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飛 申振翔


【摘要】根據《繼承法》規定,經公證的遺囑較其他遺囑具有優先效力。在具體實務中,登記部門也是直接依據申請人提供的公證遺囑辦理不動產登記。然而,自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施行后,對于取消公證遺囑優先效力的規定,將對登記部門辦理公證遺囑繼承登記產生一定的影響。本文旨在結合因繼承辦理不動產轉移登記實際業務,分析公證遺囑效力調整后,對申請人提供公證遺囑辦理不動產登記的影響,并提出相關應對措施,以確保不動產登記實務操作與《民法典》的立法精神有機融合、有序銜接,降低不動產登記風險,切實保障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繼承;不動產登記;民法典;公證遺囑
1、背景
2020年5月28日,《民法典》經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將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民法典時代”,預示著它將對每位公民的社會生活產生一定影響。結合不動產登記實際工作,其中《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二條“立有數份遺囑,內容相抵觸的,以最后的遺囑為準”,相較與《繼承法》,刪除了“公證遺囑效力優先”規定,在判定各份遺囑之間的效力時,以最后訂立的遺囑為準,立法目的是便利遺囑人根據自身需要和實際情況訂立、修改、撤回遺囑,以達到充分保障遺囑人的真實意愿。
目前在辦理公證遺囑繼承登記中,登記部門可直接依據申請人提供的最后一份公證遺囑材料辦理不動產登記。在《民法典》取消公證遺囑效力優先的規定后,在既有公證遺囑的情況下,登記部門還需綜合考量是否還有其他遺囑的情形。
因此,為更好的將《民法典》的立法精神貫徹落實到不動產登記領域,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意思自治,確保不動產登記實務工作與公證遺囑的相關法律規定緊密銜接,登記部門如何認定申請人所提供的公證遺囑具有最終效力,并調整相應的登記程序,以確保盡到合理審慎的審查義務就顯得尤為重要。
2、因繼承辦理不動產登記的發展和現狀
2016年7月之前,根據司法部、建設部《關于房產登記管理中加強公證的聯合通知》(司公通字[1991]117號)要求,繼承(受遺贈)房屋登記實行強制公證,即不論是法定繼承還是遺囑繼承,繼承人必須向公證部門申請辦理無糾紛的繼承權公證,根據公證機構的要求提供相關材料,由公證部門經過公證程序向繼承人出具公證書,權利人提供繼承權公證書等相關材料單方申請房屋所有權轉移登記,后登記機構依據繼承公證書等材料直接辦理轉移登記。
自2016年7月司法部廢止房產繼承必須強制公證的規定后,依據《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十四條規定,目前在具體實務中,群眾除通過法院裁判、公證繼承辦理不動產登記外,還可以通過非公證繼承辦理不動產登記。即申請人無需提交經公證的材料或者生效的法律文書,但需提供所有繼承人與被繼承人相關身份證明等繼承材料,然后由登記部門依據《不動產登記操作規范》(試行)相關規定,經查驗問詢,受理、審核、公示后辦理不動產登記。
3、辦理公證遺囑繼承登記的實務操作
目前,在辦理公證遺囑繼承的不動產登記中,只要申請人持公證的遺囑等材料辦理不動產轉移登記,登記部門就可依據《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相關規定,直接依法定程序辦理。
以南京市為例,申請人持公證遺囑等材料辦理不動產繼承轉移登記,需向登記部門提出登記申請,并提供不動產登記申請表、身份證明、遺囑公證書、不動產權證等相關材料。
登記機構根據申請人提供的材料進行查驗,符合法定形式,權屬清楚,符合登記條件后,便依法將該登記事項記載于不動產登記簿并制、發證。
4、《民法典》施行后繼續沿用該實務操作的風險
《民法典》施行后,取消了公證遺囑效力優先的規定,公證遺囑與其它形式遺囑具有了等同的法律效力,如不進行適當調整完善,將存在隱患。
一是法定效力的不確定性。因公證遺囑不再具有優先效力,如果申請人提供公證遺囑辦理不動產登記,可能存在著該公證遺囑訂立以后,還訂立了合法有效的其他形式遺囑的情形,登記部門如直接依據該公證遺囑進行登記,因該公證遺囑已不屬于最終合法有效的遺囑,該實務操作將與《民法典》中“以最終遺囑為準”的立法旨意相違背,存在著重大登記瑕疵。
二是履行審慎審查義務的風險。目前實務操作中,因公證遺囑效力優先,故一般只要通過共享平臺等渠道核實是最后一份公證遺囑,登記部門就已盡到合理審慎的審查義務。但《民法典》施行后,其它多種形式的合法遺囑缺少相應明確的渠道核實,故在公證遺囑后存在其他合法有效遺囑的可能,若登記部門未能及時調整優化相應的登記流程直接采用該公證遺囑,就存在未能盡到合理審慎審查義務的登記風險。
綜合以上因素,在《民法典》施行后,登記部門在辦理申請人持公證遺囑辦理不動產繼承轉移登記的過程中,如何認定申請人提供的公證遺囑為最終遺囑就顯得尤為重要。
5、應對措施
針對以上情況,為降低不動產登記風險,盡到合理審慎的審查義務,切實保障繼承人的合法權益,對于申請人提供公證遺囑辦理繼承不動產登記的,建議建立公證遺囑“公告”機制,并調整優化登記程序。
5.1公證遺囑 “公告”機制
5.1.1基本意義
為落實《民法典》的立法精神,穩步有效地將遺囑繼承的相關規定與不動產實務工作緊密銜接、深度融合,充分尊重遺囑人的意思表示,建立公證遺囑公告機制,可以確保利害關系人的知情權,排除利害關系人對公證遺囑效力的異議,切實保障繼承人的合法權益,避免不動產登記風險。
5.1.2具體操作方法
對于申請人持公證遺囑辦理不動產轉移登記時,登記部門在受理以后,審核之前,應該對該公證遺囑是否為最終遺囑進行公告。登記機構可在其門戶網站或不動產所在地等指定場所進行公告,公告期不少于15個工作日,公告所需時間不計算在登記辦理期限內。公告期滿無異議或異議不成立的,登記機構依據該公證遺囑進行不動產登記;如有異議,則根據異議人提供的新的遺囑進行認定,并按相應程序依法登記。
(1)公告事項
對于公證遺囑效力公告,應明確載明:不動產坐落、被繼承人、繼承人、遺囑訂立時間、公證書編號、公告時間、提出異議的方式等事項。具體模板如下:
(2)公告方式
1.門戶網站公告。各地區都應建立完善不動產登記門戶網站,設置專欄實時更新并發布《持公證遺囑申請不動產轉移登記的公告》。
2.不動產所在地指定場所公告。鑒于群眾對互聯網網站公告信息關注度不夠等情形,為方便利害關系人及時知悉不動產的相關情況,登記部門可以在不動產所在地進行現場公告,由工作人員到繼承人不動產所在的樓幢單元門口或房屋門口等醒目位置張貼《持公證遺囑申請不動產轉移登記的公告》,并對公告拍照留存,現場照片應歸檔備案。
5.2登記業務流程
在《民法典》施行后,建議調整優化登記程序,新增公證遺囑效力公告的環節。具體流程可參考如下:
小結:
在辦理公證遺囑的不動產繼承轉移登記中,通過公證機構訂立的公證遺囑,因具有專業人士指導,一般均符合法定形式,大大降低了法律風險,而通過除公證遺囑外的其他形式訂立的遺囑,因當事人缺乏專業的法律知識和專人指導,存在著所立遺囑不符合法定形式或遺囑無效的情形,從而違反當事人的真實意愿,與《民法典》的立法旨意相違背。
盡管《民法典》取消了“公證遺囑效力優先”,但鑒于公證遺囑的規范化和專業化,以及訂立公證遺囑費用一般較低,且方便快捷的優勢,建議群眾在涉及重大財產處分時,盡量通過公證遺囑的形式辦理不動產繼承登記,切實維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提升不動產登記服務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