡借貸消費的風險,增強大學生的風險識別能力。針對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大學生開設金融類課程,幫助大學生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識。向非經管類專業的學生宣傳如何制定合理的理財規劃,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法律意識、風險意識。
(4)政府完善網絡借貸消費平臺的智能化信息監管系統
建立健全網絡借貸消費平臺的智能化信息監管系統,完善網絡信貸平臺智能化監管的制度。建立健全智能化監管系統,定期管理校園內開展的網絡消費信貸業務,及時評估風險,建立問題數據庫,以便制定解決方案。通過智能化監管系統,將網絡借貸消費平臺進行分類,對信貸平臺的違法行為進行篩查,方便開展有針對性的治理工作。
參考文獻:
[1]陳巖,剌文琪,范杰.互聯網消費信貸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南方金融,2016,45(12):50~56.
[2]皮天雷,趙鐵.互聯網金融:范疇、革新與展望[J].財經科學,2014,26(06):22~30.
[3]劉若秋,方華.互聯網金融模式下消費信貸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實證研究[J].中國物價,2019,63(03):29~30.
[4]李茁寧.“花唄”使用情況調研報告[D].遼寧大學,2017.
[5]張霄.大學生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比較研究[D].安徽大學,2016.
[6]Lerner A P.Consumption-Loan Interest and Money:Rejoinder[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14,67(5):523~525.
[7]Petra,Gerlach-Kristen,Rossana.Consumption and credit constraints:a model and evidence from Ireland[J].Empirical Economics,2018.
[8]Aron J,Duca J V,Muellbauer J.CREDIT,HOUSING COLLATERAL,AND CONSUMPTION:EVIDENCE FROM JAPAN,THE U.K.AND THE U.S[J].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2012,58(3):397~423.
[9]Brass,Daniel J.FRIENDSHIPS IN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PIPES,PRISMS,AND RELATIONAL HERDING[J].Mis Quarterly,2015,39(3):729~742.
[10]C.Y.Horioka,J.Wan.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A Dynamic Panel Analysis of Provincial Data[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2007,39(8).
[11]程琦.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的流動性約束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0,(07):64~67.
[12]李燕橋.消費信貸與中國城鎮居民消費行為分析[D].山東大學,2012.
[13]余婷婷.互聯網消費信貸對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影響研究[D].海南大學,2019.
[14]黃程.大學生消費行為的現狀及其與家庭理財教育方式和自我控制能力的關系[D].湖南師范大學,2016.
[15]郝媛媛.在線評論對消費者感知與購買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0.
[16]Yan-Ping S.On the Impact of E-commerce on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 Consumption Behavior[J].Journal of Liaoning Higher Vocational,2015,04(10):33~36.
[注]基金項目:2019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大學生網絡借貸消費行為研究——以濟南五所高校為例(項目編號:201914277003)
作者簡介:
1.姜楠,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生。
2.趙銘,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生。
3.王俊,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