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根成 楊玉飛 李耀 許占伍 馬天利
摘 要:日本人口多、土地少,與中國具有相似的農業資源約束條件,也有著相同的文化淵源,相對于歐美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模式,日本農業的經驗最具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通過學習、考察日本現代農業,對日本現代農業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該文分析了日本現代農業的先進性,對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具有啟示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日本現代農業;生態環保;循環農業;啟示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5-0005-03
2019年10月7日,筆者有幸赴日本開展農業考察學習,先后考察了瑞穗綠色農場、Mokumoku農場、千代田果樹觀光協會、茨城農場、千葉大學植物工廠研究中心、東京大田農產品交易市場、千葉母親農場等13家典型企業。日本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日本商品化的思維、注重環保的理念,都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1 日本農業的先進性
1.1 科技和機械化水平高
1.1.1 科技水平 日本十分重視農業的發展,在全國建立了健全的科研體系,主要由科研機構、大學、民間企業三大系統組成,全國各地正大力普及各種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真正做到了以科技武裝農業,以科技推動農業發展。像傳感器收集氣象資料及農作物生產數據,無人駕駛拖拉機,智能手機追溯農產品,農業微型機器人等技術正在得到廣泛的運用。日本千葉大學在“植物工廠”的技術研究開發中走在了世界前列,其在無土栽培方面具有30多年的經驗,引領日本植物工廠的發展。其中,株式會社未來公司在日本宮城縣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植物工廠,植物工廠生產的蔬菜因其品相好、無農藥殘留、生長環境安全潔凈、無病蟲害侵染等原因備受消費者歡迎。
1.1.2 機械化水平 日本是工業高度現代化的國家,工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減少了農民工的使用,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日本農戶的生產規模都較大,一般擁有土地面積為3~5hm2,多的達到15hm2以上,1個農戶就是1個小型農業企業,每個農戶都擁有所需的農具,如收割機、噴灑施肥機、土地起壟機、產品清洗包裝機等,而且檔次比較高。日本農家一般還有1個專門用于清洗、整理、加工農產品的車間[1]。
1.2 政策支持力度大,農協作用強,實現差異化經營和多渠道銷售
1.2.1 政策支持力度 日本農業既是一個薄弱產業,又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政府對農業一直實行高度保護的政策。日本對農業的補貼已經超過了農業的總收入,在農業貸款、自然災害、生產資料購買、農業保險、農戶收入等方面,政府給予了大量的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由于大米的主食地位,大米是日本價格支持政策的核心。
1.2.2 農協作用 進過幾十年的發展和完善,日本農協在推動日本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農協已發展成為集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于一體的民間團體,主要負責提供種苗和農資服務,提供技術和經營指導服務,提供農業融資和保險服務,提供農產品加工和品牌宣傳服務,提供銷售和市場服務。強大而團結的農協保障了農戶從種植到終端銷售的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最終實現了農產品提前訂單、高質量、高價格的銷售。日本農協的農產品交易量占日本全國農產品交易量的80%,日本農業因農協周到的服務而得以迅速發展[2]。
1.2.3 差異化經營 幾十年前,日本就在10個農業區開展了“一縣一品”、“一村一品”活動,這主要是避免大家同質化競爭,打價格戰。通過不斷改良品種,或選擇別人難以種植的品種,形成獨特性。比如,青森縣的富士蘋果、新潟縣的大米、北海道的奶牛、千葉縣的花生、山梨縣的葡萄、靜岡縣的茶葉、兵庫縣的神戶牛等。總之,所有農戶都要有自己的相對優勢[3]。
1.2.4 多渠道銷售 日本政府十分重視農產品市場的培育與發展,重點抓好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不斷改進和強化市場的管理和服務水平,確保市場的規范、有序、高效運行,發達的市場也推動了日本農業的現代化。在日本農產品銷售主要有農產品直銷、農產品宅配、農產品配送、集配模式、連鎖超市模式5種形式、這5種形式完全承包了日本所有農產品的銷售,日本農產品的商品率高達95%以上。
1.3 管理精細,農產品品質好
1.3.1 管理精細 無論種植何種作物,都體現了出日本農民繡花般的細心與精致,比如,在大棚內種植的番茄、草莓等,其培育管理比花圃還要精細,就像花卉盆景展示園一樣;在果園,每根果樹的枝條都被捆綁在鋼絲網上,引導其平行向四周延伸,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陽光和空間。對使用肥料、剪枝、病蟲害防治都非常講究,特別是對農藥的使用有著嚴格的規定,日本果園基本都是覆蓋網,以阻止蟲害侵襲。
1.3.2 品質好 日本農民從事生產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追求質量,重在“質”的提升。對品質的極致追求,使得日本在種植技術與新品種研發上傾注了極大的熱情,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不再一味追求使用化肥和農藥提高產量,通過對土壤進行細致的分析,使用堆肥,減少肥料的使用,進行嚴格的農藥殘留分析與控制,控制從田頭到餐桌這個產業鏈的所有步驟,保證食品安全和農產品的品質。日本對農產品品質的要求近乎苛刻,農產品的外觀、長短、粗細、糖分、酸度等都達到標準數值后才能作為品牌產品進入市場。以稻米為例,一般產量只有4500~6000kg/hm2,但大米無論在外觀、數值指標,還是在口感都屬上乘,成為了農產品中的奢侈品,從而有效地打開了國際市場,在海外市場成為了高端農產品的代名詞。
1.4 農產品包裝精美,注重品牌營銷
1.4.1 包裝精美 為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外型及質量的高標準要求,在市場上所有待銷的農產品都是經過精心整理包裝的,色澤亮麗、規格統一、令人賞心悅目,而且農產品的包裝箱上都印有產品名稱、產地、生產者姓名,每件農產品都是可追溯的。
1.4.2 重品牌營銷 日本農業企業都高度重視品牌,哪怕面積只有1hm2的桃園,無一例外都有自己的品牌體系。日本善于把“品質+品牌+營銷”的效應疊加,日本農戶生產的產品幾乎全部為商品,農產品的商品率極高。
1.4.3 專注單品 不管是日本的休閑觀光型農場還是種植基地型農場,都是圍繞一個核心產品去做深度挖掘,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品牌效應的產品。日本的農民都是專業戶,在某一專業領域傾入大量的精力,比如,種草莓的只種草莓,種鮮花的只種鮮花,而且這種專注的精神在不斷傳承。
1.5 農業與農旅高度結合,實現“三產”融合
1.5.1 農業與農旅高度結合 日本作為精致農業的代表,其農業與旅游的融合不言而喻,日本農業也被稱為“觀光農業”“旅游農業”。其基于核心優勢設計服務體驗,高度融合用戶場景和消費心理,從而產生高復購率。像日本山梨縣是重要的水果生產區,號稱果樹王國,同時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旅游勝地;Mokumoku農場,以親子教育為出發點,以家庭為主要需求群體,依靠優質農產品+工坊式生產+觀光旅游體驗+智慧型運營模式,并且旅游產品與農業各個環節無縫融合,形成強大的農旅產業鏈,打造成了一個年產值54億日元的火爆農場;日本稻田畫也非常值得學習,稻田畫根據需要可涉及各種題材,為自己宣傳,稻田藝術吸引了大批的游客的同時還激活了種植業。
1.5.2 “三產”融合 日本多產業鏈的農業發展模式,很好地解決了農業變現慢的問題。農場不僅種植農作物(第一產業),而且從事農產品加工(第二產業)與銷售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第三產業),以獲得更多的增值價值。
1.6 注重生態環保,樹立循環農業理念 日本高度重視對資源的保護,對農業資源懷有敬畏之心。土地資源是農業的根本,土地的健康與否直接決定農產品的品質,在耕地保護上,不僅體現在量的維持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質的保護上,一直踐行著綠色循環農業模式,建立和維護各個生態鏈上的關系與平衡。減少化肥的使用,增施使用農作物秸稈和奶牛糞便發酵而生產的有機肥,或專用復合肥,使日本土壤團粒結構良好,土壤疏松,有機質含量高,實現了可持續發展,還有就是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部分農戶或企業還專門從事有機蔬菜或有機水稻的種植[4]。
2 日本農業的啟示
2.1 日本農戶的極致思維和匠人精神 中國地域的廣度、物種的豐富程度、消費潛力都領先于日本,我們缺乏的是對產品品相和品質的極致追求和把一個單品做到極致的匠人精神。日本百年歷史企業占全世界的80%,而我們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2.5年。日本農場、牧場、水果店基本都是家族經營,他們著眼于傳承和可持續發展,才能可持續地從土壤中得到回報。
2.2 走品牌化的道路 只有實行品牌化,才能有高溢價,否則農產品逃脫不了低價競爭的命運。日本有很多小農場,卻有著世界性的知名度,日本農場從產品定位、銷售渠道定位、產品差異化的價值、文化內涵的展現、營銷手段的個性化打造等,都值得學習,需要我們深度挖掘品牌的故事,健康的、安全的、生態的、高端的等等。
2.3 商品化的思維 日本農場基本都實現了高度商品化,從農產品到深加工產品,包裝精致,處處彰顯品牌特征,優質優價、高附加值的價值再造之路,值得國內農場學習。在技術上我們已經不弱于日本,甚至某些方面已經過超日本,只是我們能夠取長補短、潛心努力、建立自己的農業生態循環圈,相信在不遠的未來,一定會在品控、品牌上趕超他們。
3 日本農業的借鑒與思考
3.1 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品質 注重生態循環的理念,采取綜合措施,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如培肥土壤,規范生產技術體系,質量檢測標準,進而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加工包裝水平,市場競爭力,做強做大自己的品牌。加強市場營銷,通過信息公開,生產過程可視,產品注明產地、采摘時間、土壤情況等信息,實現全產業鏈可追溯,展示從“田頭到餐桌”的全過程“檔案”,向消費者宣傳我們保障質量、改善品質、增強營養的措施,以提高消費者信心。以附加值高的農產品為重點,增強消費者的吸引力。
3.2 發展規模效益,注重產業化發展 無論是智慧農業還是循環農業模式,農業利潤均來自規模效益,依靠規模來降低成本,提高農業整體利潤,那就要做好以下2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降低投入成本,二是提高單產和效益。需要明確戰略目標、做好整體規劃布局,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實現產業化發展。
3.3 做好體驗式農業,建立消費信任 中國幾乎所有的消費者都不認識農產品的種植者或養殖者,農業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隔著一層山。因此,可通過開展體驗式豐收節、采摘節、垂釣節等農旅活動,邀請消費者來到農場體驗,知道農產品是如何種出來的,通過不斷地互動交流,從而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任度和忠誠度。
3.4 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向設施農業和畜牧業重點突破 工業化和城市化必然導致農業生產結構的改變,糧食、油脂生產必然呈下降的趨勢,蔬菜業、養殖業將成為農業的主導產業。設施農業是集約型農業的主要形態,無論是滿足城市居民的消費需求,還是提高企業收入水平,都要求大力發展高投入、高產出、經濟效益好的設施農業。目前,我們做的還是售價位低的禾谷類作物的生產,國內種植結構調整,又沒有能超越常規稻麥油的作物,高附加值的設施農業、花卉業、食品深加工業、畜牧業,能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生產可能才是突破口。
參考文獻
[1]鄭宏宣,陳正輝,鄭為國,等.赴日本、韓國農業機械考察報告[J].現代農業裝備,2008(12):26-29.
[2]李俊.赴日本農業機械化及農協考察報告[J].現代化農業,2006(02):1-3.
[3]張亮,董偉.新疆赴日本“借鑒一村一品經驗,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考察報告[J].新疆農業科技,2010(02):1.
[4]賀貴柏.后泡沫經濟時代的日本現代農業——日本農業考察報告[J].廣西農學報,2012,27(03):105-108.
(責編:張宏民)